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基础结构下的设计价值观研究

2020-04-16刘佳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设计师老年人产品

刘佳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等五个方面,就当代中国社会基础结构而言,主要是指以人口年龄、人口素质为基本内容的人口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人口素质、平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国民素质和平均寿命的提高对设计的人性化、健康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社会老龄化、社会保障与民生等仍然成为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与之相应的针对老年人的适老性设计、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特殊设计、面向低收入者阶层的保障设计,是当代设计师设计价值观有关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设计领域,也是设计师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以下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基础结构及其与设计价值观的关联、情感与健康、社会保障与民生三个层面论述设计价值观的取向。

一、当代中国社会基础结构及其设计价值观

以人口年龄、人口素质为基本内容的人口结构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础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均寿命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最为明显。从设计角度看,设计与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是指人类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创造活动,它对人均寿命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基础结构中的全民素质与人均寿命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与从事设计活动的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有着密切关系。

1.当代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而带来的设计转向

社会结构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以及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资源、机会的公平性。在社会结构中,人是社会的主体,是资源和机会的基本载体,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因此,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人口问题具有时空的相对性,其本质是结构性问题。具体而言,人口结构也就是指在相应地域空间、时间内、总人口中不同属性或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人口结构是资源和机会配置中人口属性上的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环境趋于稳定,我国人口结构在平均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中国人口结构呈现的最为明显的特征,一是人口寿命的显著增长、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二是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迅速。面对如此特征的社会人口结构,设计发展方向与机遇有“转向”的可能性,表现为由于人口寿命的增长而趋于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设计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适老性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要求;由于人口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提出了更加优质的人性化和养生健康的发展趋势。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有了显著增长和人口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1982 年约67.8 岁,2000年为71.4岁;人口素质显著提高,6岁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982年为5.2年,2007年为8.2年,受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0.6%提高到2007 年的6.2%。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 年的41.7%扩大到2007 年的58.3%,增加了16.6个百分点。”[1](15)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到2015 年全国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7349 万人。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45%。①就人口寿命而言,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初见成效,百姓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以及百姓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再加上设计师针对产品设计养生功能的追求,人口预期寿命逐年递增。就人口素质而言,居民受教育机会更加广泛。自从1999 年实行扩大招生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像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公共教育设施的免费、低价位开放,使得艺术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具有广泛意义的大众普及教育、永续教育得以实现。因此,百姓受教育机会对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按国际有关统计,中国科技人员的比重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表明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产业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态势迈进。就设计领域而言,设计师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有利于居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设计师通过良好的设计产品传递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促使设计师设计方向的转变,以及承担起为老年人服务的设计任务和社会责任。维也纳世界老龄大会有关文件规定,一个国家60 岁以上人口占10%以上或65 岁以上的人口占到7%,即进入“老龄化”或“老年型”社会。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截止2017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预测2035 年后,60 岁以上老人可达4 亿多人,占30%。而且,一线城市老龄化程度更高,比如上海和北京,截止2017 年底,上海老龄化程度达到33%,北京老龄化程度达到25%。实际上,老龄化是每个工业化国家都会面临的自发性问题,它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如果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就当前中国年龄结构而言,它具有明显的过快趋老化的不合理之处,明显特征表现为,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而且老龄、高龄人口规模巨大,均居世界之首。如果存在老年精英少、老年人力资源总量低的话,便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后续创新。另外,目前老年人与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同时并存,居民就业压力大,社会养老问题增多。为此,中央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2](106)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着眼,针对服务于老年人的各项设计成为设计师工作重心面临的课题和良好的设计机遇。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老年人娱乐场所和便利设施设计、各种类功能性护理产品设计等成为设计师急需为老年朋友们研发设计的产品,优质的适老性设计,一方面解决他们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使他们晚年生活更加快乐,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目前,接近20%的老龄化程度表明,老年人是一支较为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设计服务,是设计师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同时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一条良好的渠道。

2.提高全民素质的设计价值观

社会成员是社会结构的主体,是资源与机会的载体。社会成员的素质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已有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对资源和机会的获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素质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提高,接受各个等级学校的专业教育;社会媒体宣传教育的广泛传播,以及来自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教育,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与接受教育有密切关系,那么,社会成员的素质与设计艺术有什么关联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优良的设计无疑对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充满积极作用。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一是,来自于专业性的设计艺术教育和普及性大众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社会成员在选择设计师“设计物”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设计教育”,并在消费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社会成员的生活中去;二是,在消费社会里设计符号意义与价值影响百姓生活质量;再就是,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互动关系促进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一,专业性的设计艺术教育和普及性大众公共设计艺术教育。设计艺术作为一门学科“设计艺术学”已被社会广泛接受,此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学科建设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还是设计艺术实践领域,均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设计艺术教育领域,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设计艺术人才,他们来到企业工厂、设计机构,促进了设计各领域的进步。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位消费者,每当选择了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时,实际上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甚至选择了相应的消费模式。这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消费模式蕴含着社会的、艺术的、技术的、法治的、伦理的各种因素,是选择了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艺术的修养、法治社会的意识和伦理道德的观念。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教育培养的有专业素质、社会素质的设计师,然后通过他们的设计产品再把这种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传递给使用者。显然,设计师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成为必备的修养和价值观。

社会成员在选择设计师“设计物”的同时所获得的设计教育。每一位消费者或者使用者在消费、使用设计师设计产品时,实际上是接受了一种特别方式的设计艺术教育。从这个角度和接受美学上看,设计产品对人的反作用,即对人的模塑作用是非常大的。设计产品,一方面设计者根据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对工业产品进行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工业产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它的人。设计产品在技术、材料、审美的不断更新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比如,从风箱、木柴、大锅到微波炉、电饭煲,灶具的演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一种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从笔、纸、尺到电脑笔记本,书写方式的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一种工作方式的演变过程。无论生活方式还是工作方式,其变化的基础是对先进设计产品的接受、交流和更新,就是在这个接受、交流和更新过程中,设计产品同时也在默默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当设计者“在思想中把握‘产品’”,把自己的情趣、思想赋予产品的时候,设计产品也在与使用者的交互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它影响力。

第二,设计符号意义与价值影响百姓生活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物的符号意义暗示着使用者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一般来说,设计是其实用性与审美意义的结合。就拿产品设计来说,它是使用的器具,也有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意义上的转移。产品设计在文化艺术意义上的表达会受到技术、材料和产品物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因而,产品往往以符号的形式借助产品的物理属性来充分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乃至发展到目前的设计是技术与符号的统一。技术设计指从技术原理出发对特定性能、功能目的的产品进行技术上的设计。符号设计则是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对产品的款式、形状、色彩、线条、体积等在感性、视觉效果和体验方面的设计。技术设计体现了人与物的“实践—认知”关系,符号设计则体现了人与物的“意义—价值”关系。技术设计能够促使器具的不断进步;而符号设计不仅能够导致产品的审美、精致、多样的性质,还有其象征性的意义,使设计产品获得了符号示差性和独特性,体现了特定消费者群体的品位、情调和审美趣味。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和产品选择余地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设计产品的符号性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而追求设计符号性产品的消费者往往与设计师的素质有相应的关系,设计师的思想与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三,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互动关系促进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设计产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获得检验。人是工业产品实践活动的主体,一方面工业产品是设计师设计实践的结果,从构思、选材、市场调查到最后的设计、生产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完成的;另一方面工业产品需要得到消费者的选择和使用,经过检验后方能获知优秀与否。无论是选择还是使用,是对工业产品设计师文化修养和设计水平的认同,也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认同,并在使用过程中验证这种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有效率、正确性,产生真正的“共鸣”。如果说20 世纪90年代工业产品设计创新注重“技术”创新的话,那么,此后则更加注重“设计”层面,尤其是注重消费者“使用”的满意程度。毋庸置疑,对工业产品的评价,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此,消费者、使用者是工业产品真正的检验者,在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互动关系中不仅促进设计物的发展,同时提高了社会成员整体素质。

总之,设计师通过产品的消费理念、审美特征,通过设计的公共教育与培养人才教育,实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人类发展报告》的研究观点——“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将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合理调配,为取得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之间理想均衡的状态做出贡献。

二、情感与健康的设计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素质和平均寿命有显著的提高,对设计的人性化、健康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设计的情感化和健康养生意义的价值观念是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多的是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高层面上的精神需求的设计服务,其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所有社会阶层。情感与健康的设计价值观是本着从人性化设计到设计产品的体验设计,从而实现设计产品的情感化目标,服务于大众的健康与养生需求,这也充分体现设计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且达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1.充满社会关怀的“人性化”设计

消费社会充满了利益、金钱、享受、炫耀,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关注民生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消费社会的内容之一,社会保障、保险、保护儿童、保护老人、保护残疾人的呼声中,在设计领域给予上述人群更多、更贴切的关照,为残疾人提供适用性设计;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型产品;为儿童提供促进智力发育且安全的设计,成为设计师设计服务范畴和设计责任。

人性化设计是指是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之一。像专为老年人的适老性设计;为残疾人、妇女儿童的无障碍设计,以及满足生理与心理、物质与文化需求而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的设计均属于人性化的设计范畴。人性化设计所具备的产品功能齐全、方便易用、安全快捷、美观愉悦等要求是人性化设计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因此,人性化设计思想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关注产品在使用中带来的更加方便、舒适和愉悦的精神功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依据有很多,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人体工程学等,以及这些学科与设计的关系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就20 世纪初形成的人体工程学而言,它包含了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内容。从生理角度看,主要研究依靠人体的结构尺度,找出与设计物的比例关系,根据人体结构的基本参数进行各领域的设计活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心理角度看,研究色彩、线条、空间、形状、声音、气味、肌理等客观因素对人们的感情、运动、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在具体的设计中注意造型、色彩、环境等因素,达到更科学、更合理,更愉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另外,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倾向对设计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具有一定的设计尺度,反映人们对设计的精神需要。作为文化物质设备的工业产品,它本身没有生命,也不是一种动力,只有与人类的“精神”相匹配,才是有用处的,体现它的意义所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工业产品时应给予一种温情,赋予一种精神和“生命”,充分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产品与人之间的陌生关系,积极将人与物的关系尽可能地转化为接近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依赖,富有情感的依赖和信任关系,从而消除人与机器之间的冷漠感和生硬感,达到“人机合一”的情境。如便携式旅行插座(图1),杭州博乐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获2013 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的“红星奖”奖项。本产品专为商务和休闲旅行人士设计,轻便小巧并且灵活多用,支持有USB 接口的各类移动设备的日常充电。内部器件采用高弹性磷铜,具有导电好、弹性强、寿命长、经济实用等特征;面板采用高强度进口材料,也有效阻燃、耐高温、不变色、环保无污染等特征。国标五孔设计及防雷装置更安全。造型炫彩迷你、简约时尚,电源线巧妙收纳,方便携带。人性化的产品基本上符合了人潜意识中的某些精神要求,使人们在使用这些人性化产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功能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也会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步喜爱它们,建立起某种“感情”联系,产生某种依赖。实现由人性化设计转化为情感化设计离不开对设计产品的“体验”。

图1便携式旅行插座(2013年中国设计红星奖·“红星奖”);杭州博乐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图片来源:红星奖官网)

体验与情感是消费社会产品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体验设计是继服务经济又一个经济形式——体验经济下的产品设计模式。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撰写的《体验经济》一书,认为体验是一种创造难忘经历的活动,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回忆的活动,它也是一种经济物品,可以买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通过感觉和记忆使消费者对某种事物、现象留下深刻印象,或产生丰富的感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企业对工业产品的体验设计,按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和方式,体验设计的模式可以从娱乐、教育和审美的体验等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各种体验,消费者或使用者获得对产品的特殊的情感。“一切对于声、色等感官上的刺激和反应,都有有机的基础的。一个常态的人,应当对声、色、形的调和,有浓厚的情感反应。艺术的要求原是一种基本的需要,从这方面看,可以说人类有机体根本有这种需求,而艺术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满足这种需求。”[3](281)产品体验是以人的生物性特征为基础,并通过对产品的接触、使用,从而产生某种经验和认知,达到对设计产品的决策和选择。人的体验生物性基础是人类身体具有各种感觉器官,体验能将人的情感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产品外在形式的观照可以体验到它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和社会意义。在产品的形式中,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对产品外观形式的观照也可以产生审美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来自静观,还与人在使用产品中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想像联系着。人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动态和谐关系可以强化人对产品的审美感受”。[4](17)因此,身心问题是来自对生活、实践体验的观点和理论。体验只有“在内部”靠人自身的生命力量作为动力才能活跃起来。内心体验所统一的各种形式包括美学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形式,只有通过对设计产品的真实“体验”,才能获得对其价值取向的判断。如果说,在过去设计产品价值注重产品原材料的价值和体力劳动的价值的话,那么,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经济、社会、技术、服务等成为主要的衡量因素,而这些主要的因素,只有通过对设计产品的使用、体会和感受过程中,才能获取总体经验和把握,确定设计产品的价值和增进对设计产品的情感。通过体验物体与空间的关系和性质,从重复自己的平常动作来掌握形态。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来感知形态的现象正逐渐减少,像扫地、洗衣、刷碗等家务活可以由自动化、电气化产品来完成,相对家务活中需要活动身体、动手的机会正逐渐减少,而另外一种通过身体感知的机会和可能却逐渐增加。这就是,在体验设计中还有一种为“体验”而做的“体验设计”,这种设计以体验为目的,获取一种在现实生活无法获得的经验。说起体验设计,我们可以联想到“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网络艺术”,它们有相同的方法,将虚幻情景与现实世界的事实搅浑在一起,使它们相互接触。“虚幻”的东西,正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另一现实”而呈现给真实世界的。通过设计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接触,造成一种共同经验,使某种游戏、梦幻、想像等被置于活生生的经验层面上。实际上,产品的体验设计也是一种交互设计和情感化设计。“体验”必须是在一种“交互”、“互动”的状态下完成的,通过人与物的交互、体验,使人对设计产品产生情感,也就是说,我们依恋的往往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与产品的关系和产品代表的意义和情感。通过体验,将心理能量、心理关注的“精神”看作是设计的关键因素。体验是一种激发的、迷恋的状态,与有价值产品形成互动关系,并通过“产品”实现设计的情感化过程。

情感化设计成为设计的重要目标。就拿设计产品来说,设计物在制造过程中称为“产品”;进入市场处于流通阶段时称为“商品”,而商品被消费者选择、购买和使用时就成为为生活之道的“用具”,甚至称为“道具”。设计物从产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用具,情感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如果一件设计产品以销售为目的而追逐销售场上竞赛的话,这件产品、商品在人们生活中则无法成为有意义的道具而仍旧处于“商品”状态。因此,设计的情感化因素赋予设计产品之中,是产品、商品成为道具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许多消费者来说,对产品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体验过程,同时也是产生情感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钟爱的物品,不会轻易丢弃,也难以转让。实现情感化设计的途径有多种,首先是赋予设计产品更多的文化意义,再就是设计产品的符号化标志了一种价值意义。设计产品从没有生命的原材料到有生命的商品,文化成为点活物质的重要元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文化进行转换的一种情况。设计产品成为商品并进入市场,而商品化与市场化揭示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设计产品的符号化则揭示了商品所携带的文化意义。人性化设计通过长期的使用与体验,从而设计产品达到了情感化的高度,使得设计充满社会关怀。

2.设计的养生之道

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且带有养生之道的设计目标是设计师设计目的之一,而设计的养生之道是指设计产品在具有实用基础上和兼备其养生功能。也就是说,使用者在设计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既解决了使用功能又兼备了“养生”功能。

就拿工业产品设计来说,它注重人机关系,解决的是产品如何满足人的使用,适合人体结构、使用方便和效率提高是研究的重点,而人机关系的延伸则是人的体质与健康的问题。也就是说,把握人—机、人—物和人—空间等关系要素的合理设计,就能够能熟练而高效地工作的基础上,能否以自觉意识考虑机器操作、产品使用与人类体质、健康、长寿之间关系的问题,以便达到产品设计既解决了人们的使用问题又兼备者养生功能。苏联学者B.布图索夫对人体工程学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体工程学研究在劳动环境中可能拥有的功能,以便创造最佳的劳动条件,既保证劳动的效率和安全,又保证人的方便,从而保存他的精力、健康和劳动的能力”。[5](195)从他的定义可以看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自然也会利于健康,但事实并非仅此而已。如在使用产品或机器的同时,人体体质的承受能力如何?对人类健康是否有负作用?或导致疾病或缩短人的寿命。更进一步,如果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仅解决功能问题,还能促进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这肯定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人们需要的是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包括健康保障在内的多功能的产品。我们可以从体质人类学获得一些启发,体质人类学延伸一些人体工程学中关于人机关系的问题。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人类生物机体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生物性,从人在自然界的位置来研究人类的自然性。对它的研究,焦点不仅放在人本身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而且,时常与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机制、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差异、人类的遗传、人体的基本结构,甚至研究的内容还包括人类养生、人类体质、人类健康和人类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研究成果成为设计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依据。

关于养生的研究,对工业产品设计能否有很大的启发。在国内,“养生体质学”的学科已建立,它“是研究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合理调整生活起居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学科”。[6](66)养生是人的一生的问题,《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巨著,关于养生有着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7](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7](19)《黄帝内经》强调顺应天时,要求人们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使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与外界的气象变迁保持一致。可见,养生与自然规律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那么,产品和产品设计又怎样与“养生”结合在一起呢。

以座椅为例,探讨设计产品的养生之道。如果从座椅能对人身健康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明式椅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之一。研究者认为,明式椅的功能、造型、材料、使用环境等方面有过深刻的探讨。明式椅中人的受力点有七个,背、椎、大腿肚、双脚、双手,尤其是除尾椎骨外,靠背、两个扶手,都起到了重心分散的作用,是一个多点的整体。虽然,它不是最佳休息的方式,但久坐不至于使人感到肌肉不适而产生全身疲劳,它似乎在寻找达到“器物功能与人的生理的适应关系时的‘度’的要求”,这种对“度”的控制和把握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益无害。据推测,人身这些点与明式椅充分接触,会有影响和疏理作用,肯定了明式椅可以通过这种“坐”的方式达到人体经络相通、舒筋活血的疗效。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通过这种坐的方式达到促使身体健康的目的。按现代人体工程学的理论来看,虽说,明式椅似乎不符合功能要求,其靠背是不能使人的脊椎骨充分适应。也许就在“便于使用和保留不便使用的范围的‘值’”中含有养生之道;这也许会成为促进养生、健康、长寿的种种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关于“健康与养生”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从中医角度,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原理和基本方法,其宗旨是倡导人类“健康从养生开始;养生从养心开始”。那么,工业产品设计能否从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同时“升级”到在使用产品过程中达到“养生”、“养心”的目的呢,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期待和愿望。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消费社会,多数人虽然懂得养生,但不可能专门为养生而养生,除了工业产品本身具有的科技水平带来的使用功能和设计者给予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审美功能所带来的愉悦之外,如果在产品使用功能过程中能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会实现广大消费者梦寐以求的愿望。许多企业设计师已经做了尝试、探索,并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同,获得成效,就拿每人必备的“鞋”来说,除了解决人们“穿”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足部医学研究者指出:每个人每天平均大约要行走8000 ~10000步,而行走时足部承受的压力约等于自己的体重,跑步时更达到体重的3 ~4 倍,因此,一双合适的鞋是否保护好我们的足部与脊椎是关键。怎样设计才能舒适而健康呢?有一种鞋(图2),是这样被设计的,根据脚的结构和适应行走状态时的脚型,进行能够伸缩鞋底而具有扩张功能的设计,达到穿着行走时的舒适;鞋底采用耐磨性、轻质橡胶材料,再加上圆粒设计来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防滑止滑的目的;通过真皮冲孔鞋垫、前掌缓冲减压垫的设计,达到吸湿透气、缓解压力的目的;通过后跟三面围边高中间低的稳固后跟设计,达到分散脚跟的重量且缓冲脚跟对大脑与脊椎压力的功效,从而保护穿着人的足部与脊椎的健康,利于人们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而获得养生的意愿。设计养生之道设计产品,是设计师在研究人—机关系和人体体质的基础上,使得设计者使用过程中获取健康和潜在的养生功能,这将成为设计师不断探寻的设计课题。

图2 具有扩张功能鞋(图片来源:卡拉汉品牌鞋宣传册页)

当代中国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在理解、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基础结构状况的基础上,将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更多的设计目标投向急需解决问题的社会低收入者阶层和社会特殊阶层,关心百姓的身心健康的问题,让设计更具有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社会“民生”问题的设计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中,虽然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中国老龄化社会带来了急需解决的诸多社会问题,而在直接影响生活的设计艺术领域尤为重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适老性设计、社会特殊人群的特殊设计、社会低收入者阶层的保障设计是当代设计师不可回避的解决“民生”问题的设计工作,也是设计师关爱社会设计价值观的体现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民生”,一般理解为广大民众、社会群体在温饱、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生活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有基本生存保障。老龄化社会的适老性设计、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设计、贫困人口的保障性产品设计是最为不可忽视的三个社会与设计问题。通过设计改善、保障和解决广大民众的“民生”问题,从而彰显设计师关爱社会和用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且树立设计改善“民生”的设计价值观。

1.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适老性设计

目前,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机制跟不上老龄化速度,养老问题突出,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收入的减低,“空巢家庭”的增加,加大了老年人群体有贫困化、边缘化的可能。老年人情感需求、健康、婚姻和代际关系等问题逐步凸显。城乡养老条件、养老金差别过大,农村老龄化形势与城市相比更为严峻,农民、农民工养老问题制度体系仍不健全。因此,老年人口快速大量增加导致一定的社会负功能。为加快老龄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为人口老龄化提供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符合国情的养老方式,将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家庭养老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期待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2](106)2012 年10 月23 日中国移动新闻早报头条新闻报道:今天是重阳节。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两亿;我国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城镇月均退休金1527 元,农村月均养老金74 元,50%老人慢病缠身。面对急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许多养老机构停留在解决老人看管和衣食温饱的初级水平。如何针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付出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老龄化社会作为当今社会较为广泛的问题,适老性设计也成为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与肩负着的社会责任。适老性设计是针对老年人的人性化设计。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丰富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健全老年人生活、工作、娱乐、无障碍的设计逐渐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热点之一。设计师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生产满足他们需求的生活用品、食品、娱乐设备、体育设备,以及康复设备和护理用品。应对老龄化社会,设计领域有什么具体措施呢?

第一,建立中国老年人人体结构数据库,储备准确、标准参数,为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设计做好基本准备。我们已有的人体结构数据标准尺寸是以健康人为对象确定的,并没有照顾到老年人或身体残障者的需要。因此,建立老年人人体结构数据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969 年英国创建了第一个老年人数据库,而我国在此方面相对滞后。为什么要建立中国老年人的人体结构数据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逐渐下降,骨骼钙化、肌肉退化、关节老化、视力下降等生理能力问题较为严重,导致生活能力的下降且容易造成身体伤害。同时心理、感觉系统也会出现问题。鉴于社会老龄化与老年人产品需求的趋势,老龄化产品设计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能力与身体限制,老年人体型量测应受到重视,老年人数字人体结构数据库与信息是老龄化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设计师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了解他们的体型数据与身体状况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提升老年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人的身体体型、身高、体重和肌肉负荷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改变,一般人的体型与身体尺寸标准并不适用于老年人。所以,建立老年人人体体型数据库,充分处理好老年人的人体体型、人体体质与产品间的关系,且应用于中国老龄化产品设计,这为开拓中国老龄化产品设计市场提供有效的依据。此外,老年人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也有适老性设计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群体往往随年龄增高和身体体质下降,与他人之间交流沟通、互动逐渐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相对较少,同时人际关系产生变化。探求老年人社交生活上的需求、期望,提高科技手段,建构一个适合中老年群体的简单、易学、易用、亲切为概念的社交互动平台十分必要。面对老龄化问题,关注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功能障碍照顾之外,维持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适老性设计的另一重要议题。

第二,养老服务及其实施设计。针对老年人特点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计我们称之为养老服务设计,包括生活产品、学习用具、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所有设计。比如说,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的养老需求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空巢、独居老人希望入住养老院颐养天年,因此,养老院及其配套设施的设计成为迫切需要的设计课题;社区服务于居家养老事业发展中设计如何适合老年人生活、学习的公共设施也成为设计师思考的重点。那么,养老服务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概括地说,充分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身体能力,以及这个群体的差异化特征;通过对老年人已有的社会经验、文化知识、收入状况、生活习惯的理解与分析,设计易学易用、灵活有效、舒适美观、坚固耐用、品质优良的各类产品。优质老年产品,不仅要符合老年人机体特征的“人—机”关系,而且还要符合老年人心智特征的美学原则,更要符合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经济原则。设计师在遵循这些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法,以人性化设计为出发点而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可以尝试的几种方法包括:让老年人用户参与设计且能发掘老年人的需求的“参与设计法”;通过设计师亲身体验老年人生活、使用老年人产品而获得的经验的“体验设计法”;倾听老年人用户讲述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而获得设计信息与数据的“情景再现设计法”,做好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养老服务设计。第三,适老性设计的多样性及智能化。老年人生活用具的设计。适老性设计是当代设计关注的重点之一,有些专家还提出开发为老年人服务的“银色产业”。随着老年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这一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同时为老年人服务的设计也是设计师的职责。就老年人生活产品设计而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如实时监测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智能小护士”(图3)设计,这是一款小型医疗仪器产品,适用于独居老人、有心脏病史、需要实时监护的老人。该产品的功能是在采集到老人异常心跳数据后可自动报警,即刻自动发送短信至监护人,为患病老人争取宝贵的营救时间。该产品是以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为目标,为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提供的实用型、信息智能化的产品设计。具有红外线传感功能的“陪伴灯”(图4),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一款夜间灯具,主要用于方便老年人夜间饮水或使用卫生间时需要一丝微弱的灯光,以避免房间漆黑一片而造成老年人摔倒、碰伤而带来的对身体的损害。适合老年人的助步车(图5),这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协助有行走困难的老年人的器具,在没有人搀扶的情况下,老年人可以依靠助步车在室内外行走。还有为老年人设计的坐式淋浴器或充气式浴池、防滑拖鞋、“不倒翁”拐棍,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安全。设计加扶手的坐便器且装备有紧急呼叫设备,方便老年人夜间如厕,以防老年人如厕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就老年人学习产品设计而言,将笔与放大镜巧妙结合的“老人笔”,解决了老年人视力下降而带来的读、写困难。设计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脑”、“手机”,以及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购物车、助步车(图5)、康复健身器材。方便老年人的学习与沟通需求,实现他们“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愿望和生活态度,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图3智能小护士(2012 年中国设计红星奖·红星奖);北京智加问道科技有限公司(图片来源:红星奖官网)

图4 夜间陪伴灯(图片来源:Charlotte & Peter Fiell(2003),Design for the 21st Century,TASCHENGmbH.)

图5 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助步车图片来源:[日]中西元南等主编:《21 世纪顶级产品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2.惠及特殊人群的特殊设计

究竟哪些人群属于特殊人群呢?在这里,我们把有生理残障人群划定为特殊人群,包括四肢残疾者、视力障碍者(失明的盲人)、听力障碍者(聋哑人)、智力障碍者等,那么,这部分特殊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呢?据国家统计局早在2006 年做过一次抽样调查——《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并发布数据:根据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 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 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 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 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 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 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 万人,占16.30%。

由于身体存有障碍而给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许多不便之处,达不到一般普通人具有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所以,这部分人群由于身体条件的特殊性,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需要相适应的特殊产品设计;在接受教育方面需要相对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一般说来,我们通常的设计产品标准尺寸,总是以健康成人为对象确定的,没有照顾到身体残障者的需要。他们同普通人一样需要生活、工作和学习,希望同所有人一样获得尊重和机会。作为关注全社会所有群体的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为这部分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设计服务,为他们设计适合他们的设计物品,满足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信心。虽然特殊人群在身体某一个方面有障碍,也许会在另一个方面十分发达,比如,盲人按摩,虽然失明但听力与感觉系统特别敏感;智障人士对色彩的运用极为大胆且有相当强的表现力。为发挥他们的特长,能够与普通人一样承担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因此,特殊人群的需求也十分特殊。

那么,如何解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问题呢?设计师该如何应对?

无障碍设计是针对有视听、肢体、智力、精神障碍等群体的无障碍物、无危险物、无操纵障碍的设计,涉及到行动的无障碍设计、心理的无障碍设计。行动无障碍设计的目标是帮助他们消除障碍,避免他们的行动受到限制;心理无障碍设计是要求设计师在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设计的同时,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其生活的能力和勇气,使得他们心理上也无障碍。其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尤其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工作、娱乐等一切活动的体贴和关怀上。无障碍设计的目的是设计师设计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他们身体不便而带来的障碍,也可以理解为专门为有障碍的人的设计,帮助他们消除障碍,避免他们的自由行动受到限制。解决特殊人群的特殊产品设计可以分为传统型基础性的日常生活无障碍产品设计和创新型前沿性的人工智能无障碍产品设计,为了满足广大特殊人群的需求,在两者并行发展的同时,创新型智能化无障碍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无障碍基础性的产品设计与人工智能产品设计并行发展。与由于特殊群体生理、心理的特殊需求,在常人生活学习用具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师依据他们的生理和心智特征,超乎常人的思维方式,揣摩、发现他们的生活、学习习惯和需求,设计适合他们需求的各类产品。就针对残疾人的设计来说,许多专门从事无障碍设计的专业设计师,为有下肢障碍的残疾人设计的电动轮椅;为有上肢障碍的残疾人设计电脑指针;为有信息障碍的残疾人设计耳钉式助听器;为有视觉障碍的残疾人设计的盲人书籍、盲人点读机、盲人手机、盲人智能手杖等。还有一些公共设施的设计,像专为有下肢障碍的残疾人设计的专用卫生间;为盲人设计的盲道;在公交车上为所有弱势群体设计的专座等。为残疾人设计这些轮椅、假肢、助听器、日用器具、公共设施等基础性无障碍设计,在满足生活、学习需求的同时,更要关心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心理上也无障碍,增强他们生活的能力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树立尊重、独立、参与、平等的信心。诸如此类的传统型基础性的日常生活无障碍产品设计满足广大特殊人群的基本需求,而创新型智能化无障碍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图6“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鲁晓波、史元春和徐迎庆研发

无障碍产品设计朝着设计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借助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惠及特殊人群,用更多“无障碍”提升特殊人群的生活品质、获得感和幸福感。比如,2018 年10 月19 日清华大学官网公布了两款无障碍人工智能产品,一款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晓波、史元春和徐迎庆研发的帮助盲人用户更准确地认知和理解图像的无障碍应用设计——“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图6)盲人通过触摸感知丰富的图像;另一款是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季林红团队研发的帮助截瘫患者实现站立和行走且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助行产品——“下肢截瘫助行机器人”(图7)。“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与传统的计算机屏幕不同,它的表面由可以凸起和收回的点阵组成,通过计算机控制这些点阵的变化,可以把传统的图片变成可以触摸的图形。盲人用户通过触摸它们来阅读文字和认知图片。不仅提供了触觉交互功能,还设计了基于位置的三维声音导航和语音交互功能,配置了触听觉控制的基础模块,可以支持大部分网页和应用的基本操作,具有低成本、可扩展、大幅面等优点,帮助盲人用户更准确地认知和理解图像。“下肢截瘫助行机器人”——无动力储能外骨骼(ESEXO)是一款帮助截瘫患者实现站立和行走的助行产品,并且能促进他们身体机能的恢复和提升。该团队还根据神经可塑性理论以及人机交互机器人技术成功研发上肢康复辅助机器人。该产品以真实模拟健康人的运动控制功能,完成针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功能评估以及智能康复处方技术,它具有康复训练效率、安全可靠、趣味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创新型智能化无障碍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把一些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从行动与心理上解决特殊人群的有障碍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图7“下肢截瘫助行机器人”

3.社会分层意识之下的保障性设计

由于职业及占有的组织、经济、文化资源不同,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形成了十大社会阶层,而且结构的形态被确认为“洋葱型”,也就是说,贫困人口比例较大大,贫富差距大,而社会地位的分层意味着消费分层与设计分层。因此,解决社会底层的基本生活也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农村人口比例,截止2016 年,乡村人口为58973 万人,总人口为138271 万人,占人口的42.65%。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的统计显示:贫困人口比例,截至2018 年9 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619.9万人,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575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4754 元(每人每月396 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6%、12.9%。这部分人群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及其保障性设计重点惠及到的。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并通过经济、服务和精神等保障来实现。保障性设计,从设计的角度,是指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求保障性的产品,保证做到“物美价廉”,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激发他们的生产能力;发展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设计成果惠及每一位普通百姓。

首先,解决生存问题的保障性产品设计。多层次的设计与规划过程中,不忘加大保障性设计的力度。保障性产品设计力度的重视与加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百姓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才谈得上“安居乐业”。否则,就会引起百姓不满,潜在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后必将爆发。解决城乡低保问题,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是政府要做的最为实际的解决办法,而呼吁设计师有责任将设计的目光投放在解决百姓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设计和日用品设计上。中低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阶层追求设计产品的“物美价廉”且崇尚“节约”消费观念。中低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阶层,尤其是低收入者阶层,就业存在困难,面临失业危险,所从事的职业也不够稳定,收入相对较低,甚至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维护生存条件。从当前各社会阶层的消费境况看,城乡中低和低收入者阶层和农民生存着风险积聚,而且抗风险能力较差,生存压力较大。一般而言,中低、低收入者阶层对设计产品的选择和要求相对集中在低廉、小件耐用消费品方面,没有可能对设计产品的艺术与表现力上存有强烈要求。如果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生活生存压力将会加大,虽有消费愿望但无消费能力,崇尚“节约”的消费观念是生存与生活条件所迫。中低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阶层占有数量、比例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形成,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差距较大、就业困难势必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中央把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民生、服务大众和缩小差别。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再就业和激发生产能力,将改革成果惠及全体群众。

其次,解决农村民生问题。自从1958 年推行城乡分割或分治政策以来,“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隔特征,以城乡结构为例,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实质为城乡之间各种资源配置不均衡,机会获得还不平等,以致造成“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城乡发展差距。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是刻不容缓的。有些民间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富有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应该被遗弃而应得到世代传承。其中生产性保护是一个良好的方式,生产性保护,它是技艺资源转化成的物质形式,比如蓝印花布制品、竹器、草编、柳编制品等手工艺,技艺经历了抢救、记录、生产性的保护方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乡土文化、乡土设计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传统乡土设计具有古朴自然、率真清新的乡土文化气息。设计师应该在保持乡土设计的原创性、原真性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利用生产性保护的方法使传统技艺世代传承下去;再就是通过选用经典传统文化传统纹样,并以此为蓝本做好再设计、再利用的设计工作。继承、保护原始的技艺方法、文化含义和艺术韵味,在不失原有的装饰形式和实际用途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拓展装饰手法,融进富有现代的审美因素,使之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使得传统技艺更加富有生命力,且得到传承和永续发展。

另外,通过设计缩小城乡差别。设计师在遵循“突出地域和农村的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的原则上,建设合理的空间、环境和布局,设计适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娱乐设施,在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上得到真正地改善、提高。通过良好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设计,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适度消费,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些相同的、必要的、福利性的社会公共产品、设施和服务,这种城乡一致性的公共产品设计与推广使用,可以较好地解决城乡分化、差别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设计价值观及其价值取向当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基础结构为前提,在满足广大民众需求、提高全民素质、人性化和健康等基本设计价值观的同时,更加关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适老性设计、惠及特殊人群的特殊性设计、面向低收入者阶层的保障性设计,树立通过优质设计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设计价值观,其一,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处理好老年人的人体体型、人体体质与产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参与、体验、情景再现、人工智能等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设施和产品,让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其二,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特殊人群。通过特殊设计的智能化的应用普及,真正解决特殊人群的问题,使得他们无障碍地生活,像普通人一样快乐生活和工作,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设计解决农村的“民生”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产能力、发展乡村经济,解决“三农”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通过从“设计缩小城乡差别”;而不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注重形式且短期效益的“项目”。其四,设计解决社会问题与矛盾。适老、特殊与保障问题不仅是设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好适老、特殊与保障的设计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问题与矛盾,改善、保障了“民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注释:

①参见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0_1346151.html。

猜你喜欢

设计师老年人产品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我是小小设计师
招募天才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创意设计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