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提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0-04-16胡方梅陈华孙金鹏王磊磊刘国华崔友祥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刺有效率

胡方梅,陈华,孙金鹏,王磊磊,刘国华,崔友祥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沧州 061001)

小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急性重症。小脑梗死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老年病所引发[1]。该病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头晕、步态不稳、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临床现象[2]。部分患者还会合并偏瘫,严重者会出现昏迷等严重情况[3]。该病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正常功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日常意外风险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这对于患者而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仅会对患者家庭的经济造成较大负担,还会加重患者病情[4]。所以,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提高其预后质量是极为关键的。平衡功能减退是该类疾病患者治疗后较为常见的问题,这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回归社会的能力[5]。中医学对于该病俗称中风,中医治疗该病通常采用针刺治疗。本研究选取93例小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抽提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小脑梗死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意在为该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应的帮助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间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小脑梗死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8±7)岁;小脑梗死部位在左侧15例,右侧17例,双侧6例,蚓部10例。对照组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8±7)岁;小脑梗死部位在左侧 11例,右侧 15例,双侧8例,蚓部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6];②患者首次发病;③伴有平衡功能障碍;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进展期脑梗死或是脑梗死范围较大并波及到脑部其他部位;②其他原因导致的平衡功能障碍;③心、肝、肾存在严重疾病或是功能障碍、异常等;④合并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维持呼吸功能及稳定血压、血糖等,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当给予营养支持。常规的康复训练辅助干预,包括对患者身体四肢进行按摩,待患者能够下床运动后,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运动量逐日增加,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控制运动时间。持续治疗 8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取抽提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2.2.1 抽提透针法

主穴取玉枕、天柱、脑户、脑空、风池、风府穴。患者取坐位,对针刺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玉枕穴刺入后向天柱穴方向进行透刺,脑户穴刺入后向风府穴方向进行透刺,脑空穴刺入后向风池穴进行透刺,3个穴位进针时角度呈30°,之后3处针刺穴位沿头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处,进针深度为0.5寸,之后采用抽提手法,将针往一个方向进行旋转,直至达到插之不进、提之不出状态,之后上下进行抽提手法,抽提幅度为0.5~1.0 cm,时间为30 s,每秒4~6次,进针15 min后实施捻针手法,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30 min后起针,起针前捻针,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风池穴向鼻尖处斜刺入穴 0.5寸,风府穴向下颌方向缓慢斜刺 0.5寸,实施捻转手法,每分钟120次,捻转30 s。进针后15 min捻针,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进针30 min后起针,起针前捻针,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每周治疗5次,周末休息,共治疗30次。

2.2.2 康复训练

①上肢协调训练,每日对患者的上肢进行平衡训练,首先从卧位进行训练,熟练后分别转移至坐位、站立、步行中进行。②腿部站立训练,患者在能够下床活动后进行站立训练,首先采用双脚站立,站立时间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决定,在坚持双脚站立3 d后,让患者逐渐采用单脚站立的方式并不断轮换双脚进行单脚站立。③行走训练,每日进行定时定量的步行训练,步行速度根据自身所能承受速度自行调整,患者能够在平地稳定行走后,让患者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在上下楼梯时嘱咐患者不可速度过快,需循序渐进,先求稳再快。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7]

采用PAS对患者卧位、坐位、步态姿势进行评定。该量表包含12个评价因子,每个因子得分为0~3分,总分为36分,得分越高证明患者姿势控制能力越强。

3.1.2 Berg平衡量表(BBS)[8]

采用BBS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量表中包含14因子,每个因子分值0~4分,满分56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越好。

3.1.3 改良Barthel指数(MBI)[9]

采用 M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其中包括洗澡、大小便、上下楼梯、行走等多个生活项目,百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3.2 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治疗8周时临床治疗效果。疗效标准参考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估标准[10]制定。

治愈:临床各类症状消失,肌力恢复到 5级,神经功能恢复 90%~100%,日常生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全部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各类症状得到显著好转,肌力恢复至 4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 46%~89%,日常生活能力与语言功能基本恢复。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肌力恢复至2~3级,神经功能缺损改善 19%~45%,日常生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障碍。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未见好转或是出现恶化。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22.0软件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PAS、BBS、MBI指标采用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 4周时临床总有效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 8周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时总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8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时总有效率与治疗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不同时间MBI、PAS、B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BI、PAS、B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MBI、PAS、BS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 4周和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时MBI、PAS、B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MBI、PAS、BSS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不同时间MBI、PAS、B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同组治疗4周和治疗前比较2)P<0.05

组别 时间 MBI PAS BSS观察组(48例)治疗前 48.77±6.18 17.33±2.35 15.36±2.27治疗4周 60.93±6.671) 25.94±2.371) 26.47±2.151)治疗8周 87.92±7.321)2) 34.08±2.551)2) 47.22±2.791)2)F值 424.303 572.665 2144.554 P值 <0.001 <0.001 <0.001治疗前 48.88±6.12 17.28±2.28 15.26±2.21对照组(45例)治疗4周 46.8±6.61 21.54±1.89 20.91±2.08治疗8周 62.14±6.822) 24.33±2.792) 23.36±2.462)F值 73.227 102.797 152.635 P值 <0.001 <0.001 <0.001

4 讨论

小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较为凶险,且还具有并发症多的特点[11-12]。该病的发病年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13]。大多数小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障碍,主要表现为动作较为僵硬、步距宽、步幅小、步态蹒跚、无法直线行走等。患者在行走时需努力地用上肢保持身体平稳,且在小路与不平坦路面时极易不稳且容易摔倒[14-15]。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姿势均需要依赖自身平衡能力的调节,对于身体重心与支撑面与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6-17]。小脑在脑部所处的位置及其功能较为特殊,是维持平衡、肌力调节、协调的重要中枢。其受到损伤后对人体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协调功能会造成较大影响[18-19]。传统西医治疗小脑梗死主要采用康复训练与药物治疗,而中医学认为该病的治疗需促进新血管生成,增加受累的脑组织供氧与灌注量,达到修复脑组织作用,通常采用针刺治疗。但临床中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该类患者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治疗 4周时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 8周时总有效率依旧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 8周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4周时,对照组治疗8周总有效率与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 4周和治疗 8周时MBI、PAS、B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抽提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小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后身体平衡功能得到显著恢复。针刺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本文选取的穴位具有通经活络、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等功效,对高血压、高血脂、失眠等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枕部区域是支配人体平衡功能的大脑功能区在体表的投影,直接影响着平衡功能,本文选取的针刺穴位均在头枕部,在头皮投影区进行直接针刺,可直达患者病所,加大治疗效果。另外,本研究采用抽提透针法,是由传统单穴针刺治疗演变发展而来。《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而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表也。”为后世透刺之源头。“透针”意味着跨穴或跨经而刺,一针通刺多个或多经的穴位。诸穴同时产生针感,加强得气度,使腧穴与腧穴、经络与脏腑、经络与经络之间得以沟通,营卫气血得以流通。透针较单穴刺法精简了穴位,尽量减少了卫气的损伤,且针感强,疗效好,扩大了治疗范围。而抽提法,即将针沿一个方向旋转至“插之不进,提之不出”的得气状态,然后行上下抽提手法。抽提法可让针刺针感得到加强,对各穴位之间及穴位对应脏腑之间的联系有促进作用,现代中医学者认为,针刺可让人体局部与全身各组织代谢能力增强,让身体微循环加快,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本文采用康复训练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其中平衡训练可帮助患者矫正习惯姿势,让平衡功能得到恢复,站立、行走、上下楼梯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可帮助患者慢慢恢复到正常的动态姿势[20]。

综上所述,抽提透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小脑梗死后患者平衡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针刺有效率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清明的雨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很有效率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