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微剧产品化的实践与思考

2020-04-15陈旭春

中国广播 2020年3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产品化

陈旭春

【摘要】融媒微剧是传统广播剧向泛媒体多平台化传播发展的成功转型实践。本文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微剧产品化需要创设多方平台,构建融媒微剧协作机制;不断增强用户理念,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微剧产品;凝聚“用户生产”,让融媒微剧更具泥土气息。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 融媒微剧 产品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剧通过声音演绎故事,在广播发展历史上曾不止一次掀起过热潮。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一些作家、戏剧家以宣传抗日为主题,创作并演出了很多广播剧,成为国内广播剧事业的先驱。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曾经评价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到一切美妙。”20世纪8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广播电台都录制了大批优秀剧目,数量和艺术水准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成为广播剧的全盛时期。后来,随着广播的全面直播化,传统广播剧日渐式微。2010年以来,随着广播与“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融合,微剧创作再次兴起。特别是一些全国性微剧大赛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广播融媒微剧的发展。融媒微剧是传统广播剧向泛媒体多平台化传播发展的成功转型实践,它又一次唤醒了广播剧这一传统文艺形式,使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焕发了活力。

2019年,浙江省义乌市融媒体中心联手中广联台会交通宣传委员会、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等共同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全国融媒微剧大赛,建立了微剧研发工作室。本文从这一系列实践探索出发,对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微剧的产品化做出阐述。

一、把融媒微剧打造成为常态化的主题宣传“轻骑兵”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融媒微剧可涉猎的题材十分丰富,社会百态、时尚潮流、家庭伦理、公益教育等都能成为其主题。而创作者只需撷取一个场景、片断甚至一个瞬间,经过精心锤炼即可表达出一定的主题思想。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把融媒微剧作为主题宣传的新的常态化形式,以热点新闻事件和民生关注的话题为创作题材,发掘内涵,撷取亮点,以彰显时代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

“我和我的祖国”全国融媒微剧大赛以“中国梦”为引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通过融媒微剧的形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来自全国各地的221部融媒微剧作品参赛。在选材上,这些作品既有历史题材也不乏现实题材,如科技、情感、教育、环保等。他们以鲜活的故事、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感再现了新时代变革中的感人瞬间,抒发了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怀。正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阚平所说:“微剧这种形式是小题材的大作为,在主题宣传中有自身独特的亮点。”在这次大赛中,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制作出品、人选全国融媒微剧30强的《花餐厅》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比较出彩。该剧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上讲述的阿拉伯商人默罕奈德在中国义乌创业开餐厅的真实故事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改革开放40多年來中国的发展强大和开放包容,展现了义乌良好的营商环境,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微剧单集篇幅短,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制造听觉亮点并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现象,树立人物形象,对题材选择和演播制作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于县级媒体来说,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偏弱,为此,义乌市融媒体中心立足本土文化,牢牢抓住本土元素,在创作中努力挖掘、展现本土特色。比如:义乌的“鸡毛换糖”精神街知巷闻,然而作为其内涵之一的“出六进四”可能就只有老义乌人还能记得了。“出六进四”,即生意收入要让别人赚六成自己得四成,把大头让给合作者,人家才会愿意和你做生意,生意才会越做越好。由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创作的根据义乌知名企业家真实故事改编的微剧《出六进四》正是抓住了义乌商人这一特有的“利他”商业品德和商业智慧,让不少微剧专家听后为之一振。

近年来,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持续深耕广播剧,收获不少。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深情讲述陈望道先生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陈望道吃粽子时错把墨汁当红糖,还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18年,义乌市融媒体中心与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合作,历时一年把这一故事搬上了广播和新媒体,广播剧《真理的味道》人选浙江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又如,由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创作出品的微剧《拨浪鼓》,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经营者冯爱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如何用简单的几笔塑造出冯爱倩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人物形象是个难点。创作团队通过真实而生活化的情节刻画,抓住“裤脚上的泥”进行描写,呈现了一个为民干实事的干部形象。

在微剧实践探索中,如何把微剧创作与当地政府工作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义乌市融媒体中心进行了新闻微剧创作的积极尝试。2018年,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与义乌市融媒体中心联手创作微剧《义乌老张买房记》,通过购房者老张与房产中介、卖房者、办事窗口受理人员、银行工作人员在不同场景中的对话,使人们直观地了解到如何用“义网通办”查询不动产档案,了解到有效精简的办事流程和义乌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体系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取得的工作成绩。

在带有新闻背景的微剧创作中,涉及政策性的内容创作往往是各机关单位的强项,他们拥有一手的故事、素材;而媒体的强项在于专业的内容创作、制作能力。但是,如何让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从被动宣传转为主动宣传?2018年,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参与了由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最多跑一次”浙江省新闻微剧大赛,其创作的新闻微剧《哈利,Hurry!》荣获大赛一等奖,受到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央戏剧学院路海波教授等多位微剧专家的肯定。新闻微剧首先要立足于真实发生过的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改编。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外国商人,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特点进行新闻背景下的微剧创作?在选题时,创作团队首先考虑到的是义乌市公安局出人境管理局和车管所这两个经常涉及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办事机构。外国人在义乌如何办理中国驾照?驾照到期了该怎么更换?通过对车管所的采访,主创人员确定了故事主角:也门商人哈利。哈利来义乌18年,6年前买了第一辆车,新车上牌登记时费尽周折,让他记忆犹新,现在驾照临近到期,想到办理手续的各种麻烦,他内心忐忑。全剧以哈利在办事大厅里与各种朋友的手机通话为线索,交代身份、推进剧情、递进情绪、融入趣味、引出政策,使听众听完后对义乌车管所实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印象深刻。

二、从机制上探索融媒微剧产品化的实践路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融媒微剧生产的常态化和产品化,义乌市融媒体中心从机制保障着手,通过建立微剧研发工作室等探索了实践的路径。

(一)从机制保障上确立生产主体

2018年,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了微剧研发“蓝小鲸声音工作室”,让热爱微剧创作的广播人充分发挥特长,投身创作,为精品微剧的生产奠定人才基础。同时成立了微剧创新会,定期召开创新策划会,以培训学习、案例剖析等形式,变个人力量为集体力量,提升整个团队的创作水平,探寻微剧生产、传播与变现的模式化、标准化以及可复制性。

在日常节目管理中,充分调动编辑、主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微剧制作纳人常态化的日播节目。义乌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从两档具备融媒微剧创作潜质、深受听众欢迎的日播娱乐微节目《开心加油站》《同年妹妹》着手,以微剧的创作标准要求微节目。以《开心加油站》为例,这是一档义乌本土的笑话节目,开播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主要内容为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讲笑话,闲聊中掺杂着一些调侃。节目最初为半小时直播模式,后改为录播,引人微剧制作流程,用1~2分钟讲清一个故事。在稿件的准备上,一改以前的大框架、粗线条,细抠文字的起承转合,力求每一句话都贴合人物形象,并短、快、准地抖出包袱。在音乐和音效的使用上,放弃以往用得顺手的长节目音效,精准配合微节目的时长并进行反复调试。此外,微剧对主持人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在短时间内把角色演“活”,主持人要对角色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设置,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经历才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在内容创新上,采用用户思维降低成本,让机关单位、老百姓、广播受众乃至社会各个群体都积极参与到微剧的创作中来。以方言微剧《同年妹妹》为例,义乌方言多种多样,素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之说,《同年妹妹》作为义乌方言品牌栏目,秉持保护和传承义乌方言的初心,通过与义乌市文联、市作协、市非遗办等单位合作,挖掘本土文化,结合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融人本土方言进行编剧创作,并邀请知名度较高的方言节目主持人参与录制,使得这一系列微剧表现出了很好的接地性,可听性强。同时,广泛邀请会说义乌方言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录制中来,他们有的说本土美食,有的说民生热点,有的说奇闻趣事,有的说家长里短……丰富的声音使节目变得更接地气,使内容的趣味性得到加强。

(二)从产品形态上着力开发多类型产品

目前,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出品的融媒微剧主要还是广播微剧的形态,与视频的融合不多。其实,每一部微剧都有一个很好的剧本,在录制完成广播融媒微剧的同时,完全可以开发相应的短视频产品。因此,下一步,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将着力探索广播融媒微剧的同步短视频化。同时充分开发新媒体端用户的交互资源,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故事,在生产、制作、播出过程中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用户黏性,增强传播效果。

(三)积极尝试季播产品的市场化运作

任何一种创新举措是否成功,都需要经过用户和市场的检验。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在微剧生产中积极融入产品思维,探索微剧产品的市场化运作。2018年,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引进了赛立信收听数据调查,在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喜好的基础上,尝试为用户量身打造季播微剧《同年妹妹看牙记》,每季10集,按集收费。每一集围绕一个用户检索率较高的知识点展开情景演绎,结合牙科医生的旁白,配以气氛恰当的歌曲。该微剧在取得高收听率的同时,成功为客户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公益形象,赢得赞誉。

未来,走向市场是微剧发展的必然方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贴片广告、再销售、节目交换、多次利用等途径降低微剧生产成本;还可以在互联网播出平台上通过收取点击量分成等来鼓励主创人员创作,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和制作力量参与微剧的生产,从而形成活跃的微剧市场。

三、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微剧产品化的思考

对全国面广量大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大多数微剧产品的生产能力有限,能够实现微剧生产常态化、产品化的更是少之又少。就浙江省内来看,义乌市融媒体中心相对规模较大,但目前的微剧研发工作室仍然显得人力不足、研发能力有限,能够开发的融媒产品品种不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微剧产品化的实践路径,建设多渠道的生产、交换、传播机制,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用好融媒微剧手段创造各方面的条件。

(一)创设多方平台,构建融媒微剧协作机制

自2012年起,由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策划并联合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微剧年度大赛到2019年已经历了8个年头。2014年12月,浙江省余姚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微剧节并成立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剧分会。201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将微剧列人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奖序列,并于2016年3月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微剧委员会(筹)。应该说,融媒微剧指导生产的组织架构已经基本完备。依托“我和我的祖国”全国融媒微剧大赛,不少参与单位都推出了融媒微剧作品展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参与单位的微剧播出阵势,也提高了微剧在各地融媒传播中的影响力。因此,通过大赛产生的良好效应,一方面微剧分会可以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形成一定规模的协作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微剧委员会等机构组织开展微剧创作以及市场化运作的培训,为融媒微剧的产品化生产培养人才。

(二)增强用户理念,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微剧产品

目前,不少微剧都是把现有演播化的广播节目搬到网上传播,很少专门为新媒体平台量身打造。如何摆脱传统的广播思维,改变传统的节目生产方式和思维定式,扭转和提高对微剧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学会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微剧,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各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先网后台,跟踪研究用户的收听数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融媒微剧的生产。毋庸讳言,目前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微剧普遍存在着题材求大、主题讲究思想性而缺乏通俗性的问题,创作道路走得还比较窄。融媒微剧有必要学习短视频产品的新媒体理念与思维方式,在细节场景上下功夫,在情节凝练上求突破,真正把微剧打造成“网红”产品,使之成为融媒传播的一大利器。

(三)凝聚“用户生产”,让融媒微剧更具泥土气息

短視频的发展,相当大的推动力量不在于媒体机构,而在于“用户生产”的凝聚。微剧的制作虽然对专业的要求门槛比较高,但也不是完全不能与“用户生产”对接起来。比如:前期故事的挖掘就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征集,后期的演播制作也可以通过培训与排练,让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老年大学里文艺爱好者参与进来。

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元素,为融媒微剧的生产发展插上更富想象力的翅膀。相信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融媒微剧一定会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中心产品化
空间天线产品化在“资源”系列卫星上的应用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型号与产品化一体化工作模式初探
重大主题报道的产品化思维——《生活中的价值观故事》的探索和思考
中宣部、广电总局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三项重要文件
贫困地区县级融媒中心解决方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未来方向研究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重在打好“群众牌”
互联网传播语境下新闻产品化的三个路径——《动闻湖州》创作体会
即时分享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