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4-16李海鹏关佳宝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中国多样性城市

李海鹏 关佳宝

【摘  要】本文基于1953-2010年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首位度指标等指标,研究中国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长;“西部城市、小型城市、自治区域内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不同城市群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民族构成首位度“双高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广西;城市民族多样性主要受城市人均GDP、城市服务业水平及城市总人口数量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人均GDP越高,服务业水平越强,则城市民族多样性越高。

【关键词】新中国;城市;民族构成;多样性

【作  者】李海鹏,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关佳宝,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1-0007-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形成的民族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快速迁移,城市成为各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重要平台,中国城市人口的民族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对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研究中国城市民族構成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当前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城市民族构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从国家或区域层面分析城市民族构成变化规律。沈林在研究中国城市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时发现,西部城市少数民族成分较为单一,居住分布呈“片”状,而东部城市尤其是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民族成分丰富,居住分布呈“散”或“点”状。[1]11张善余和曾明星分析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率较低,人口分布相对凝固,少数民族城乡居民之间迁移流动率差异较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倾向更大。[2]段成荣、迟松剑分析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广东和广西等5省区城市中少数民族多为流动人口,其中八成以上为劳动年龄人口,有近半数因经济原因而流动。[3]高向东、王新贤基于1953-2010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民族多样性持续增加。[4]李吉和、周红英对比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为迅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率显著高于汉族,许多地方已成为多民族城市。[5]二是分析具体城市民族构成变化规律。赵书分析1990年北京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长,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分布特点。[6]郑静等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低,民族种类较少,空间分布相对集中。[7]乌兰察夫在分析以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特点时发现,城市少数民族数量增多、民族结构更加丰富,一些基本没有少数民族的东南沿海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城市。[8]杨健吾在研究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时发现,成都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其特点为“多、少、散、高、大”,即少数民族成份多、人口少、居住散、层次高、影响大。[9]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城市民族构成研究相对丰富,但现有成果大多是基于五普、六普数据的横截面分析,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的较少。基于此,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全国城市民族构成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人口数据来源于1953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数据为1%人口抽样资料,相较于人口普查数据样本较少,但在总体趋势的估算上仍具有一定代表性。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的《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鉴于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本文未将港澳台地区纳入研究范围。

本文所指少数民族人口为中国除汉族之外的各民族人口数的总和,包括未识别民族人口。研究城市根据民政部相应年份的城市名录确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次人口普查统计范围的限制,本文所计算的城市人口仅为城市市辖区人口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所计算的城镇人口数量有一定差异,但并不妨碍总体上分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分布的变动趋势。

(二)指标解释

1.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2.城市少数民族多样化指数。借鉴衡量生态多样性的香农-威纳指数分析城市少数民族构成多样性,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H]为城市少数民族多样化指数,[n]表示城市内少数民族个数,[Pi]为第[i]个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城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重。[H]越高,表明该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多样性越丰富,当各民族人口比重相等即[P1=P2=……=Pn=1/n]时,且[n=55]时,[H]达到最大为4.01。

3.城市少数民族构成首位度。借鉴城市首位度概念分析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构成集中度,[10]该指标与城市多样性指数有负相关关系,但该指标能更好的衡量城市少数民族单一化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三)模型构建

为进一步研究影响城市民族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以2000年和2010年数据,构建城市民族构成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具体结构如下:

[Y=β0+β1X1+β2X2+……+βnXn+ε]      (4)

其中,表示城市民族多样性指数,[β0]为截距,[βn]为回归系数。[Xn]为影响城市民族多样性的主要因素,[ε]为随机变量。根据相关研究,[11]影响城市民族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12]139-145选取城市当年人均GDP表示,预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民族多样性更强。(2)服务业比重。[13]41-48选取城市当年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表示,预期城市服务业比重越高,城市民族多样性越强。(3)城市人口规模。[14]选取城市人口数量表示,预期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城市民族多样性越强。(4)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15]预期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越高,城市民族多样性越强。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民族构成变动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迅速推进、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人口政策调整,中国城市民族构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长

如表1所示,1953-2010年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从302.77万人增长到3430.42万人(2015年为1%抽样人口调查数据,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2.51万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从3.20%提高到4.87%,2015年1%人口抽样数据显示该比重进一步增长为5.39%。1953-2010年全国城市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与全国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的差异逐渐缩小,充分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全国平均水平趋于一致。

(二)“西部城市、小型城市、自治区域内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于其他城市

以人口规模区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五个类型,以城市所在区域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以城市是否在自治区域内分为自治区域内城市和自治区域外城市。分析不同类型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差异,如表2所示,可见:(1)1953-2015年不同规模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普遍提高,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提升更快。(2)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略有提高,东北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先升后降”,西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迅速上升。(3)自治区域内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区域外城市。总的来看,民族自治地方中小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最为显著。

(三)不同城市群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20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城市群民族构成变化,如表3所示:(1)1953-2015年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西南地区城市群和西北地区兰西城市群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2)截至2010年“六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10%的城市群包括拉萨城市圈、宁夏沿黄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3)1953-2010年间,除宁夏沿黄城市群的香农指数出现微弱下降外(下降0.1),其余城市群香农指数呈上涨趋势。截至“六普”时,长三角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超过1.8,民族多样性构成程度较高,但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拉萨城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的香农指数低于1,少数民族构成的单一化程度较高。

(四)“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和民族构成首位度双高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广西

如表4所示,(1)1953-2010年多数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低于10%,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10%的城市从1953年的8个增长至2010年的111个,占全部城市比重从1953年的6.84%增长至2010年的17.1%。(2)1953-2010年城市少数民族人口首位度也随着城市民族多样性增强而呈下降趋势,1953年约82.11%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构成首位度大于0.6,2010年仅47.77%的城市大于0.6,说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城市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城市民族多样性也在不断提升,民族首位度指数相应降低,中国城市人口的民族构成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16]11-13

进一步考察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大于0.6,且少数民族构成首位度大于0.95的城市。该类型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多且族别十分集中。1953年该类型城市仅有新疆喀什市。1982年为新疆喀什市,广西凭祥市、合山市,西藏拉萨市。1990年为西藏日喀则市、拉萨市,新疆阿图什市、和田市、喀什市。2000年为西藏日喀则市、拉萨市,新疆阿图什市、喀什市,湖南张家界市,广西凭祥市、百色市、河池市、合山市,辽宁北宁市、开原市,吉林龙井市。2010年为新疆阿图什市、和田巿、喀什市、图木舒克市,西藏日喀则市、拉萨市,湖南张家界市,广西崇左市、凭祥市、合山市、河池市、百色市、来宾市,辽宁北镇市,吉林龙井市。可见该类城市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广西,这些城市中分布较为集中的少数民族为维吾尔族、藏族、壮族、满族和朝鲜族。

进一步考察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大于0.6,且少数民族构成首位度低于0.6的城市。该类型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多且族别分布均匀。1982年该类型城市仅有新疆伊宁市,1990年该类型城市数量上升至10个,包括吉林延吉市、珲春市、龙井市,湖南吉首市,广西合山市、凭祥市、百色市,贵州铜仁市、都匀市及云南大理市。2000年该类型城市下降至4个,为湖南吉首市、贵州铜仁市、云南景洪市和新疆和田市。2010年为湖南吉首市、贵州铜仁市和云南景洪市。可见该类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云南等民族走廊区。

四、城市民族构成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式4,利用stata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展开计量分析,如表5所示,可见各模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分析模型结果如下。

(1)人均GDP对于城市民族多样性影响程度逐渐显著。从全国回归结果来看,2000年城市人均GDP与民族多样性间相关系数值为正,但统计显著性较低,2010年城市人均GDP与民族多样性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分不同地区来看,2000年中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城市人均GDP与民族多样性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10年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城市人均GDP与民族多样性之间均呈较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民族多样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民族多样化提升。

(2)服务业比重对城市民族多样性水平影响逐渐增强。从全国回归结果来看,2000年和2010年,城市服务业比重与民族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2010年相关系数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分地区来看,2000年和2010年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服务业比重与民族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10年东部地区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可见总体上全国城市服务业比重越高,则城市民族多样性越高,但由于东部地区城市现代服务业比重较高,而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使得服务业比重越高,则部分少数民族城市融入越难,这也说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是促进城市民族构成多样化的重要条件。

(3)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城市民族多样性呈显著负向影响。从全国总体回归结果和分地区回归结果看,2000年和2010年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与城市民族多样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越高,则城市民族多样性越低。结合表4分析,民族构成首位度大于0.6的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一半,可见我国大部分城市民族构成较为单一,也充分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具有一定集聚性,因此应该加大提高少数民族构成多样化水平。

(4)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民族多样化水平影响较小。从全国总体回归结果和分地区回归结果看,2000年和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民族多样性相关系数较小,且统计不显著。因此,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民族多样化水平影响较小,充分说明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并不能必然促进各民族城市交往程度。

五、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1953-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數据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首位度指数等指标,分析城市民族人口分布特征、演变状况及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53-2010年全国城市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与全国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的差异逐渐缩小,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全国平均水平趋于一致。(2)“西部城市、小型城市、自治区域内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城市。1953-2015年不同规模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普遍提高,中、小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提升更快。从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迅速上升。进一步从自治地方区域内外城市看,自治区域内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显著高于区域外城市。(3)不同城市群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截至2010年“六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10%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部,但西北、西南城市群民族多样性指数基本低于1,相比于东部沿海、中部临河民族多样性指数超过1.8的城市群,少数民族构成的单一化程度较高。(4)“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民族构成首位度双高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广西。1953-2010年,新疆、西藏和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大于0.6,且少数民族构成首位度大于0.95。(5)城市民族多样性主要受城市人均GDP、城市服务业水平及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地区城市影响程度差距较大,并且三因素对城市民族多样性影响呈逐年增长趋势。

参考文献:

[1] 沈林. 中国城市里的少数民族聚落[G]//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编.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 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民族研究,2005(1).

[3] 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11(3).

[4] 高向东,王新贤.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变动研究——基于1953—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民族研究,2018(1).

[5] 李吉和,周红英.略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化[J].民族研究,2018(6).

[6] 赵书.北京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分析[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4) .

[7] 郑静,许学强,陈浩光.广州市人口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热带地理,1994(2).

[8] 乌兰察夫. 东南沿海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3).

[9] 杨健吾.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10] 渠爱雪,孟召宜.我国文化多样性时空格局及其成因研究[J].人文地理,2014(6).

[11] 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2).

[12] 潘玉军,伊继东,孙俊.中国民族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3]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 邓楚雄,李民,宾津佑.湖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7(12).

[15] 贾占华,谷国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12).

[16] 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等.中國文化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ETHNIC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ITI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 Haipeng,Guan Jiabao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ve national censuses by county from 1953 to 2010 and the data of the 1% national sample survey in 2015, using indicators such as diversity index and top-ranking index to study the chang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thnic groups in Chinese c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urban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western cities, small cities, and cities in autonomous region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other cities; the propor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different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diversity index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double-high” cities with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and ethnic composit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Xinjiang, Tibet, and Guangxi; urban ethnic divers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ree factors as urban per capita GDP, urban service industry level, and total urban population. The larger of the scale, the higher the per capita GDP and the stronger the level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 higher the urban ethnic diversity.

Keywords: New China; city; ethnic composition; diversity

〔责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新中国多样性城市
还原真实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