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网络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2020-04-14陈萍

各界·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河南创新

陈萍

摘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环境中,网络社会治理创新属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议题,网络社会治理已经变成河南省政府面临的新困境和新挑战。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河南当前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求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网络社会治理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河南;网络社会治理;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治理理念推广运用到互联网网络社会治理领域。要求当前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给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畸变,失去本身的含义、网络犯罪频繁发生、法律法规监督不健全、政府管控引导作用不到位等问题致使了当今时代网络社会治理的困难。面对产生的问题和新挑战,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成为我省各级政府的共识。

一、河南网络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利弊同在、矛盾对立,在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微博、微信、抖音、恶搞、社区、微视频等等,其中良莠不齐,在网络社会中的侵权、赌博事情等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在河南网络社会中都有所体现,但又不完全相同。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用户会倾向于通过上传虚假内容,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博取更多的关注度。色情图片到处飞,垃圾信息较多,网络诈骗时有发生等问题,给网络社会成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2019年6月高考结束后有五家微信公众号违规关联、冒用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公众号名称、图像标示,这五家公众号违反了国家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通过不合理违规操作,发布有关河南省高招信息,误导社会公众。

二、河南网络社会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网络立法制度不健全,网络社会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网络社会立法匮乏,网络社会法律法规制度还是不够完善。河南网络社会要依法治网络,但其相关法律理论基础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没有形成有针性性对的网络社会违法犯罪的相关立法来监督管控。虽然我国已颁布并且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但是对于新型的大型的专门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还没有特定的专业的法律法理依据凭证。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网络违法犯罪形式多样,各种行为都存在,变化也非常快,查处存在很大难度,在缺乏专业的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的情况下,很难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震慑和制裁,难以进行有效治理同时力度也不突出。网络立法不完善不健全致使河南网络社会治理难以有效地依法进行。

(二)政府引领力量及控制引导作用不突出

网络社会涉及居民生活方方面面面,深深影响着大众的生活,网络社会治理情况较复杂,要想实现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要求政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广大网络公民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同心圆以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但是就当下而言,有些政府部门在决策时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只强调本单位利益,这样既影响的政府的决策,也同时破坏了政府的形象与公众说服力,让网民出现事情不敢及时上报更多的时候在网上随意发表不合适言论。在网络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很多时候担当的是事后處理者的角色。河南政府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及引导作用还不突出,对网络社会舆情及舆论思潮的控制,对于网络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导还不够充分,对互联网企业大众行为的引导不够明显,从而导致当发生一些舆论突发焦点事件时,政府往往很难及时发声。

(三)网络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赋予舆论主体拥有高度的言论自由,并无须承担社会责任,使得外界很难对这种情况进行时时监督,人人都是在隐藏自己身份的状态下与不认识的网友沟通。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没有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管束,也没有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这样很容易使某些心怀叵测的网民为所欲为,由此引发了众多网络道德问题,像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感情淡漠、道德意识弱化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例如现在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常见的喷子,恶意中伤名人,抨击自己看不惯的事物。

三、加强河南网络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进行网络社会立法,建立健全网络社会治理法律体系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基本形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理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主要旋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是加强网络社会治理,维护我省网络安全的利器。在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等网络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依法治网、办网、上网、护网,使网络社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运行。注重网络法治的宣传,有效引导网民遵守法律、使用法律。教育大众在网络参与使用过程中,不管表述个人的利益诉求还是维护个人的权益,都要明白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网络活动。只有良好的网络法制规范作为保障,各类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网络社会公共秩序才能得到真正维护,网络社会善治才会有切实可靠的制度支撑。

(二)加强政府的监控力度,推行网络电子问政平台

网络社会治理本身就是一种互动行为,强调的是公民的合法网络参与和政府的有效回应,要让人民在互联网参与过程中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维护,针对网民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指定专人与网民实时互动,准确传达政府声音,及时消除公众疑惑。可以将网络作为研判民意走向的“显微镜”和加强党群沟通的“传声筒”,强化积极回应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对网民提出批判和质疑时,及时回应。回复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紧紧围绕人民质疑询问议题,避免搪塞敷衍、答非所问,以主流意见引导非理性的声音,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心通桥通过网络平台已经受理网民诉求及建议137272件,办结回复率达到83%,有效地化解了权利与利益之间的冲突,营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了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利用政府的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来维护网络市场的稳定,制定了一些关于网络社会管理的法律,从最初的审批制度到后来的审批登记并行的多元化管理,对全省各种类型网站要备案。

(三)加强网络主体道德教育,提升网民素养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民素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道德教育要求注重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公民在自由使用网络的时候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不能超越社会共同的道德要求;其次,网络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公民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培养网络公民形成一种有道德感的人并且可以顾全集体利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坚持社会教育和自我规范共同作用。最后,网络道德教育应重视网络公民相互协作意识的培养,使参与网络使用的人们能通过协同合作减少不必要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和谐。

四、应对河南网络社会治理的创新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不间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讲话,“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黨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水平”。要做好河南网络社会治理,要求通盘考虑、整体落实相关政策,互联网时代,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我省社会治理的水平,维护我省社会秩序、促进我省社会和谐。

(一)注重协同治理效应,引导多方参与

社会协同意味需要有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仅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还特别需要公众之间的共识。为了网络社会这种善与美,需要我们的社会组织与网民多方参与,共同协作创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社会,这种正能量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与网民达成共识。可以把互联网这种正能量网络知识的学习纳入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中,并作为年度理论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大家共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广大网络参与者熟悉网络社会,理解社会治理、协同治理等相关概念,加强社会组织、企业、网民、利益攸关方等的沟通与合作。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注重协同治理效应引导各个社会群体参与进来从而实现协同共治。

(二)提高网络社会治理技术研发,增强防范效果

由于网络社会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导致网络社会治理比较困难,也存在很多安全风险隐患。怎么保证网络社会的安全有序发展已成为河南网络社会发展目前的一大问题。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全面推广并要求手机用户实名制。越来越多用户在使用的互联网平台使时,都需要添加身份证信息及手机号注册,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通过审核后才能有资格使用。比如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微信、支付宝、蚂蚁花呗等。2002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也要求网络实名制,这样有助于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

(三)加强省际网络合作,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任何一个省市不可能闭门研究,应加强跨省合作交流,学习其他省相关方面的先进治理模式与经验。中国用户可以注册使用国外的facebook及twitter,外国网友也能同时使用我国的微信、博客等,国际网络社会的发展应相互联通,共同享受网络给全球带来的便利。这种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方式同样适用于河南网络社会治理。加强互联网省际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健康良好的网络社会秩序形成,能够实现网络社会空间里平等尊重、共同创新进步,为国家网络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五、结语

网络社会治理是一项全新的社会治理工作,没有太多的实操经验可以借鉴使用。其涉及的范围涵盖广大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人们出门不拿手机,没有网络,安全感全无,同时伴随着各种网络社会问题,如网络诈骗、各种网络平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所以网络社会治理任务长期而艰巨。当下面对突出的网络问题,河南网络社会治理应该创新方法和手段来处理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进一步注重建设网络法治化,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政府积极发挥引领力量,进一步引导网民合理参与网络使用,配合网站共同努力,发挥网络社会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实现协同治理,使河南网络社会朝着积极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谢玉进,陈士平.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4]迪克.网络社会一新媒体的社会层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高献忠.社会治理视角下网络社会秩序生成机制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3).

[6]谢耘耕,刘锐,刘怡,高云微,郑广嘉,李明哲.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综述[J].新媒体与社会,2014(12).

猜你喜欢

河南创新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