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2020-04-15夏卫熙
夏卫熙
摘 要: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学前儿童教育实践,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不利与幼儿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并从幼儿园、家庭、社群、个人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幼儿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常难以直接看到具体成效。本文尝试分析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作者的亲身实践和感受,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加大各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笔者接触较多的是城市小区成长的幼儿。这些幼儿从小在长辈看护下长大,居住地主要是城市小区。按照心理健康标准要求来衡量,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有:自我中心、情绪化明显、适应力较差。
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周围人群交往中,表现为自私,喜欢独占玩具或他人注意力,与其他小朋友交际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接受轮流排队的安排。或者不愿与人交流,别人与其说话时眼神飘忽,不会将注意力集中。
情绪化明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或者不顺自己意思,就会哭闹发脾气,而且同时会对一些小事反应过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脾气。
适应力较差。缺乏交际能力,不接受陌生的人和环境。在幼儿园不知如何与同伴和老师相处,稍微碰到一些小的冲突或困难时,就无所适从。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目前的幼儿抚育方式
目前城市小区幼儿抚育过程中,主要有:全职妈妈看,爷爷奶奶带,全职保姆。其中由爷爷奶奶带的占有相当比例。而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居住环境和家庭因素影响,活动范围局限于小区,主要由一个人看护,且由于看护人原因,与同龄幼儿互动、游戏时间相对较少。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观的欠缺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侧重于幼儿的身体健康、智力发育、艺术教育等方面,对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等普遍不够重视。一般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师资,也没有针对这方面和性格养成等的相应课程设计,日常教学和园内生活也不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辅导。
(三)部分幼儿教师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原因
如今城区上幼儿园难的问题很突出,也使得家长对幼儿教育期望目标较高,同时幼儿园对老师要求全面的能力发展,也使得老师压力倍增。如果没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老师往往在工作中有脾气向学生发泄,而且一些老师的自身素养较低,一些老师的不良行为给幼儿造成心理影响。特别是一些私立幼儿园,师资中部分师资素质相对低下,但教学中面临较大压力,缺乏承受能力者往往任意向幼儿发泄脾气。一些老师出于简单完成工作目的,要求学生在幼儿园必须听自己的,只想着方便自己工作,不注意与幼儿沟通,强迫幼儿听从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孩子出错时进行语言训斥甚至身体责罚。对不同孩子区别对待,对一些孩子漠视,造成幼儿间的不平等。
(四)幼儿缺乏平等交往环境
部分幼儿在家接触的都是长辈和成人,而且通常父母工作忙而在家庭中缺位。到了幼儿园又不喜欢与同龄人交往,而教师也无意或无力去做心理健康辅导。幼儿缺乏独立平等交际环境,容易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问题。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思考
1.目前多地政府在推動私立幼儿园改制为公立。改制后政府加大投入,且无追求利润要求,教师素质和幼儿园投入加大,教师心理压力降低,这些都会从根本上改变幼儿园的建设,从而推动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引入。
2.幼儿园加强对幼师的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平等的幼儿教育观,教师的观念更新会直接影响其在课堂中的表现,直接提升整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3.幼儿园多组织开展活动,特别是协作类活动,增加幼儿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帮助幼儿营造人际交往气氛和环境,让幼儿不知不觉地融入群体,自然而然地克服自我中心倾向。例如,我幼儿园开展了“国防教育周”的活动,让国防启蒙教育进校园,通过课堂教育、课外能力拓展、军事游戏互动三个方面活动,按照军营里的生活节奏开展打军拳、走队列、叠被子等训练,有效地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和纪律作风。
4.幼儿家庭至关重要,需要让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和对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配合幼儿园、教师和社区一起,关注和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和引导。
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希望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社区配合,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4]陈小燕, 陈波.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