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娲神话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

2020-04-16李祥林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女娲神话越南

李祥林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神话史上,“女娲是象征人类伟大母亲的女神,在华夏神谱中,她是一位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始祖神”。[1]女娲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甚高,关于女娲神话在中华本土的穿时空魅力,笔者另有论述。本文主要结合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美国等,考察和梳理女娲神话及信仰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随文配图系本人拍摄),以供读者参考。

大神女娲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2013年元月30 日,我在泰国普吉购物中心的书店发现了一本泰文版书籍,书名为“”,直译过来就是《东方女神之书》,2005 年出版,书号为“ISBN 947-341-307-3”,出版社之泰文译为英文是“Sangsanbook”,作者名字之泰文译为英文是“Kitti Wattarnahat”,书中讲述的是女娲、嫦娥等中国神话人物的故事。当时,我以50 泰铢购得此书。在此泰文书籍中,女娲之名写作“”。该书封面是女娲、嫦娥等三位女神的彩色画像,以女娲所占页面比例最大,居主体位置。这幅女娲像又见于内文彩页,以汉字行书题写“女娲补天”,是中国画家华三川的作品。从书中配图看,涉及女娲神话这部分有彩色画也有白描图,有汉墓画像砖石上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像拓片,也有石齐等当代中国画家的女娲神话题材作品,有寺庙神座上供奉的庄严的女娲娘娘像,还有上身赤裸的现代美女借助蛇躯道具妆扮的女娲造型,等等。从目录看,该书中关于女娲的章节包括“女娲的由来”、“女娲是人类创造者”、“女娲的艺术形象”、“女娲祭拜法”等。①

图1我在泰国购买的有关女娲等中国女神的书(泰文版)

在泰国首都曼谷,漫步街头,也能见到祭祀女娲的宫观,一座八角亭式建筑,飞檐翘角,门前有两根浮雕彩绘的盘龙柱,门额上写着“女娲观音宫”,位于考山路附近,香火不错。中、泰两国友好往来,中国文化在泰国多有留痕,如首都曼谷有“中国城”,泰北拜县有“中国村”,那里聚居着华裔及其后代。2015 年8 月底9 月初,我们去了清迈以及清莱、拜县。在清迈的大商场和小超市,我都看见标有汉语的“中秋月饼”出售。在清莱著名的白庙建筑群,也看见长桥及地面的镶嵌纹样有太极图。走在拜县小城街头,见多处旅游推销点的宣传牌所列景点有“中国村”,下榻在拜河(PaiRever)畔名为ReveriesSian的旅店,9月5 日晚我还收看了泰国NBT电视台(NationalBroadcasting serviceof Thailand)播放的“泰中友谊歌会”,主持人女讲泰语、男讲华语,两国歌手纷纷登台献艺,还互唱对方语言的歌曲。泰国普吉与马来西亚相邻,在移居后者的客家人当中,也过“天穿节”。据《南洋商报》报道,2014 年2 月马来西亚客家联合会署理总会长谢诗坚宣布,经过槟州政府批准,首个浮罗山背客家土楼将在3—5 年内落成,“这个以绿化生态自然为主题的圆形土楼,将是第一个海外客家村”。②该土楼坐落在浮罗山背距双溪槟榔不远的大路旁,占地约1 万平方尺,共有三层楼,建造费用预计上千万令吉。这座土楼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建筑体,除了图书馆、土产店、舞台、餐馆等,专门设有保存族群文化和族群记忆的客家民族文物馆。谢诗坚也是槟州客家公会署理事长,他是2 月19 日晚在槟州客家公会董事、青年团、妇女组以及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天穿日”新年联欢会上致欢迎词时,透露上述信息的。

这位马来西亚客联会会长还撰文介绍客家“天穿日”习俗与“女娲补天”传说的关联,曰:“大凡历史都是通过‘神话、传说、半信史及信史时代’连串而成。西方的上帝造人,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而中国的女娲造人的神话我们知之不多,但较为熟悉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这一则神话故事经历辗转,它成了客家人的节日。根据台湾行政院客委会在2011年(也即是民国100 年)宣布,每年的正月廿日是客家人习俗的天穿日,也是‘全国客家日’。因而从那年开始,每年就有天穿日的庆祝活动。其实不单在台湾,在早前的中国社会也因习俗与古书的传说,把‘天穿日’当成客家人的特殊日子,也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即过完这一天之后,农年活动正式宣告结束。换句话说,对于客家人真正的结束农历新年是在正月廿日(天穿日)之后,不是传统上所谓的过完元宵节就是农年结束了。”“就拿马来西亚来说,只有槟城浮罗山背、关丹、巴生及柔佛和东马的纳闽保留此习俗,而槟州客家公会也在去年发起庆祝天穿日的仪式,目的在于让客家人记取天穿日的故事和强化我们的环保意识,对大自然的爱护。”在文章中,他还尝试将中国神话与历史连接起来,谈到女娲补天神话时又写道:“客家人为纪念女娲的神奇力量,认定正月廿日是女娲的补天日,也就定为‘天穿日’,后来又演变成客家人过新年。年糕的流行就是用来‘补天’的工具之一。宋代李觏有诗云:‘一枚煎饼补天穿’就是这个意思。”③他指出,过去关于女娲身份的说法甚多,但不管怎样描述,“她后来成了万能的神”。槟城和怡保是马来西亚北部华人为主的两个城市,在怡保亦有女娲宫。马来西亚华人多为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等地人的后裔,当初华人渡海去南阳,往往随身携带一包裹,其中有护身符或自请的小神像。敬神祭祖活动在马来西亚华人中很普遍,而且得到政府和其他族群尊重,“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也受到法律的保护”。[2](376)在此背景下,该国华人纪念女娲过天穿日,乃是自然。

着眼文化传播和比较研究,女娲信仰在东南亚邻国越南亦见。越南学者阮志坚在介绍南部越族居民中盛行的祭母信仰时写道:“根据槟椥的民间故事,有九位娘娘受到人们的供奉,她们依次是仙主娘娘、玉主娘娘、红娘娘……地母娘娘、九天玄女和女娲娘娘。”[3](34)在越南,民俗中满是生殖崇拜意味的“游蚬会”也跟女娲信仰有关。“据越南酸映教授指出:以前的越南农村,阴历三月初八举行礼会,礼会前,老百姓用泥塑成女娲生殖器的模型,礼会时拿这个模型游村。游村后,把女阴模型拿到女娲庙磨成粉,每人拿一点撒到自己的田里,以保持来年丰收,过好日子。游行后,大伙住在山洞里,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媾。这种礼会叫‘游蚬会’,据《隋书·刘臻传》载,蚬为扁螺,古时候,娲与蜗同。蜗,即螺,古训蜗与蠃通,后人区别之:在水可食者曰蠃,在陆不可食者曰蜗。据《玉篇》载:蠃属蚌类,蚬为小蚌。蚌都分两‘扇’,可以象征阴户。由此,可以追溯女娲名字的古意:娲→蜗→蚬→女阴。在越南崇拜女蜗的地区,生了女孩,叫‘母蚬’。据《粤游小志》记录:广东省疍民把小姑娘称为蚬妹,可能源自女娲——女阴崇拜。”[4]越南女娲神话有浓厚的生殖器崇拜意味,究其实质,生殖器崇拜的要义在于祈求人口繁盛,是跟人类自身生产这“第二生产”相联系的。着眼原型象征,“贝壳天生跟养育生命的雌性生殖器形似,用贝壳喻示牝器在东西方考古及神话中多多有见”。[5]

又据越南学者邓文珑介绍:“女娲在越南的主要特点是阴部宏大。从前有的地方有她的庙,庙中有泥像,一位坐着的女人用手掰开她的大阴户,所以叫做Ba Banh,她的这种姿态很可能象征生孩子。”④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亦写道:“越南人管女娲叫Nu-Oa,汉字写作女娲。女娲一名Ba Banh,Ba 是的意思,Banh 是用手掰开,Ba Banh是用手掰开阴部的子。……女娲捂热众人的行为是生育的一种隐喻象征,反映了女娲作为人类

[6]始祖这一古老的神话观念。”按照越南民间传说,大神女娲的阴户有三亩地之大。有一则神话说:女娲的配偶叫四象,举行婚礼那天,新郎派了足足有一百人的队伍抬着彩礼划船去河对岸接新娘,船到河心时,突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情势紧急,四象用自己硕大的阳具为众人搭了一座长“桥”。大伙走到“桥”上,有手拿香烛者不慎落下一颗火星在“桥”上,惊了四象,“桥”顿时不见了,未到岸的一半人全落入水中。天气寒冷,女娲见状,急忙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跳入水里,捞起一个个冻得发抖的人,放入自己庞大的生殖器中取暖……“越南瑶族也敬奉手掰阴户的女娲神像,瑶人说她掰开阴户是为了吸引禽兽。”[7]瑶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桂、粤、湘、滇等省、自治区,其作为跨境民族,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亦有之。瑶族人数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越南。中国瑶族民间文学中有女娲,如瑶族婚俗盘歌所唱“初开天地谁人先?谁人炼石去补天?……盘古圣王第一先,女娲炼石去补天”,⑤而在越南民间女娲神话及信仰中,尽管古谚亦称“女娲顶石补天”,但更突出的是“大母神”护养人类以及促进农作物丰产的生殖功能,有了“新的形象”,体现出“越南化”特征,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此外,“越南流传的机智人物《琼状元的传说》,说女娲保护中国人藏在当地的宝物”,[8](77)也颇有意思。

图2 清莱白庙在泰国有名,在白庙建筑群的地面上,多处纹饰有太极图

按照越南神话传说,女娲出现在开天辟地时,天帝让其负责建造工作。这女娲是女巨人,住在大河边,一位名叫四象的男巨人向其求婚,女娲提出二人比比本领:三天内各堆一座山,看看谁堆的山更高大。若对方取胜,就可娶女娲。于是,四象在北,女娲在南,各自努力。三天三夜后,造山完毕,站在四象的山上只看得见东海及附近,站在女娲的山上则能望见四方,四象输了。女娲一脚踢倒了四象的山,后者不灰心,使出浑身力气继续堆山……女娲被感动了,答应嫁给他。接下来,便是上述婚礼中四象造桥、众人落水、女娲以大阴户温暖众生的故事。除了《女娲与四象》,越南女娲故事还有《婆柁与翁栋》,后者中的“婆柁”(或译“奔婆”)乃女娲之别名。据相关资料,在黎朝景盛帝(1633—1671)时代,跟后一传说相关,在越南兴安省东安乡曾建有东安庙,神座上一对相抱的男女像就塑的是姐弟成亲的婆柁与翁栋(或译“动翁”),而当地还形成了每逢礼会要抬着婆柁和翁栋的竹编像游乡、最后将竹像弟弟的头割下塞入姐姐阴户中再把竹像剁碎撒入田里祈求谷物丰产的习俗。⑥女娲神话传说在中、越两国有同有异,学界对此亦有相关研究。

台湾静宜大学有硕士论文题为《中国与越南的女娲神话主题比较研究》,作者裴光雄,指导教授鲁瑞菁,撰于民国九十七年。全文六章,除了首章“绪论”和末章“结语”之外,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为“天柱主题”、“造人、造物主题”、“女娲崇拜与越南女神崇拜主题”和“生殖崇拜主题”。从影响研究入手,立足比较文学的识同辨异,作者既指出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甚久和甚深,又指出女娲神话在传播过程中因时空差异而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使在越南流传的中国神话跟其原来在中国的有大不同”,呈现出某种“外汉内越”的文化特征。中国神话传入越南后变异情况有三:一是故事内容改变,即主题相同,但故事的内容、情节及反映的目的不同;二是故事主题改变,即主题不同,但故事的内容、情节及反映的目的相同;三是内容的一部分改变,即故事的部分或多或少被改变。该文认为女娲神话在越南属于第一种情况,并努力透过神话看中越文化异同,如在对比女娲造人神话所折射的人类婚姻关系时写道:“两性合婚的观念比化生、感生的观念较晚出现……如果说,化生、感生属于母系社会与母系社会以前的观念,那我们也可以说,两性合婚的观念是反映了人类发展史上转换到父系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国女娲神话所记载为例,首先是女娲是一个独立化万物、造人的母神,后来跟伏羲结为夫妻,显然它的地位从化万物的母神走向配偶母神,换言之,这是从母系转换到父系社会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的女娲伏羲兄妹婚虽然已经肯定男女对生育方面的地位,但是这种婚姻属于人类在血族婚姻阶段,反而越南女娲神话却反映了人类已经进入亚族婚姻的阶段,这即是中国和越南的女娲神话的区别之一”。亚族婚区别于血族婚,前者是外族婚。着眼比较研究的“异质性”,显然从越南化的女娲神话中折射出的是该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越南女娲神话是越南自己的创造”,也就是“越南人以中国女娲神话的故事创造自己的故事”,并非中国神话的简单翻版。此外,上述硕士论文指出:“越南女娲神话的男女神不仅只代表普通的男性、女性,还被强调代表男女生殖器崇拜象征……女娲本身在中国是一个母神的形象,移到越南时,越南人再一次发挥她的功能,因此越南女娲代表女阴崇拜是很容易了解的。”⑦的确,越南向有深厚的女神崇拜传统(如民间盛行“供母教”),对母道及生殖器的崇拜在该国普遍有见,“越南女娲生百蛋、瓯姬生百男的神话,与祖先崇拜的叠合便是当今供母崇拜活动的反映”。⑧实事求是地讲,由于越南自有基于本土的女神体系,携外来基因的女娲在该国神灵信仰殿堂中的地位不像在中国那样高、其影响不那么强也就自然。

在学术领域,女娲神话也是日本以及西方学者关注的话题。如1910 年出生的日本学者白川静,他是著名的古汉字学家,在甲骨文、金文研究上功力深厚,其治学亦旁及神话、文学及民俗,著有《中国の神话》(中央公论社,1975)、《中国古代の民俗》(谈讲社,1980)等。白川静在分析洪水神话是创世系列中最古老的神话时,把大禹、共工、伏羲、女娲和伊尹统统归入水神,一方面为他们进行族系划分,指出禹为夏系神话,共工为藏系(羌)神话,伏羲、女娲为古苗系神话;一方面指出其所属文化系统有别,认为禹和共工属仰韶文化,伏羲和女娲属屈家岭文化,伊尹属龙山文化。全书以中日神话比较研究贯穿,力图寻找两国神话的共同点。白川静试图探寻古代神灵形象与中国出土的各种考古文物以及居住此地的各部族之间的关系,但他未能就此提供足够的论证。⑨在他看来,世界各民族神话通常是以空间性横面的结合为组织形态,日本神话则是以时间性纵向的结合为组织形态,但中国神话既不属于此又不属于彼,可以称为“第三类神话”。⑩

又如,20 世纪初,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著称的日本学者小川琢治(1870—1941)尝试还原中国的古史故事,恢复神话的原貌,他研究了《山海经》、《穆天子传》和其他一些既是地理书又是古神话集的古籍,撰写出《中国上古的天地开辟故事和洪水传说》、《昆仑之西王母》、《穆天子传考》等论文,对西王母、女娲、嫦娥等进行了研究。这位学者将中国神话同西方神话比较,认为中国神话人物的先后顺序混乱,只适宜做类型研究。在小川琢治看来,《山海经》中的“精卫(女娃)填海”神话可能是女娲止洪水神话的变形,也可能是“众水东流”而把泥沙运搬至东海的自然现象之神话解释,他说:“女娃和女娲,音近,许是把同一的女神编成两样”。[9](117)随着相关资料不断披露,东洋学者介入在这方面研究的还有撰写《女娲、伏羲神话系统考》的谷野典之,等等。顺便说说,来华的东洋游客中也有崇敬女娲者,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女娲陵遐迩有名,当地百姓来此祭拜后有在女娲陵墓封土中刨小石子以求子嗣的风俗(我去走访时也听见村民言及此),民间谓之“刨孩子”,以“石方者为男,石圆者为女”,而对此仪式老外也感兴趣,“就在1994 年,还有来自东瀛日本的游客,到这里焚香、祈祷,刨土、求子,乞求这位伟大母亲的‘恩赐’”。⑪看来,女娲的“大母神”(theGreat Mother)功能跨越国界,吸引着东瀛信众的目光,再度有了国际性延展。

图3泰文版《东方女神之书》中有关女娲的章节及插图

在西方,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教授贝缇娜·纳普(Bettina L.Knapp)在其著作《神话中的女性》中,选取了古埃及的伊西丝、巴比伦的提阿玛特、古希腊的伊菲革妮亚、印度的悉多和中国的女娲等9位神话女性,逐一加以剖析,确认她们在所属社会中的价值、能力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关于女娲,她分析了造人、补天、执规、蛇身、变形等母题,认为其代表着父权制尚未确立时的全能女神信仰,那时女神不仅是崇拜的中心,而且是宇宙秩序和自然和谐的代表。作为人类的创造者和灾难的纠正者,女娲相当于所谓“救世主”。然而,随着汉代以来父权制强化,女娲失去了她的地位和荣耀,对她的崇拜亦随之解体。随后,较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女神信仰的英文论文有《中国宗教中的女神》,收入《宗教中的女神与现代争论》一书,作者陈阿蓝(Alan k.l.Chan)。她对中国传统文献中女神崇拜完整图景的缺失提出质疑,并根据《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线索,讨论了创世女神女娲、日月女神羲和的故事。她认为,对女娲的崇拜至汉代方见成熟,而女娲与“置婚姻”及创制音乐等母题的关联,则反映的是古代增殖仪式活动。汉代以降,女娲形象总是伴随伏羲作为配偶神出现,此乃汉帝国王权的体现,而在高度父权制的背景下,世界由女神独自创造的说法也就难以维系下去⑫……立足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西方学者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重读女娲神话,也重读中国文化,所言不无启发性。

“补天”的女娲拯救了人类,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地球。今天,人们常常把女娲神话传说与当代环境保护并提,不无缘故。2012年4月19日,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的雕塑“女娲补天”亮相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广场。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补天行动”项目启发与邀请,雕塑家借助华夏神话中的女娲形象,以保护臭氧层为主题创作了该作品,旨在警示全球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并呼吁国际间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合作。随后,为纪念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25 周年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与“补天行动”20周年,这座女娲塑像正式落户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联合国中心……从时代背景看,此非偶然。1985 年,科学家发现大气臭氧层在不断变薄,南极上空甚至出现了空洞,而罪魁祸首是广泛用于冰箱、空调等的制冷剂氟利昂(CFC)以及生产弹性海绵的发泡剂等化学产品。人们还发现,由于臭氧层的保护减弱,地球受到更多的紫外线辐射,皮肤癌和慢性眼病发病率上升、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过量的紫外线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针对这情况,对全球环保有重大意义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即《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于1987 年签署,1990年又通过了该议定书修正案。这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承续1985 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邀请26 个成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的环保公约。后来,与执行该议定书有关的一系列行动被喻称为“补天行动”,而中国正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与“补天行动”执行项目最多、投入金额最高的国家⑬……在神话复兴的今天,呼应着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补天计划”,将女娲补天神话以雕塑的形式竖立在美国及欧洲国家街头,借古老的神话意象表达当代人的反思和诉求,是饶有意味的。

注释:

①泰文版《东方女神之书》的书名、目录、版本等的翻译及识读,得到我指导的研究生刘启东及其泰国同事的帮助,他于2014 年6 月赴泰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谨此致谢。

②来源于《世界首个海外客家村将落户马来西亚》,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2-21/5866713.shtml。

③谢诗坚《客家“天穿日”习俗与“女娲补天”的传说》,http://www.hakkaonline.com/article-6272-1.html,发布时间:2014-3-111:58。

④邓语转引自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⑤《瑶族婚俗》,http://www.chinalqw.gov.cn/Print.asp?ArticleID=200782212340827。

⑥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86—187 页。

⑦裴光雄《中国与越南的女娲神话主题比较研究》,http://www.doc88.com/p-1038038966373.html。

⑧农学冠、吴盛枝、罗文青主编《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前言,民族出版社2010 年版。此处“女娲生百蛋”说待考,因为在《越南神话民间故事选》(河内: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中有《百蛋生百男》,仅仅说神农氏后裔帝来的女儿瓯姬与雒龙君婚后生下一肉囊,“囊内有一百个蛋,蛋壳裂,钻出一百个男婴”;用汉语写成的越南古籍《岭南摭怪》中有《鸿庞氏传》,言及此事亦仅仅说“龙君与瓯姬居期年而生一胞……胞中开出百卵,一卵生一男”,无涉女娲。

⑨参见B.Riftin(李福清)《国外研究中国神话概述——〈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目录〉序》,载《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 期;贺学君、樱井龙彦:《日本学界的中国神话研究》,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3159,发布日期:2007-12-13。

⑩[日本]白川静《中国神话》,王孝廉译,台北,长安出版社1986 年第2 版,第1—2 页。

⑪冰儿蓝《春日访古(五)》,http://bbs.hongxiu.com/view.asp?BID=39&id=4761112,发布日期:2011-5-7。2014 年8 月我去山西赵城侯村走访,见娲皇庙后的正陵和副陵皆以围墙保护起来,门上以篆体书写“娲皇陵”,在收藏旧址发掘的古碑的陈列室里看见有条幅写着“生命之贵,母亲为尊”,在娲皇宝殿也见有今人进献的条幅写着“八千年前人类始祖母乃女娲”,而向“奶奶”(女娲)求子正是当地民间风俗。在娲皇殿内,又看见墙上有装裱条幅书写《娲皇庙》文,叙述该庙由来,末尾有道:“今土人称神,曰女娲圣母庙,曰娘娘庙。习俗相沿未之改也。每岁三月,村民赛神于庙,妇女求嗣者穴陵上土,得小石,帛裹之,石方者为男,圆者为女。”

⑫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载《学术交流》2005 年第1 期。

⑬《“女娲补天”塑像进驻联合国维也纳总部》,http://news.wzsee.com/2012/1123/169096.html,发布时间:2012-11-23 06:21:21。

猜你喜欢

女娲神话越南
爱情神话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女娲
女娲造人与补天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女娲造人
神话谢幕
越南百里“银滩”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