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信息环境的构建与变迁*

2020-11-24苗天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群体环境体育

苗天潮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 体育文化与信息环境的内涵

1.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大辞典》对体育文化的表述为:“体育文化广义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狭义指体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体育由自然活动变为文化活动。”[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所以体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型文化业态,不仅关乎国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还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2]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特定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与体育精神的总和,狭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财富、体育价值、体育精神、体育能力以及体育行为等。高校体育文化已经形成了在高校文化中特有的价值,对大学生群体养成正确健身观、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传播高校信息、渲染高校品牌、改善高校各职能的明亮窗口,在高校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体育信息环境的定义

信息环境即信息行为,通常是指与人类信息活动相关的所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发生在信息环境之中,受信息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通过自身能动性与创造性,影响并改变着信息环境。体育信息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体育管理与决策、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竞赛与训练、体育科技、体育经济产业、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以及各类体育新闻等多方面的内容。[3]

良好的高校体育传播途径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宣传与推广更是传承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渠道、多视角、立体式、全方位的系统宣传,更加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快速有效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4]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环境,以师生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只有不断促进校园体育和校园文化之间的选择与重构,使其在不断构建自身的同时,聚合出二者融合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要表现的不仅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还应该是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文化正逐步成为高校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指引着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还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融入社会化过程及群体心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2 在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中的表现——信息传播机制

谈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就不可避免地要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发展之间的相关话题。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是依托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二者内涵的基础上的概念,是体育文化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形成的。近年来,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信息环境,已经逐渐表现出对高校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体育文化环境的主体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6]

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讨论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成果积累,对于高校体育文化这一概念也有了相对系统的界定。我们可以将高校体育文化界定为“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空间,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亚文化形态。”[7]在这一界定中,高校的体育文化,被更多地描述为一种被限定于“高校体育活动参与者”范围的,关于体育活动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的集合。从这一角度来说,体育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最终指向体育行为的具有特殊主体限定性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形态的存在,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这种亚文化形态本身是一种意见和观念的集合,第二,这种亚文化形态与其依托的行为模式有直接关联。在这两层内涵之中,高校体育文化的存在,依托的恰恰是不存在于表面的体育信息的交互传播,而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表现形式,也是这种信息传播在群体中形成的意见、态度和价值认知的总和。

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信息传播存在的形式与方式,而校园体育文化(包括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文化意识与行动引导两个层面,都表现为体育文化相关信息在特定群体内传播的结果。而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体育文化相关信息在高校体育活动参与主体中,传播规则与秩序的构建过程和信息传播效果的发展过程。所以体育相关信息的传播机制和信息环境的构建过程,也就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关联体育文化主体思想意识和行为反应的关键环节。[8]

3 高校体育信息环境的构建

高校体育信息的传播,通过形成一个依托于高校体育活动参与者所构成的信息环境,从而促成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信息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影响,通过其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循环中的作用表现出来。高校体育文化的信息环境,是一个由体育相关信息、语言和意义构成的环境体系。在西方学者对文化表征的研究中,“文化的循环”[9]被认为是生产文化的主要实践方式。这种循环无论对于社会性的文化体系,还是依托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亚文化体系,都具有规律性的作用。文化的循环包括了特定文化中群体的认同、价值的规则、文化的生产以及群体行为这些要素,也包括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在特定方式的表征过程。高校体育文化中信息环境的构建,就是体育文化群体间意义表达、价值规范和体育文化在行为层面如何表征的基础问题。

3.1 高校体育文化信息环境的构成要素

高校体育文化应该是一个抽象化的亚文化形态,在这一亚文化形态中的信息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一个高校体育行为参与者所共同形成的舆论体系。因此构成高校体育文化信息环境的要素,具备群体范围内,舆论形态的一般构成特征,具有信息环境的主体、客体和本体[10]。

高校体育文化信息环境首先具备一定数量的议题。这些议题与体育活动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关注度。这些来自社会、媒体或者学校教学活动、学生生活行为的,与体育相关的议题,构成了高校体育文化信息环境构建的课题。而与此相对应的高校体育信息环境的参与主体,就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包括高校师生以及高校师生可接触到的参与高校体育信息环境中议题讨论和信息传播的人。最后,在体育信息环境中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针对议题的群体认知、态度和意见的集合,构成了信息环境的本体。这种信息环境的本体形态,类似社会舆论的形态,但又区别于社会舆论的形态。它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群体多数意见的集合,与其同时存在的还有高校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活动组织的引导作用。这些方面的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高校体育文化中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亚文化形态。[11]

3.2 高校体育信息环境对体育文化环境行为表征模式的影响

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中,除了文化环境运行机制中的信息环境,还需要考虑的是非信息层面的构成要素。这一构成要素是体育文化环境的重要特质。体育文化环境无论是社会性的文化环境还是校园范围内的文化环境形态,都是一种带有特殊指向的亚文化形态,这种特殊的指向与其他亚文化更多作用于思想层面不同,体育文化环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群体成员体育行为的价值认知构建,最终形成对群体成员体育行为的促成和影响。

因此,高校体育文化中信息环境的构建问题,本质上是文化环境中的信息构成与非信息构成协同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环境形成了群体成员对体育议题的认识,而非信息构成则更贴近成员的行为效果。但随着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不断发展,文化环境中的信息构成与行为构成逐渐产生了差异。信息环境的议题并不一定直接指向行为,而行为的产生与引导也不仅仅以信息环境的本体为依托,其中还包括高校体育活动非常重要而且明显的引导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环境中信息构成与非信息构成的差异,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在最后的行为表现层面,与其在形成过程中信息环境的传播内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最集中的表现是,高校范围内,体育信息的关注者和传播者,在信息关注内容、价值倾向、意见表达层面,远远大于其具体的体育行为参与表现。关注体育议题的群体数量多,但参与体育运动的群体数量少,关注体育信息的议题社会化,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校园化。这种认知与行动的差异,或者说信息环境与行为表征的差异,是由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信息环境的变迁所带来的问题。[12]

高校体育文化相异于一般的文化形态,其文化的表征更多是通过行为模式实现,或者说构建引导高校体育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的行为表征体系。在这个表征体系的形成过程之中,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行为表征存在了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表现,主要原因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信息环境的变迁所引起的作用。[13]

4 信息环境的变迁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表现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信息的变迁是伴随着高校体育文化中青少年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信息丰富和信息传播方式变化逐渐产生的。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内容、来源和群体三个主要方面。

4.1 高校体育文化信息内容的丰富化

青少年从中学校园来到大学校园,其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其对社会信息接触程度和接触方式的差异。绝大部分大学生在过去的十余年中,适应了互联网信息和自媒体信息的快速传播方式。这对于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中小学的校园体育文化不同,高校体育文化中,文化信息内容呈现出了显著的丰富化特征。这种丰富化针对的是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和学校体育活动引导而言的。青少年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接触体育资讯、赛事信息,并通过相关的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接收观念。这些信息的内容,远远大于其早先接触到的信息范围,同时也从信息构成上淡化了高校规范的体育教育信息。体育文化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化,在过去的几年间,使大学生群体对体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体育信息关注的专注程度却在不断地分散。[14]

4.2 社会化是高校体育文化信息来源的主要表现

在内容丰富化的背后,是高校体育信息来源的社会化。在上文中提及的青少年群体接触信息的方式多元化现象,决定了其体育文化信息的获取渠道,已经彻底脱离了高校校园的范围。体育信息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逐渐丰富的,而社会化的体育信息与学校教学中传播的体育信息,虽然同是作用于高校体育文化的相关人群,但在这同一人群中,不同来源的信息,传播的信息价值导向却有极大的差别。传统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传递的信息是单一价值取向的,指向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传统的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方面,影响的是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15]。而社会化来源的体育文化信息,则带有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在这一层面是体育信息的消费者。高校体育文化信息来源的社会化和社会化信息比重的增加,导致高校校园中体育信息传递价值观念的不统一现象,这种不统一现象直接关联的是高校信息关注群体的差异化。

4.3 高校体育信息关注群体的差异化

高校体育信息的关注群体,可以理解为高校体育文化关注的主体人群,随着体育信息内容的丰富和信息来源的变化,体育信息关注群体也开始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上文中提及高校体育信息一方面由传统的体育教育信息构成,另一方面由社会化的体育信息构成。其中体育教育信息的关注群体,无论主动关注或者被动关注,都覆盖了高校范围内大学生群体的全部,所有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学校体育活动的群体都是这类信息的关注群体。但这类信息占高校体育信息环境中的比重低于社会化的体育信息,而社会化的体育信息群体,则无法覆盖全部的大学生群体,这种信息的传播更多地来自主动关注的群体。近年来我国学者逐渐关注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资讯传播的问题,这是体育信息环境变迁中,受众群体化差异的一个显著表现。现有研究成果中,可参考的抽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元性,并且关注目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和交流交友”,同时对社会性体育信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而愿意关注社会性体育资讯的人群则占到调查人数的2/3。

传统体育教育信息与社会化体育资讯的关注群体差异,是高校体育信息环境变迁的一个表现,这一表现主要的作用,表现为高校体育文化在行为表征层面出现的群体差异。一方面关注体育信息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从事体育锻炼的群体,在群体数量上,关注社会体育资讯的人群明显大于具有长期体育运动习惯的人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和社会体育资讯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存在的关注群体差异,也将高校体育文化中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分。

5 行为阻滞作用对高校体育文化信息环境变迁带来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构成中信息环境的变迁在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加剧的态势,这是由于信息环境的内容、信源以及信息传播群体的变化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日趋明显。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文化的参与者也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着行为层面的影响。其中,高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对体育信息的认知和自身行为的关联,呈现出了明显的阻滞现象。

这种信息对行为的阻滞作用在其他文化形态中并不多见,但高校体育文化特殊的带有分化特征信息价值表现方式为这种阻滞作用提供了可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价值呈现出指向行为和非指向行为两种表现方式。由于群体分化的现象随着体育文化建设中信息环境的变迁在高校体育文化群体中越来越明显,高校体育文化的参与者与体育信息的关注者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群体差异。[16]从文化对行为的影响和行为反应文化内涵的一般规律来看,关注体育信息的受众应当有更高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但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与体育信息的关注者,并不是一个等同或者近似的概念。由于体育信息的价值表现存在社会化的流行语消费文化,以及校园化的体育教育文化两种价值体系,导致青少年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表现出了关注度高参与度低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事实上是高校体育文化中,信息环境变迁导致的群体差异,以及信息环境中价值表现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最终形成的体育信息环境对信息传播群体中相当部分成员的行为阻滞。

6 结语

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体育产业的文化娱乐倾向和消费倾向加重,体育信息环境在高校体育文化的群体中产生了变迁和分歧,这种变迁和分歧产生了一系列的效果,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其对高校体育文化参与者真正参与体育行为的阻滞,使体育信息环境成为了文化环境的表征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行为表征在高校体育文化这一亚文化形态中的存在状态。而对高校体育文化中信息环境变迁的机制和影响的分析,在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空间中,可能梳理出愈合这种分化效果的规律与方法,进而使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更多地将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消费属性、流行属性进行整合,进而更好地实现体育文化引导青少年积极投入体育活动的作用。

猜你喜欢

群体环境体育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环境清洁工
我们的“体育梦”
漫观环境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