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高校冰雪运动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20-04-15吴晓华申富平朱志强
吴晓华,申富平,朱志强
(1.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015年7月31日,北京和张家口成功申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迎来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冰雪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现有冰雪人才培养已明显滞后于该行业的发展需求[1-3]。高校一直是中国冰雪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北方体育院校开展冰雪课程的时间相对较长,是培养冰雪人才的重要阵地[2-3],冬奥会成功申办后,又有多家体育院校纷纷成立冰雪运动院系,培养冰雪行业人才。学者们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中,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4]。过往研究中,已有研究者对冰雪课程开设可行性、课程教学模式、师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5-7],然而,对国外高校冰雪运动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却凤毛麟角,对欧美冰雪运动强国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尚缺乏了解。面对众多高校本科冰雪专业的新兴开设,如何借他山之石,优化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设置,已成为我国冰雪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笔者借2016年赴欧洲交流访问和美国访学的机会,对欧美高校冰雪运动开展、相关专业开设以及课程设置进行考察,通查阅欧美高校网站,深入了解国外高校冰雪专业课程设置,对中美欧冰雪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冰雪运动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
1 专业设置:中美欧冰雪运动专业设置与专业名称比较
1.1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冰雪运动专业设置主要依托于运动训练专业
中国开设冰雪课程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包括专业体育院校和综合院校,但以体育类院校为主[2]。最早开设冰雪运动课程院校有哈尔滨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2015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以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先后增加冰雪方向招生计划,开设冰雪运动课程,培养冰雪运动人才(表1)。截至2018年4月,我国冰雪人才培养始终没有隶属专业,各校均是依托体育学的二级专业设立专业方向,但管理上却设有直属一级教学部门,即专门的系院。实际上,中国冰雪运动课程最初依托专业仅有运动训练,近几年开始向休闲体育等专业拓展,特别是首都体育学院将冰雪方向招生扩展到了7个专业方向,在不同专业尝试培养冰雪人才[8]。这种变化给我国长期单一的专业依托带来了新气象,也给不同专业冰雪方向的课程设置带来了新问题。
表1 中国专业体育院校冰雪运动开设专业与课程设置
资料来源:各高校官方网站及实地走访
1.2 美国冰雪运动专业课程设置依托滑雪产业和雪场管理专业
美国单科体育院校很少,多数体育专业设在综合院校中[9-10],有些院校开设以冬季运动项目为主的专科或本科学位课程[11-12],冰雪人才模式类似于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冰雪专业方向。如爱达荷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山区学院等都开设了冰雪运动相关专业,但不同院校专业名称存在差异,冰雪课程的隶属专业多集中在滑雪产业、户外教育及雪场管理领域[13-14](表2)。如缅因大学法明顿校区的滑雪产业,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的同时,可副选滑雪教学(Adaptive Ski Teaching)或专业滑雪教练( Professional Ski Coaching and Teaching)作为第二专业[11]。科罗拉多山区学院则开设了滑雪产业、滑雪商务、滑雪救护、滑雪巡逻等14个滑雪行业的认证项目,每个项目有相应的课程设置,部分项目可作为学位课程。此外,美国很多综合性大学会根据地理条件开设冰球课或滑雪课,但这些课程仅作为通识教育中的选修课程[11],类似我国综合高校开设的冰雪运动课程。
表2 美国冰雪运动相关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
资料来源:美国学院奖学金网站及各学校网站
1.3 欧洲冰雪运动专业课程设置依托体育教育和户外运动专业
欧洲是现代滑雪运动最早开展的区域[15-16]。有“滑雪王国”之称的奥地利,在因斯布鲁克大学开设的户外运动专业有专门的滑雪方向,其课程设置包含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登山滑雪等[17]。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在不同专业开设了冬季运动相关的选修课程,课程总体涵盖冰上运动、雪上运动和冬季登山等[18](表3)。仅有200万人口的斯洛文尼亚,在索契冬奥会上取得的奖牌数比肩中国,而卢布尔雅那大学体育系的冰雪运动课程设置也比较丰富[19]。挪威西部大学的泰勒马克学院,在体育教育和户外运动专业开设了冰雪运动相关课程,这些课程被分成两个模块,每个模块30学分,其中一个模块的课程以冬季运动项目为主,包括单板滑雪、高山滑雪、泰勒马克滑雪、北欧滑雪、滑冰以及冬季户外教学法;另一模块以教学法、户外教学为主[20]。这些模块课程还可作为欧洲教育学士、教师教学项目或国际交换生的课程。整体上,欧洲不像美国有针对冬季运动的专业,仅有少数高校有冰雪运动的专业课程设置,并且其冰雪运动课程主要是在体育教育、户外运动和体育管理专业。
表3 欧洲部分体育院系冬季运动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
2 中美欧冰雪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鉴于欧美的冰雪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与中国有很大差别,在开课名称上也大相径庭,因此进行全面的对比较为困难,基于比较的可能,选取部分相同相近的课程,就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分析。
2.1 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目标是教学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集中表现[21]。以欧美及中国几所院校的越野滑雪课程为例(表4),欧美在该门课中的目标设置比较具体,每个目标对应具体的教学效果,如学会转弯和上下坡技术,在课程结束时要展示转弯方法2种,上坡和下坡技术各2种[22]。与此相比,中国在课程目标上,更多重视技术能力的培养,课程的目标定位仍以宏观描述为主,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尚缺少辨识度[18]。整体来看,一方面,欧美国家展现的课程目标更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如越野滑雪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天气、历史、技术、设备和急救等。另一方面,欧美高校课程目标更有全面性和指向性,课程目的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同时又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表4 中美欧越野滑雪运动课程目标比较
2.2 课程内容比较
从不同学校的教学大纲(syllabus)对比可以看到,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中国与欧美国家课程内容的涵盖范围是趋于一致的,包括历史、技术、场地器材和安全知识等[23-24]。但中国冰雪课程内容以技术为主,理论知识浮于表层,知识讲授很多是分段和分离式的,即一个知识点讲完后在其他技术部分就很少再涉及,造成学生缺乏系统工作能力,学生贯穿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高。欧美国家的冰雪技术类课程内容更加开放,例如对冰雪器材的维护和场地设备的使用会通过实地操作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的目标,层次分明且更注重实际应用。此外,国内外教学大纲所体现的教学活动安排上,中国授课形式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欧美国家则将小组讨论、嘉宾讲授、技能展示和实践操作等形式引入课堂,不同教学内容应用的教学活动安排也灵活多变(图1),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更加注重实用和时效[10,25]。
图1 欧美滑雪课程涵盖内容及授课形式
2.3 课程实施比较
我国著名课程理论研究者钟启泉提出:“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26]。体育课程的实施不是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的执行体育课程计划,而是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自愿、主动的介入到体育实施的过程[27]。在我国冰雪运动课程实施中,东三省为主的高校在课程实施中,存有随意性、盲目性的问题,原因多受师资力量薄弱、场地配置不足、器材过于陈旧的影响,此外,课程标准不健、学生容易受伤也成为制约冰雪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因[2]。反观欧美国家,以美国北密西根大学(Northern Michigan University)的滑雪商业管理(ski area business management)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与密西根州的Gogebic社区学院的联合项目[28],校际联合的方式解决了课程实施中的场地和师资等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社区学院学习必要的技术技能,实践滑雪场管理或滑雪场功能区的运作。以滑雪为研究强项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雪上课程实施,也是与不同滑雪场进行合作,课程实施依照基本的课程方案执行。可见,欧美冰雪课程实施是一个相对开放和动态管理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中有更多灵活运用的空间。
2.4 课程评价比较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其中学生教学评价应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的方式进行[29]。通过走访发现,我国东三省专业体育院校的冰雪课程更多以教师评价为主,由于课程实施本身存在随意和盲目问题,因此课程评价也存在不规范现象[2]。欧美对于冰雪技术类课程评价要求相似,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滑雪课程,课程评价中技能评定有具体的操作要求,且技能评定比例占45%,理论考试比例占55%,学生综合成绩评定分为A+到F(不及格)13个评定等级[30]。而科罗拉多滑雪区域管理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每周需要花6-8个小时做阅读,结合观看和参与PowerPoint演讲,参与论坛讨论,分组完成作业和出勤率,完成课程的最终评价[31]。整体来看,欧美不同学校的具体评价内容和权重比例略有差异,可以肯定的是冰雪专业课程评价均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且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表现。
2.5 课程体系比较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4]。中国在冰雪专业课程体系中多依托几门冰上或雪上技术课程作为整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体系中缺少理论课程作为专业性的知识载体,致使人才培养的规格始终不能很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反观欧美国家,已开设的相关冰雪专业更多集中在雪上项目,如滑雪产业、雪场管理、户外运动等,相关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如科罗拉多山区学院的滑雪区域管理专业(表5),课程体系结构与未来工作领域衔接紧密,约占总学分的30%[16]。比较来看,美国在冰雪运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相对健全,课程门类丰富且有较强实用性,能够围绕不同工作领域进行针对性配置,运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遥相呼应,知识结构相对完整,课程体系的内容与专业方向契合度较高。
表5 美国科罗拉多山地学院滑雪区域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注:*为专业直接相关课程,学生需选择第二专业方可获得本科学位
3 中美欧冰雪专业与课程设置差异之分析
通过课程对比发现,欧美国家对于冰雪运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迥异。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又如何看待这种差异,是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中国冰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冰雪人才培养需要深入思考的。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不可否认,中国现有的冰雪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特定的历史机遇和社会制度中,能够长期存在并扩大发展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差异除了师资、场地等现实因素外,恐怕还需要从历史、社会与文化多重角度出发,审视中外冰雪课程设置差异的深层原因,以便更好的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冰雪专业课程设置。
3.1 中美欧的历史变迁与冰雪运动自然选择的差异
不同国家冰雪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3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外冰雪课程设置,有助于洞察其差异的深层原因。中国冰雪课程从最初开设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转折点(图2)。东三省专业体育院校建校初期均开设了滑冰课程,经历第一个转折点是1980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冬奥会,随后哈尔滨体育学院选派教师到日本学习,在高校中率先开设了滑雪课程。第二个转折点是1996年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冬季体育赛事,该赛事的举办促进了中国北方高校大范围开设冰雪运动课程。第三是2007年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举办,这一时期,哈尔滨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先后成立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冰雪系和冰雪教研室,冰雪运动从单一的课程向专业方向拓展。从过去60年冰雪课程开展历程来看,几次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催动了我国高校冰雪课程的开设和发展,每一次的初心都是希望能够培养社会急需的冰雪人才。目前我国面临的第四个转折点是2022年冬奥会,2015年中国成功获得冬奥会举办权后,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相继成立冰雪院系,开设专业方向,冰雪专业课程设置或将迎来新一轮变革。
图2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冰雪运动课程发展转折点
欧美国家在近百年的冰雪运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冬奥会最早就是在欧洲国家举办[15,33]。美国也曾举办过三届冬奥会,有着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群众参与冰雪基础很高。根据美国滑雪协会统计,美国有30%的人参与冰雪运动[34],特别是冰球和滑雪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对其在高等教育中开设冰雪专业有重要影响作用。此外,从欧美国家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二战以后课程理论的演进,欧洲国家在很多环节上是和美国同步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就开始把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于学生,对于教育的认识开始从工业社会的技术教育向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发展[35]。因而欧美国家的专业设置非常丰富,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也相对健全。
中国1978年恢复高考后,现代高等教育才开始真正发展。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学科,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步入正轨,冰雪运动更是在21世纪才广泛流行。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一两门冰雪运动课程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虽然专业体育类院校的冰雪课程设置走在前列,但仍有课程因场地、器材和师资等原因无法开设。可见,中国的冰雪运动课程设置还是初探阶段,要建设合理的冰雪专业课程设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国家政治与教育体制的差异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曾说“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物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就像战争意义重大,不能完全由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35]。高校课程设置,作为国家重要意识形态的“观念载体”,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政府权利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与制约。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各州可根据不同的教育政策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不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1862年和1890美国颁布的《莫雷尔法案》与《莫雷尔增地法案》,两个法案的实施对高校课程设置产生了重大影响[35]。其人才培养理念从注重“绅士型”人才转变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在课程内容上开始注重实践性,这一理念在冰雪专业课程设置中也有所体现,更加强调实用性,注重课程实践。
中国高校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核心机构的角色,而课程设置无疑带有意识缩影。同时,中国冰雪人才的培养不是社会发展自然形成的,而是与国家政治需要紧密相连。中国承办几次大型冬季运动赛事时都有政府因素的主导,由于冰雪行业人力储备上没有原始积累,又需要短时间快速的培养冰雪人才,就只能“拔苗助长”式的填补空缺。侧面解释了中国冰雪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隶属专业,却在几所院校相继成立单独的二级教学部门的原因,这看上去似乎是不符合专业情理的,却又在特殊国情的根基下茁壮成长。目前,中国的体育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层期,课程变革将是体育深层改革的一种微观体现,冰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如何以人为本,突出专业特色,又如何体现国家核心价值观,建立和完善根植于国情的冰雪运动课程设置任重而道远。
3.3 中西文化思想与人文环境的差异
体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会有很大的差别[36]。中西方冰雪运动课程设置的差异无疑也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可见西方体育文化的追求更多是休闲,而休闲则多以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德国,全国有一半公民都参加体育活动,他们的体育价值倾向在于生活中不能缺少体育[37]。因而冰雪运动作为欧洲冬季的主要休闲方式得以迅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发展也应运而生。再观美国,国家是以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构成,文化上更加开放和融合,教育上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反应在冰雪运动课程设置上,美国专业设置就很丰富,课程设置内容和体系形式多样。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西方人与生俱来有征服自然的本性[36]。这种本性在户外运动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因而西方人更喜欢利用森林、湖泊、山地等自然环境从事滑冰、滑雪、登山、攀岩等运动,以此来满足于自我挑战和征服自然的心理。而中国文化更加注重“天人合一”、“修身养性”,更愿意融入自然,而非征服自然[36]。因而在观念上,西方人也更加喜欢竞争、对抗,而中国自古崇尚中庸、不争。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冰球运动会受到众人喜爱,而在中国,对滑冰、滑雪这种危险系数高的运动,人们常常望而却步,与之对应的教育也边缘化。
4 欧美冰雪运动专业发展与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实现冰雪强国战略,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高校冰雪人才培养要将课程设置放在突出位置,充分抓住2022冬奥会的历史机遇,完善冰雪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升冰雪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百年树人”的工作。
4.1 拓宽专业口径,增设课程门类
我国《课程方案》的基本特点已经指出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先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38]。一方面,积极申报冰雪专业,或按不同专业开设冰雪运动方向,并针对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模块”或课程“群”,让学生的选课成为可能,而不是所有专业方向都选一样的课。另一方面,参考欧美冰雪强国成熟模式,增加课程门类,特别是冰雪行业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滑雪场区域管理、冬季奥林匹克历史、冰雪运动救护等,尽快与国际课程接轨。
4.2 丰富课程体系,夯实教学理论与实践关联度
不同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深度契合,使理论能够有效的与教学实践进行关联和接洽。课程内容的活动安排也可以有灵活的变通余地,理论与实践以“工作坊”、“田野学习”的方式相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具相关性和完整性,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在课程实施中,打破传统限制,可以根据不同“校情”开展联合授课,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教师讲授,同时,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多元化评价。不同专业的冰雪运动课程结构弹性化,与时俱进,力求不同冰雪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相协调。
4.3 建立多方合作办学模式,打破国内外院校壁垒
一方面,通过国内校际合作、国外校际交流的形式,实现校际课程学分共认,以解决师资、场地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可挖掘和利用社会的力量,走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冰雪人才。例如通过与滑冰场、滑雪学校的联合来认定学生的部分课程学分,充分利用校外现有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实施的协调与组织。
4.4 加大冰雪师资建设,实现多类冰雪课程开设
中国很多冰雪运动理论与技术课程不能开设,根本原因是缺乏师资力量。因此,完善中国冰雪专业的课程设置最先要解决的就是师资问题,一方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引进或共享行业人才的方式扩充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内部还要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在不同学科交叉领域挖掘潜在师资力量,为多门类课程设置的实现做好师资储备。
4.5 加强政府、高校、市场“三联动”,提升冰雪人才规划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全覆盖的时代,冰雪专业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又要平衡来自社会和市场领域的诉求,开设冰雪运动课程的高等体育院校要把握好冬奥会阶段性冰雪人才缺口与高校根本使命的关系。因此,政府、高校与冰雪相关企业要加强联动,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有计划的培养冰雪运动人才,做到冰雪人才的持续性培养而非临时性补充。
以上论述只是相对凸显的几个方面,受语言能力限制,对俄、法、日、韩等国的资料收集不全,可能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此外,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进入新变革时代,冰雪运动作为教育层面中的一个点,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借鉴欧美冰雪强国有益经验的过程中,中国要依照自己的国情、民情、校情,“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寻找科学可行的冰雪专业课程设置,发挥基石作用,成为冰雪人才培养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