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总目录
2020-04-16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
守正创新 能帮善成 和谐壮美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基本经验
龚永辉 俸代瑜 黄金海(1·1)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 纳日碧力戈 特日乐(1·8)
习近平关于民族法治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初探
毛公宁 董 武(1·16)
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
——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一些体会
左岫仙 明 浩(1·22)
二十年兴边富民政策与实践的研究与展望
张 英 龙安娜 冯 莉(1·30)
民族信任:“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桥梁
唐贤秋(1·37)
民族地区立法自治权的反思与重构 李英伟(1·44)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民族舆情治理探索
——以“整体治理”理论为基础
张丽君 黄明涛(1·54)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的创新意义与实践要求探析
李 贽 王冬丽(2·1)
“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龍金菊(2·10)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族 陈 旭 金炳鎬(2·18)
后现代主义对香港国家认同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莫文希 冯庆想(2·23)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情依据 陈 蒙(2·28)
线上线下视角的我国民族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 研究 郭 涛 阎耀军(2·36)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曹爱军(3·1)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进路与生成逻辑
詹进伟(3·10)
从清代西南边疆的民族政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
马亚辉(3·15)
压力性治理、民族身份与城市空间权利:少数民族流动摊贩街头治理的政治逻辑
——以上海市为例 彭彦强 陈珊珊(3·23)
知识图谱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演化与热点分析
刘思彤(3·33)
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与文化自觉
张淑娟 陈宪章(4·1)
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袁文华(4·9)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
——马克思民族复兴思想再审视 彭玉峰(4·18)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
徐丽曼(4·25)
论缘的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
张 龙(4·32)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自治地区立法变通权改革路径探析
阳娇娆 黎 群(4·38)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陈茂荣(5·1)
中华民族大家庭:一种国民整合的政治符号
孙保全(5·11)
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转型与民族关系的调适
方素梅(5·20)
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 徐 梦(5·27)
统一与自治:中国区域治理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
冯庆想 莫文希(5·35)
新中国70年“直过民族”跨越式发展与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创新 崔晨涛(5·42)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交往理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向
张晨瑶 薛忠义 朱 颜(6·1)
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发展的新机遇
赵新国 金炳镐(6·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
裴圣愚 余 扬(6·16)
记忆、认同与共生:兼论“爱国汞”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 龙金菊 高鹏怀(6·22)
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 凌经球(6·30)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生成研究 张海洋(6·36)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从“国家之边缘”到“边界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边境研究的议题更新与范式转换 朱金春(1·65)
布依族妇女传统蜡染服饰变迁的“真假”之喻
胡文兰(1·75)
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集群行为的辩证考量
谭治国(1·82)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征现状调查与分析
左 昕 林李月 朱 宇 柯文前(1·90)
多点民族志的提出和发展 耿亚平(1·100)
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共生互补关系
李安辉 钟观福(1·107)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有效治理
——从“礼治”到“善治” 漆彦忠(2·47)
试论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及其民族精神
——老挝族群研究系列之一 郝国强(2·57)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孙保全(2·65)
少数民族农民工身份认同与身份构建问题研究
——基于广西南宁一个少数民族农民工聚居地的考察
何月华(2·74)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治理权威嬗变与能人权威的兴起
——以贵州省为考察中心 张忠奎(2·83)
民族地区高校新型乡土人才培养:时代使命与实现路径
许纯洁(2·90)
人类学之桥
——乔健先生推动中国人类学与国际接轨的贡献
徐杰舜(3·42)
从相交到相融: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族际互动与混融的民族学探讨 袁东升(3·50)
边民的国家属性与地位功能 张 飞(3·59)
区分即融合:西方“边境区”概念的学术史梳理
曹亚斌(3·68)
大苗山“耶脊”组织与多民族区域共同体生成的制度机制
卢 晓(3·80)
高铁网络对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韦功鼎 李雪梅(3·88)
地方性互惠的实践与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以沙镇为例 哈正利 云 中(4·44)
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
史艳兰 刘 芳(4·51)
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观点与脉络
郑艳姬(4·57)
让.鲁什《安拿依的葬礼》中的人类学诗学
张敬京(4·66)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
——基于国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思辨分析
李 超 蒋 彬(4·76)
此岸彼岸
——丧葬礼仪中铜鼓的功能探析
徐 昕 张煜璇(4·83)
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考察
李富强 卫彦雄 吕 洁(4·90)
泰国的民族划分及其民族政策分析
周建新 王美莲(5·49)
和羹之美在合异
——胡汉交融的文化价值及当代启示
陈 丹(5·59)
记忆理论视角下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探究:以贵州省榕江县丰乐社区为例 陈静梅 李凤英(5·65)
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考量
——基于河湟文化的镜像分析
楊 玢(5·73)
试析中缅边境跨国婚姻贫困循环因果的破解
——以德宏州为例 于 楣 高延芳(5·80)
人类学电影和学术专著如何互释?
——以《金翼山谷的冬至》和《银翅》为例
庄孔韶(6·43)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当影视人类学遇见新媒体
龚诗尧 陈 刚(6·50)
乡村社会生活逻辑与价值:基于一个侗族传统村落人居变迁的观察 杨筑慧 李婉妍(6·58)
离散与回归边民的国籍问题
——以近代以来的中国边境地区为例
侯曙光 罗柳宁(6·65)
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创新的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
王 猛(6·75)
京族哈节中的性别分工与性别关系
——基于山心村哈节的参与式观察
郭仙芝(6·83)
·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
吕俊彪 赵 业(1·115)
“夷夏之辨”与粤西学术的“以夷变夏”
胡大雷(1·121)
文化产业视角下民族历史街区提升发展的路径分析
——以西安市回民街为例
张 倩 董文强(1·127)
明清小冰期与“畲民向化”
——环境变迁与闽粤赣湘交界区域的族群关系
刘婷玉(2·96)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 张学亮(2·103)
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
刘 刚(2·111)
广西民族歌剧的对外传播与翻译策略
覃潇婧(2·117)
侬智高请求内属事实梳理
——兼论侬智高从未向交趾求援
黄金东(3·112)
民族村寨文化振兴的三维视角:时间·空间·价值
李 军 向 轼 李军明(3·120)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口要素探析
李 虎 李红伟(3·130)
土司制度历史价值探析 雷 宇 雷振扬(4·95)
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生存心态的田野调查
蓝 洁 唐锡海(4·101)
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研究
陈 鹏(4·110)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油画题材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梁 冰(4·116)
侬智高起事的政治生态学考察
雷信来(5·87)
从文物考古资料看广西古代对外交往
陈洪波(5·94)
两次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儒道佛文化格局的形成
杨本华(5·102)
广西传统古村地名文化探析
王翌铭 龚 克 邓春凤(5·112)
文化自信视域下西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与现实进路 陈锦均(6·93)
论侬智高屡求内属的原因及性质
黄金东(6·101)
从“朝贡”到“土贡”:明清西南土司内地化的一个侧面
朱皓轩(6·108)
边疆构建与文化再造:边疆中心视角下的伏波文化研究
——“西南边缘与中心”系列研究之一
蒙秋月 雷 韵(6·117)
非遗湘西苗画的意蕴解读与“活态”传承路径
刘一峰(6·125)
·民族经济研究·
民族地区特色小镇脱贫攻坚的机理和模式:以广西为例
吴碧波 张协奎(1·133)
智能机器换人与民族劳工人力资本再造
黄子源(1·140)
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的阻碍及策略分析
潘秀珍 周济南(1·148)
日本内涵旅游开发及其在云南的实践
朱 鹏 董建辉 吴明鑫(2·122)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研究
周明星(2·130)
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整治的法治探讨
宋才发 秦莉佳(3·137)
协调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徐江虹(3·145)
空间正义转向:中国民族地区空间发展转型及路径
曾 鹏 陈嘉浩(3·151)
黔桂财政收支比较及政策启示研究 王璟谛(4·124)
贫困、反贫困与民俗学研究思考
——兼谈贫困治理的民俗学参与路径
张翠霞(4·136)
中国南部陆地民族边境县域人口、产业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与协调: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考察
纪 明 钟 敏(5·123)
文化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反贫困:表现形式、机制分析及价值实现 李忠斌 刘 倩(5·134)
民族地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李珍刚 古桂琴(6·131)
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在广西老区高质量脱贫中的作用
李倩岚 李资源(6·139)
基于碳平衡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胡剑波 王青松(6·145)
·壮学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布洛陀信仰的实践转变及其建构困境
——基于民族社会学的视角
蓝 武 潘云峰(1·157)
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以網络壮文写作的壮语文化传播为例
周飞伶(1·164)
面向现代的多维融合:壮族传统山歌的创造性转化探究
吴国阳 吴德群(2·139)
广西中南部壮语读书音鱼虞韵的读音及类型
黄静露(2·145)
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研究
——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研究之二
黄润柏(3·159)
壮族地区2020年后扶贫城镇转向及城乡扶贫共治研究
张协奎 吴碧波(3·167)
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基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的田野调查
李玉雄 李 静(4·143)
从壮语“口/嘴”看壮族的认知特征
——以马山壮语为例 熊奥奔(4·152)
花山岩画与蚂拐节:南疆边地壮族社会整合的仪式
——花山岩画与“蚂拐节”比较研究论文之二
何永艳(5·145)
功能创新与结构“移植”:壮族铜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吴德群(5·154)
壮语“母亲”义语素 吕嵩崧(6·155)
基于壮、汉语言接触的壮语读书音声母系统研究
——以广西横县为例 黄静露(6·164)
·瑶学研究·
乔健:瑶族研究国际化的引领者 罗树杰(2·153)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变迁
——以广东连南瑶族为例 盘小梅(2·162)
会稽山齐贤洞:瑶族文化的发祥地
莫金山 李大庆(4·159)
23明代广西瑶族地区屯田狼兵的认同及演变
韦浩明(4·167)
瑶族密洛陀文化在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的利用与展示 蓝芝同(5·161)
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瑶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刘继文 良警宇(5·166)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
习近平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
李 淮(3·9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及心理学研究进路
姜永志 侯 友 白红梅(3·105)
·学术动态与书评·
立足本土:构建中国民族史学话语体系的新探索
——史金波、关志国著《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读后
张宇龙(2·169)
深耕瓯骆文化,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读覃彩銮研究员新作《壮族简史》
李斯颖(6·170)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8.10~2018.11) 塔 娜(1·170)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8.12~2018.1) 塔 娜(2·174)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9.2~2019.3) 塔 娜(3·174)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9.4~2019.5) 塔 娜(4·173)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9.6~2019.7) 塔 娜(5·174)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9.8~2019.9) 塔 娜(6·173)
《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总目录 陆 露(1·173)
〔编辑整理:陆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