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的临床应用观察
2020-04-16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本院行椎体成形术的6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统计双侧穿刺的例数、穿刺时间等指标。结果:本次研究中有64例参与实验。统计数据中穿刺时间、X线暴露次数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双侧穿刺的例数、VAS评分、并发症和骨水泥渗漏例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可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因患者难以耐受造成的手术风险和辐射过量导致的健康风险。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发生的疾病,延误治疗可能会引起Kümmell病,导致椎体高度降低、假关节形成、慢性腰背痛等问题。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卧床制动及椎体成形术(PVP)等,其中PVP由于疗程短、疗效显著而被多数医师推荐[1]。但多数医师需要反复穿刺才能实现较满意的灌注效果,此举会明显增加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并延长手术时间,对于高龄患者极为不利。因此,如何在技术层面快速地实现满意穿刺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组设计的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具有分级调节穿刺角度和方向的功能,以解决微创手术条件下缺乏可见骨性标志的问题,避免反复多次的X线照射。其操作原理通过初次穿刺针点为坐标中心,通过测量初次穿刺点在坐标上的距离与角度,将骨圆针穿入把手上设计不同距离的限制性平行于穿刺针的通道,根据所测的距离与角度,将骨圆针准确置于所需要的区域,从而快速、准确、安全、高效地完成穿刺。
1.临床资料
1.1 患者来源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于本院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4例,74椎。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见表1。
1.2 纳入标准
年龄>60岁,无明显外伤或轻度外伤后腰背部疼痛,查体无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神经系统体征;胸8-腰5椎体新鲜单纯压缩骨折;中度及以上骨质疏松。
1.3 排除标准
无明显疼痛症状的OVCF;术前查体有神经系统损伤体征;椎体后壁骨折,骨折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椎管塌陷、狭窄>50%。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2.实验方法
2.1 手术操作方法
2.1.1 对照组。皮肤局部麻醉,使用穿刺针沿椎弓根轴向进行穿刺,侧位X线透视下继续穿刺2~3mm后停止,抽出穿刺针芯,置入导针后拔出穿刺针套管,沿导针置入工作套管,然后拔出导针。将精细钻缓慢钻入椎体,取出精细钻,使用注射器注入骨水泥注入管,注入骨水泥后,取出工作套管,以无菌敷贴包扎伤口。如单侧穿刺后正位X线透视见靶点未到达椎体中线附近,则需进行双侧椎弓根穿刺。
2.1.2 试验组。初次穿刺后,根据初次穿刺位置与理想穿刺位置关系和理想穿刺点在九宫格上的投影,选取合适的把手通道置入骨圆针平行于套管穿刺针穿刺进入靶点,透视位置准确后再将套管穿刺针取出后先将套管套入骨圆针,再将穿刺针置入套管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椎弓根穿刺。其他环节与对照组相同。
2.2 观察指标
①需要双侧穿刺的例数;②穿刺时间;③X线暴露次数;④手术前后VAS评分;⑤骨水泥弥散体积;⑥术中术后血管、神经并发症;⑦骨水泥渗漏例数。
2.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2组64例患者(74椎)参与本次研究,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进行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术后均完成了1个月的随访。
3.2 术中指标分析
试验组和对照组单侧椎弓根穿刺时间和X线暴露次数相比较均显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此外,两组分别有1椎和6椎需进行双侧穿刺以实现较好的骨水泥弥散。两组需要双侧穿刺的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3.3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VAS)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的VAS评分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单侧椎弓根穿刺时间、X线暴露次数和骨水泥弥散体积的比较
表3. 术前及术后随访中VAS评分的比较
表4. 行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数的比较和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的比较
3.4 骨水泥弥散体积
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5 血管、神经等并发症情况
仅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在术后出现下肢轻微麻木症状,卧床1d后均完全消失,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3.6 骨水泥渗漏例数
两组患者在术中均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术后未发现神经症状。其中试验组出现2例,1例为椎体前方渗漏,1例为上终板渗漏;对照组出现5例,2例为椎体前方渗漏,2例为上终板渗漏,1例为下终板渗漏。两组比较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4.讨论
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将患者体内不可见的试探摸索引申至体外可测可控的导向模具,实验结果充分论证本系统的使用可显著缩短穿刺时间,减少X线暴露次数,以此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并避免辐射过量造成的身体损害和耐受性不佳造成的手术风险;对于医生而言,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学习曲线,使得PVP手术更易于掌握,更利于手术的开展。此外,由于椎弓根的成功穿刺是后续骨水泥灌注的关键前提,穿刺的效果直接影响骨水泥的灌注效果,进而影响邻椎骨折、慢性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2],所以本次研究中针对单侧灌注不佳的椎体进行了双侧穿刺,但最终统计结果显示是否使用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并不能显著减少需要双侧椎弓根穿刺的例数,笔者认为其一可能与伤椎形态相关,单侧骨水泥的过量注射将增大渗漏风险,因此术者因安全考虑偏向于从双侧进行骨水泥灌注。因此,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率也较低,且两组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其二可能因总体样本量过小,导致一定的偏倚发生。而在骨水泥弥散程度方面,两组均表现较为理想,椎体两侧均有骨水泥弥散,这可能是两组间VAS评分相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的试验组在椎弓根穿刺时间和X线暴露次数方面均得到了明显的进步,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并降低因患者难以耐受造成的手术风险和辐射过量导致的健康风险。但在术后VAS评分、双侧穿刺例数和骨水泥渗漏的指标方面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靶向制导椎弓根穿刺系统并不能明显改善PV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