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特邀主持人:龚 斌
2020-04-16
主持人语:本期刊发陶渊明研究论文三篇。
我们发现,一部漫长的陶渊明接受史,始终与每个时期的文化背景有关,例如唐之前推崇陶渊明的隐逸,宋代看重陶渊明的节操,元代崇尚陶渊明的疏离现实。那么,在21世纪的中国,陶渊明的价值何在?讨论陶渊明有何意义?从这位文化伟人身上吸取何种有益的东西?龚斌《论陶渊明的当代文化意义》即回答了这些问题。无可否定,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当今中国有不少问题,例如独立人格的缺失、假话的流行、生态环境的恶化、美感教育的忽视,等等。精神的危机表明,今天更需要陶渊明。陶渊明的独立人格及其追求自由的精神,会感召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冲破精神枷锁。陶渊明的真率人格,激励我们努力做真人、讲真话,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是美育的好教材。阅读或研究陶渊明,应该成为人们自身修为、清洁灵魂的良药。
陈建农《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对六朝园林写意化的影响》一文,讨论陶渊明诗文中有关园林描写特征的写意化,以及这种写意化对六朝士人园林的影响。作者指出,陶渊明园林的写意特征与魏晋士人的审美精神和游赏意识有关,而陶渊明是写意化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是很正确的。作者具体分析了陶渊明写意的特点:一是突破了有限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无限开放的格局;二是景物的个性化描写使笔下的园林景物与诗人特定的情感和心境结合起来;三是园林景物的布局。作者对陶渊明园林的意义也有一些创见。例如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园林景物也染上了他的个人色彩,园林成了净化灵魂、保持人格独立的净土。并以为《饮酒》其五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永恒,这正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最高艺术境界。本文不足之处在后半部分。第三节评论陶渊明《饮酒》《拟古》两组诗的写意特点,第四节写陶渊明园林写意化对后世的影响,两部分都有些偏离了园林的主题。最后一段举苏州、扬州等园林艺术中陶渊明园林的元素,一笔带过,以致前后失衡。
陶渊明研究发展到今天,无论所持的批评理论还是批评方法,都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刘荣霞《悲观主义哲学视域下陶渊明的幸福之路》以叔本华“人从来是痛苦的”理论解释陶渊明的人生,大致能说得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刚直个性与尔虞我诈的矛盾、生活的贫困,等等,陶渊明确实一生处于痛苦之中。叔本华关于孤独是幸福和安乐的源泉的观点,也是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在孤独中得到的宁静和欢乐。作者用西方的哲学阐述陶渊明,不无新意。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人和中国人关于幸福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马斯洛关于人生需要论的五个层次,实际上,人生的需要有时是单个,有时是数个,不可能按部就班。再有,陶渊明的需要究竟有哪些,也应具体分析。比如“归属的需要”,归属何方?还有西方人的“幸福”与东方人的“幸福”,内涵也不尽相同。“陶渊明一定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这句话中的“幸福”是否是叔本华所说的“幸福”?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生活与情感的真实记录,这里固然有欢乐,但也有痛苦。至于他的田园诗达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那是文学史上的结论,并不是陶渊明当时写了自我感觉特好,很“幸福”。在这些地方,特别要注意西方理论与中国哲学、美学、传统人生观之间的差距,避免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