APP下载

安徽省五批次传统村落演进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4-17储金龙余浩然

中国名城 2020年4期
关键词:村落安徽省距离

储金龙 张 强 王 爱 余浩然

引 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根文化”的象征,村落的选址体现了追求人地关系和谐的堪舆学理念,民居的建造探求趋利避害和因势利导的营造精髓。同时传统村落承载着先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与智慧,也是地域性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缩影。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村落经历了集体化改造、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和影响,其本土文化、农民价值观、村落生态格局等受到了严重破坏,传统村落迅速衰败消失。所幸,2012年4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启动了传统村落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将“古村落”改名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评审认定按照各省级政府推荐、专家评估审查、社会公示等程序进行。住建部等部委先后在2012年12月、2013年8月、2014年11月、2017年4月和2019年9月公布了五批共计6819个传统村落。

国内学者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体系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第一,以区域视角下村落文化资源的整合[1-2],传统村落形态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3-4],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与其空间演变的之间的联系[5]等为代表的文化圈内传统村落网络结构演进的研究;第二,在乡村人居环境的营造[6-7],结合信息图谱和生物基因组图谱提炼村落景观的形态和结构[8-9],利用虚拟技术和三维重构技术构建村落人居环境[10-11]等方面探讨了村落人居环境的营造;第三,村落的历史演化进程及其机制[12-13],村落的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14-16]等以典型传统村落为对象研究其空间的演进;第四,在社会结构与空间的耦合关系[17-18],产业转型与旅游开发[19-21],村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承[22-23]等方面研究了村落内部社会结构和本土性文化。总的来说,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探讨,其中较多是从社会文化、物质空间形态、空间分布演进等方面进行开展,对于宏观区域层面的传统村落演进过程和空间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五批次40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借助ArcGIS平台进行相关空间特征测度,探讨了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的演进过程和特征。以期揭示出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层面上演化的内外逻辑,并对传统村落的系统性的保护和开发有相应的借鉴性。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安徽传统村落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总面积14.01万km2,常住人口6323.6万人。安徽省襟江带淮,南北跨度大,无论在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自然地理环境,还是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人文特征方面,皖北、皖南区域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地势复杂水系丰富,总体上来看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依次是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并且省内有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安徽明清时期是徽商活跃的地方,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增长迅速,2012—2018年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由17212.1亿元增加到30006.8亿元,年均增长1.07%。历史上安徽政局和政区变化复杂,再加上四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在此汇集和传承了多元的文化,有徽州、淮河文化、皖江、庐州4大文化圈。

安徽省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经济基础条件,多元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截至2019年9月,安徽省共有40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约占全国传统村落的5.8%。其中第一批25个,第二批40个,第三批46个,第四批52个,第五批237个。安徽省传统村落不论是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还是徽派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的组织及建筑细部构造的营造技艺,都充分体现出安徽地区独特地域性文化和传统智慧。

1.2 数据来源

图1 安徽省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

确定研究区域,收集安徽省五批次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以及矢量化合成,实现不同空间次序下地理数据的空间配准,从而为进行数据空间特征及规律等方面的分析提供便利。首先基于ArcGIS平台,将于地理空间数据云收集的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以及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收集的安徽省的城市行政边界、乡级以上道路和五级以上水系等矢量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建立地理数据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将住建部颁布的安徽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通过奥维互动地图获取经纬度数据再导入ArcGIS进行矢量化定位处理。收集安徽省各市县的社会经济数据,通过ArcGIS链接到对应的属性表。最后将相关的DEM数据、矢量数据、经纬度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通过ArcGIS进行配准、整合,构建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绘制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图1),并对安徽省传统村落的数据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和可视化表达。

表1 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表1)主要有: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数理分析:运用最邻近指数判别安徽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采取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分析安徽省五批传统村落的分布均衡程度;②对传统村落空间演进分析:根据核密度分析法模拟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不同批次传统村落空间演进的趋势;③对传统村落演进特征的解析:运用地形分析功能和多值提取至点功能解读村落与地形地貌的联系,运用最邻近距离统计村落距离水系、道路、中心镇距离的关系,梳理市县地方志资料统计出不同村落形成年代、以及安徽重要历史事件,探究历史文化对传统村落演进的影响。

图2 洛伦兹分布图

2 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过程

2.1 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数理分析

2.1.1 空间分布类型

从整体上分析,传统村落可视作点状要素。点状要素的在地理空间分布的类型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3种类型,可用最邻近指数方法进行分析判别。结合安徽省五批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数据,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进行邻近指数分析,测度其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结果如下:平均观测距离:4923.07m,预期平均距离:8776.07m,最邻近比率:0.56,最邻近比率小于1,表明安徽省传统村落趋于凝聚分布模式。

2.1.2 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公式,计算出安徽省五批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尼系数G=0.67,说明传统村落在安徽省各市县分布不均匀,呈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黄山市(67.75%)、宣城市(16.75%)。传统村落在各市县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如图2)也可以进一步佐证。

图3 五批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图

表2 五批传统村落分布与自然地理因素的关系表

2.2 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过程

利用安徽省五批传统村落地理坐标数据,基于ArcGIS10.2平台研究传统村落核密度演变规律,将五批传统村落在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演进过程可视化,分别绘制五批传统村落分布的核密度图(图3)。研究结果表明:

①总的来说五批传统村落核密度值不断增大,呈集聚趋势。在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核密度最高值分别为47.5、114.6、140.4、181.0、333.4。2017—2019年村落集聚趋势明显,主要是由于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的大力推广。

②第一批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皖南山区,零星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具体来说传统村落密度高值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安庆市太湖县、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祁门县、黟县、歙县)、池州市(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宣城市(泾县、旌德县、绩溪县)。

③第二批传统村落呈现向安徽省中部扩散的趋势。密度高值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安庆市、黄山市、池州市和宣城市,并往舒城县方向延伸。

④第三批传统村落不断在南部聚集,继续向中部、北部地区扩散,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初步形成。具体来说密度高值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并往安徽北部蚌埠市、滁州市延伸,同时也往安徽中部合肥市、芜湖市一带集聚。

⑤第四批传统村落在皖南山区的密度不断加剧,形成黟县、歙县、泾县3个密集区。

⑥第五批传统村落不断往安徽省中部和南部集聚,最后在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分别形成一主一次的两大核心区,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格局形成。

3 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特征

3.1 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

利用ArcGIS表面分析功能,基于安徽省DEM数据,对安徽省传统村落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提取,并划分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因子的不同等级,计算各个地形因子分布图(图4)。统计分析得出5个批次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演进特征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表2)。依据图表分析得出:

①安徽省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与高程、坡度、坡向等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密切关联,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缓坡、阳坡的地区。

②高程方面: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5个时间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变集中在DEM为5~400m区间,所占比例分别是100%、93.85%、92.79%、93.26%和93.00%,随着高程的升高,其地形条件也越来越差,故传统村落的分布数量呈现出随之降低的趋势。

③坡度方面:2012年~2019年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变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5°以下的区域,五批传统村落分布在该值的比重依次为96.00%、93.85%、93.69%、92.64%和93.25%。表明地势较为平缓适宜居住,当坡度超过15%后,传统村落分布的数量极少。

④坡向方面:2012年~2019年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集中在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北坡、西北坡、东北坡的数量逐渐减少。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在坡向选择上倾向于南坡、西南坡和东南坡等阳坡。主要是阳坡日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居住。

⑤水系的距离方面: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距离水系的5~1000m和5000~两个区间,虽然2012年~2019年间分布在5~1000m区间内的传统村落比例逐渐增大,但是未呈现传统村落近水而建的趋势以及伴随距离水系越远而传统村落分布越少的趋势。

3.2 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关系

道路交通、城镇经济、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方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演进。安徽省的城镇体系由市县、行政镇、中心村、自然村组成,以各级政府驻地及街道办为中心,统计各批村落离城镇的距离情况。道路交通的矢量数据、各级政府驻地及街道办的经纬度数据在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利用ArcGIS制作道路距离图层和城镇距离图层,采取邻近分析工具,统计出2012~2019年间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城镇距离、道路距离的关系(表3)。由表分析可得:

表5 五批传统村落分布与形成年代的关系表

①与道路距离方面: 2012~2019年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在道路距离为4~500m区间内的比重依次为76.00%、69.23%、73.87%、68.71%和61.25%。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距离道路4~500m区间范围内,并且2012~2019年的数据呈现出随着道路距离越远,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少的趋势。

②与城镇距离方面:随着城镇距离的增加,传统村落分布的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峰值在2000~5000m区间内明显,但是在距离8~1000m范围内所占比例最大。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的演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2012~2019年安徽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安庆市(表4)。黄山、宣城地区,历史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地区,目前仍是安徽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较缓慢,道路交通和对外的信息交流相对滞后,以至于形成了一大批相对封闭的、自组织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居民的社会关系、村庄的空间组织、与自然的关系相对稳定,从而留存了大批原生态的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和社会文化遗产。

3.3 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

纵观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情况,徽州地区是村落密集地区。历史上徽州地区发生了4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直接奠定了现在徽州的社会人文格局。秦汉时期,孙吴势力暴发“黄巾起义”,程、蒋、汪、俞4姓宗族迁移至此;西晋持续长达几百年的“永嘉之乱”,大批中原望族迁至徽州;唐朝“安史之乱”以及“黄巢起义”再一次掀起移民高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是最后一次人口迁移,汉文化由此向南转移。4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形成了大批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村落。明清时期,由于赋税加重,徽州地区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开始动摇,出现了大批徽商。徽商衣锦还乡开始反哺家乡,修建豪宅园林、祠堂牌坊,奠定了现在徽州民居和村落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化改造”以及“改革开发”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使得传统村落的本土地域文化、村落生态格局等受到了严重破坏,传统村落迅速衰败。

将安徽省五批次的传统村落年代统计汇总,由于第五批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关于村落形成年代的统计分类,仅收集了元代以前、明代、清代的资料(如表5)。由表可得:①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5个时间段的隋唐五代传统村落随批次逐渐减少,2012年占比最高44.00%,并且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随批次逐渐增加;②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5个时间段占比最多的依次是隋唐五代、元代、明代、明代、元代以前。

4 结论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5个不同时间段,分析安徽省五批40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演进过程和特征,并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方面等角度对其演进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①呈现非均衡凝聚型的空间分布特征。2012~2019年安徽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宣城市(16.75%)、黄山市(67.75%)。②集聚形成两大核心区。2012年—2019年传统村落呈现往安徽省中部和南部呈集聚趋势,逐步在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形成两大核心区。③倾向于在低海拔、阳坡地区。安徽省传统村落多集中在高程5~400m区间,坡度方面倾向于15°以下的区域。分布在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分布在北坡、西北坡、东北坡的数量逐渐减少。水系方面并未呈现传统村落近水而建的趋势,村落主要分布在距离水系5~1000m和5000~两个区间。④集中分布在经济落后地区,靠近道路和城镇。安徽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城市。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距离道路4~500m区间范围内,并且呈现出随着道路距离越远,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少的趋势。随着城镇距离的增加,传统村落分布的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⑤2012—2019年隋唐五代传统村落随批次逐渐减少,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随批次逐渐增加。

本文以安徽省五批次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进的过程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对于类似的省级和区域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并未深入到传统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结构、内外部物质空间、建筑形式风貌、文化内涵及价值、村民内在的社会联系网络等内容,这些内容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并且为了全面反映传统村落的内在机制,今后的研究对象可选取各级的传统村落乃至农村居民点。

猜你喜欢

村落安徽省距离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