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2020-04-16陈阿莉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审题习惯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陈阿莉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发散学生思维。文章简述了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培养的意义,归纳了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缺失的原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浅谈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审题习惯;教学策略

播种一种好习惯,收获一种好行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数学题目,而解答题目的第一环节即是要具备突出的审题能力。良好的审题习惯,可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进而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

一、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培养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以下积极的意义:其一,直面困难的意志品格。一个个数学题目,就是学生面前的一个个小困难。拥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可高效审题、直面困难,在不断的练习中增强自信,在审题中磨炼意志品格。其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审题是阅读、概括、思考的过程。良好的审题习惯可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拓展思维,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生思维将变得更加活跃。其三,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相对于盲目解题或不会审题的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学生的解题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学习的产出效益更佳。

二、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缺失的原因

1.粗心大意

审题时粗心大意,特别是读题速度快,在没有完全读懂题目的情况下盲目解题。审题时要掌握好阅读的速度,切记不能过快。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如果阅读速度过快,无异于走马观花,难以有效掌握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内容。反之,读题速度也不能过慢,在常规性的考试中,时间是固定的,如果学生阅读题目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无疑压缩了思考、解题、书写及检验的时间。

2.畏惧心理

对题目怀有畏难情绪,在看到复杂的题目时,部分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畏惧心理让学生不能有效理顺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如包含、并列、上下等。读题一遍,不仅没有收获,反而感到更加困惑。在怀有畏惧心理的情况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跳行”“漏句”等现象,题目不能完整而有序地进行阅读,影响到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审题过程中必然出现错误。越出现错误,越张皇失措,越心急火燎,题目解答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3.缺乏常识

在一些题目中,一个题目往往包含了几层意思,一个题目可能涉及几个问题,如果缺乏生活常识,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张冠李戴”或“缺斤少两”的情况。小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其数学语言、语文基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活常识的综合反应。学生的审题能力还与自己日常积累有关,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在审题过程中自然更加吃力,审题过程事倍功半。

三、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培养的策略

1.培养读题习惯,强化学生题目阅读能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第一步应是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所谓读题习惯,即是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题目时,要认真、严谨地阅读题目。总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适合的节奏进行读题,速度过快要有意识地放慢,速度过慢也需要有意识地加快。此外,有的学生文字功底较差,在面对文字众多且较为复杂的题目时,不能做到有效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搜集相关的典型题目,单独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读题能力。事实上,阅读能力的提升,一是要学会“找关键”,在审题时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但需要对关键词、句反复咀嚼。二是要学会“排干扰”,学会删除、排除与题目无关的信息,尤其是“干扰”信息。学会甄别题目中的重点、非重点,进而绕过、跳过干扰信息,快速而准确地把握重点所在。

2.培养画线习惯,提高学生题目观察能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第二步即是让学生养成画线习惯,在题目画线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什么需要培养学生的画线习惯?在审题时,画线可以直观、清晰地注明重点所在。画线以符号的形式将重点内容标注出来,心随笔至,学生在审题时对画线部分自然会更加关注,在对画线部分咬文嚼字的过程中,题目的内涵随即映射到大脑之中。通过画线,笔尖为学生的眼睛“引路”,眼随笔到,题目阅读和理解即可有效融为一体。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找一找”“看一看”等小游戏,以错字、错题等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切记不能急于求成。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操作、多思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说题习惯,锻炼学生题目概括能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第三步即是培养学生对题目的概括能力。不言而喻,学生能够有效概括题目大意,即表明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读透了题目。通过对题目的概括,可“化他为己”,别人的表达方式,尤其是书面表达,与个人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在一些数学题目中,出题者程度不一地融入了自己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技巧,而这对于学生理解题目,或许会造成阻碍。通过概括题目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理解起来就变得非常自然、轻松。比如说如下题目: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3,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数字的和是这个数的,这个两位数是?学生乍一看这个题目会感到非常复杂,因为题目的信息输出非常之快,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语言将题目“重复”一遍,才能有效掌握题目的意思。要锻炼学生具备良好的概括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在读题后“窃窃私语”,而教师则通过随机点名的形式锻炼学生说题的能力,特别是融入生活有关的事物、场景、事例等,缓慢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急不躁,冷静处理;不畏困难,敢于直面困难;掌握技巧,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良好的审题能力还可以延伸渗透至学生学习的其他方面,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郗慧敏.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數学审题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

[2]陈丽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培养[J].新课程(上),2019(01).

猜你喜欢

审题习惯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论小学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