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经济管理思想
2020-04-14雷竞
雷竞
【摘 要】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更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核心力量。在洋务运动期间,他带领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核心指导思想对中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重农轻商的理念,利用官办工厂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文章通过简述洋务运动发展历程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阐述了李鸿章利用当时的大政治环境而推行的比较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并从李鸿章的经济管理思维中提炼出对现代企业应该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李鸿章;经济管理;洋务运动;清政府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2-0232-03
1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1.1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从国内角度看,清政府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后又遭受到了太平天国的冲击,虽然太平天国最后被镇压以失败告终,但却使已经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为了能够稳定清政府的统治,朝廷内部的重臣开始意识到若想达到目的便要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优势,把它们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国内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此外,在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后,领土和主权的退让在一段时间内使西方列强的欲望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太平天国镇压成功也使农民运动进入到了低潮期,国内表面上出现了总体“稳定”的态势,这种局面的产生也给洋务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一个比较便利的条件。
从国外角度看,从13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萌芽。冶金、纺织等行业飞速发展,在工业进步的基础上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产量逐年提升。在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人与人之间经济水平也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阶级层次分化。在这种资本化的产业革命推动下,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建设完成,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更讲求整体化,那么把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的国家整合到自己国家的体系中便成为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也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2 洋务運动的思想体系
在洋务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清朝政府内部有两大派别: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的核心思想如下:国家稳定的根本在于国家内部的礼节和礼仪,不能把国家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权谋欺诈上,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才鼎盛不应该学习洋人的理念。而洋务派的核心思想如下:“师夷长技以制夷”利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先进理念,创办学堂,建设政府自己的兵工厂,建立自己的军队,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
在慈禧太后认可洋务运动后,洋务派便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开展向西方学习的浪潮。把八字的核心思想进行拆分,“中学”学的是清政府的政权统治,也就是保存清朝皇帝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西学”学的是西方列强在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中学”和“西学”相互结合,共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3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由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所倡导兴起的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是中国人第一次主动打开国门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运动,在晚清历史中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后来中国工业的进步、国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是清政府的官员,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形态,所以导致失败。
2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定位
2.1 李鸿章的生平
李鸿章自幼师从曾国藩,在道光期间中进士,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在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的仕途之路被迫发生了变化,由朝中的文臣逐渐走向练兵的军旅之路。1856年正式加入到老师曾国藩湘军的麾下,由此开启其辉煌的武官生涯。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李鸿章成长为稳重、老城的官员。1861年,李鸿章受到指派到淮南地区操练淮军,其目的是保障上海的通商口岸,次年与西方侵略者在海上交战,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由于朝廷内部的反对,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所以很多改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到了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地方官员继承了魏源、林则徐的思想,开始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路。在学习的过程中,创建工厂最多,将西方思维应用最多的代表人物便是李鸿章,堪称当时的“中国第一人”。具体表现如下:在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为了强大军事体系,创建了20多家兵工厂,在这些军事企业中金陵机械局、江南制造局的制造水平非常之高,基本可以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在洋务运动后期,受到资金短缺、交通运输不便等条件的制约,为了使洋务运动还能继续开展,李鸿章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实施以军事工业为主、民用企业为辅的新的经营模式。在当时所有的民用企业中,以上海织布局和上海轮船招商局最为著名,这些民用企业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军用企业起到辅助作用,充实军费,进而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性侵占。
总的来说,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军工企业,建立民用企业,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认识到中国人才选拔中科举制度的弊端,他开办新市学堂,派遣中国留学生到先进的国家学习,在当时已经国势日衰的清政府的统治下已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锋者和领路人。虽然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3 对李鸿章经济管理思想的剖析
3.1 李鸿章经济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封建思维较为明显。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已经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对清朝统治政权的冲击,所以他才在洋务运动中创建兵工厂、民用企业、新式学堂等机构来维护“苟延残喘”的清王朝。但是这种官办的企业仅仅是减轻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换句话来说就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改革给清朝统治者带来一些复兴的希望,可是封建思想下的经济管理体制只能以失败告终。
(2)经营中对西方列强无限妥协。李鸿章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学习了西方很多的先进技术,但在与西方国家的商人交流过程中仅仅是“略分洋商之利”,若出现与洋商竞争或者损害到洋商利益的情况出现时,李鸿章的表现一般都是妥协和退让,更有甚者与洋商一起压榨国人的利益,获取自身的好处。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从来都没有试图改变这种低人一头的局面,这也是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最大的耻辱和难堪,并因此被从当时到现在所有的中国人诟病。
(3)李鸿章的经济思维中只关注官员阶级的利益。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核心理念,在洋务派的官员心中只是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并不是把西方各个方面可以利用的优势服务当时的清朝老百姓,享受到洋务运动带来好处的人也仅仅停留在官员阶层,与普通群众没有任何关系。在这样总体思维的引导下,洋务派内部也出现了相互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情况,不能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4)李鸿章的管理模式缺乏规划。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不论在军事工业还是在民用企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创办企业的时候缺乏全盘的计划。例如,修建铁路沒有充分考虑路线的总体规划,军工厂和造船厂的修建对厂址的选择上也较为随意,且学习西方的技术也不是最先进、最主流的核心领域,甚至在某些层面伙同国外列强,损害政府利益,最终导致工业化的进步空间极为有限。
3.2 李鸿章在经济管理思维方面的创新进步性
(1)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李鸿章在人才建设方面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教育的先河,在学堂的建设上,自从洋务运动开始为培养精通西方思想的人才,李鸿章在多个地点建设各式各样的西式学堂,尤其是上海的广方言馆,学生最多的时候达百人。此外,李鸿章还上表朝廷:在学生学成时给予其科甲进身的名誉,这样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西学学生与中学学生同等条件科考录用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近千年的科举选才制度。李鸿章从实际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派遣幼童留洋学习,学成之后为创办的军工厂等企业服务。从人才建设的角度来看,李鸿章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进行了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这些接受西学的人才扛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为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和后来中国近代化的建设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2)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展开对外贸易。在李鸿章的经济管理思维中认为: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并不是一件对中国不利的事情,西方列强国家的国力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强盛的原因就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了较多的贸易往来,中国人没有与外洋贸易导致现在的落后。1881年,李鸿章批准一个名叫梁云汉的广东商人,在没有官款支持的情况下自筹一百万两白银,前往英国进行正规的商业贸易行为,值得强调的一点为,此商人的审批手续是李鸿章代替慈禧太后签发。从此事件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贸易的支持。
(3)企业的建立与商业的监督应由政府主办。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官员要求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政府督办的,民间想自行创办企业是不被允许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企业管理方式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是十分有用的。在动乱的年代中,若由民众自行建立企业不但没有办法从安全上得到保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会受到西方列强的倾轧。
(4)在中国第一次提出股份制公司的设想。股份制公司的思想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由西方列强在侵略的过程中带到中国来的。虽然这种思维方式是列强用大炮打到中国的土地上的,但是在中国人的眼中并不是有害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可了这种从未出现在中国的企业经营模式。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先行者更是认识到了这种企业经营模式的好处,并付诸实践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以股份制思想创建的公司——轮船招商所,这也是中国近代企业管理模式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4 李鸿章的管理思想与当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对比
4.1 从改革背景的角度思考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低迷期,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天朝上国”的梦中惊醒,也是第一次面临西方国家的侵略入侵。李鸿章等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为了维护清政府的政治统治开始实施的“救亡”行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后期出现了“大跃进”等有碍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事件,而在国际方面又经历了与苏联决裂的不良状态。从中国历史上上看,这两个经济改革的事件都是在国家遭受到了危难的时候,国人寻求自立自强的经济改革。
4.2 从改革目的的角度思考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经济改革运动,在清政府内部还区分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政府内部对洋务运动的管理思维不统一。反观改革开放的目的则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发展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在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阶层带领全中国人民一起奋斗,思想保持高度的统一。
4.3 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对比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首先,每个国家都有很多自己的核心技术,学习其技术是必要的功课,但是不能完全靠着引进技术来提升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必须在学习的同时自主研发自身的技术,也就是国家经常倡导的创新问题。其次,国家可以对企业进行控股,但是企业不能完全“衙门化”。洋务运动中企业生产效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封建衙门化的管理方式。企业所有的操作都需要经过政府的允许和审批,在企业经营中缺乏激励制度,而且这样的企业管理制度会在人员任用方面出现官员化严重、机构庞大、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后,国家若想高速发展就应该多行业一起进步,而不是像洋务运动时期一样只重视军事企业,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上看,只有各个行业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强大的目的。可见,经济协调发展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5 结语
洋务运动虽然最后没有取得李鸿章等领导者预期的效果,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尝试,在洋务运动的初期确实为中国近代化文明带来了一线希望。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经济管理思维在现在看来虽然有着比较大的局限性和封建性,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性作用,作为现代的企业经营者也应该议古论今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齐景宏.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兰台世界,2013(10):96-97.
[2]吴奕澎.刘艳琼.“虚不受补”的洋务运动——关于“李鸿章拒购马克沁机枪”的观点修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1):144-147.
[3]王东.李鸿章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兼评牟复礼对李鸿章的评价[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6-69.
[4]李建彬.李鸿章与维特现代化思想之比较[J].黑龙江大学学报,2013:64.
[5]杜茹.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6]杨晓燕.李鸿章技术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王忠伟.陈双.李鸿章的管理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6):614-620.
[8]滕明杰.略论晚清洋务派“官商合作”经济管理思想及运行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