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
2020-04-14杨秀清
摘 要:大学生厌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研领域的重点话题,厌学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课堂参与率不高,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并且根据大学生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重点探究在大学教育中改善学生厌学原因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大學生厌学现象由来已久,轻者学习被动,不及时完成作业,成绩不理想。重者,上课玩手机,睡觉,下课抄作业,甚至长期旷课,考试只得几分。更为甚者,学生留级、或休学。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好转,反而愈来愈严重,因此有其研究的价值。
一、 厌学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只要不懒,一般人都能有吃有穿,所以与60年代,70年代的人相比,学生从小没有在生活上吃苦,缺少一些吃苦锻炼,所以畏难情绪更重。同时,二八法则、马太效应,使得社会上富的人会越来越富,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部分有钱人自以为是,不爱学习,部分穷人在感叹社会不公的同时也觉得读书无用。而且伴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网络也从3G到4G,现在5G也在逐渐覆盖中,生活是越来越方便,但网上电影、小说、游戏、聊天、购物等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都或多或少的被影响。
(二)家庭的原因
由于近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的421现象,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包办、过分满足,过分期待,过分责备的“四过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许多学生出现依赖心重,虚荣心重、压力大、且自卑又自负的现象。
(三)学校的原因
在中小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压力繁重,大脑和身体长期高负荷的运行,身心疲惫。大部分的老师,过分关注考试成绩,过分强调学习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学习,所以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四)个人的原因
由于很多学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课本学习上,从而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感受、实践课本以外的内容。从而导致缺乏社会实践,比如不会做家务,不认识常见蔬菜、水果,不懂人情世故,缺乏必要的高尚情操的培养,比如尊老爱幼,同情弱者,帮助他人,缺少必要的艺术美的欣赏。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自卑。同时由于学生缺少思考和必要的指导,不能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使得他们不能建立正确的三观,也很难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二、 厌学现象改变对策
厌学现象的产生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自然由这几个方面一起改变,效果会更好,但高校教育应以人为本,从“心”出发,所以,下面重点以学生的心理层面为切入点对改善厌学进行尝试。
(一)感恩心
缺乏感恩心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很多人对自己拥有的一切不上心,总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缺乏的事物上。比如安定的社会环境,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他人的关心,爱护,健康的身体,往往觉得拥有这一切是理所当然,并不会因为拥有它们而感觉幸福,因此也看不到他人的努力和自己的幸运,当然也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并努力回报他人与社会。因此缺乏感恩心会让学生减少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阻碍青少年的同一性的建立。本人对85名2018级学生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经常”感谢自己的身体,父母、社会、自然环境,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有合理的感恩情怀,毕竟19岁的学生一般都拥有非常健康的身体,而绝大多数的父母也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总体也是政治安定,经济稳步发展的阶段。而贵州的自然环境也是很不错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由于仍有小部分学生选择“偶尔”甚至“不”。这说明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恩心。比如通过班会、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到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上,适时燃烧学生心中向善的种子。
(二)责任心
权利与义务是一对好兄弟,学生在享用好的环境时是有义务维护环境的,而学生在享用父母提供的金钱和教育机会时应有契约精神,要努力学习,用好的成绩、能力回报父母。通过对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在1000~1500元之间,除了极少的同学是兼职赚取生活费以外,其他学生都是由家庭提供。但是通过观察,基本上每个班级都有不学习的学生,具体表现是上课看手机,下课抄作业。严重的班级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是这种情况。这明显地违背了契约精神,是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一个人能独活于世界上,没有责任心,不仅不能好好学习,也不能好好工作、生活。高校老师可以适时地讲一些父母的不易,以及为人子女的孝心,以及历史上伟大的名人事迹用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三)自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做好,但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自律精神,而青少年时期更是一个培养自律精神的好时机。
本人对85名2018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这些网络时间主要用于游戏、小说,购物和聊天次之,只有很少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学习。这些数据显示出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普遍偏多,这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自律的培养也是一个知行合一,逐渐加深的过程,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从喜欢的事情做起,比如跑步、阅读、背单词等。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各种小团体,每天打卡,然后阶段性总结,并且设立奖项,鼓励完成较好的学生。因为自律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一点一点地做,学生中途停下几次也正常,只要大方向一致,就能有所收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且也能逐步改善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拖延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
(四)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每个人都有真实的我、主观的我、他人眼中的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怎样将多个“我”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并且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是每个青少年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对84名2018级学生关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情况调查(85名学生中有一名未答此题)如表3所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天性善良,愿意把家人和朋友的利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是主观我的表现,但有一半的学生(42人)认为自己从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家人之上,这是和现实严重不符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大家都知道家务是全家人的家务,但是有多少人愿意自己一个人做完全部的家务,生活中大家能把自己的那一份做好就不错的了。当有利益冲突时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本我”的选择,而高尚行为是“超我”的选择,两者协调发展,最终才会有“自我”的表现。所以学生“主观我”显然与“真实的我”“他人眼中的我”均有很大的出入。只有认识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他人,真实的世界,学生才会有机会接纳真实的自己,做真實的自己。高校可以开展多门心理学课程,让学生了通过学习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心理原因,从而换个角度认识自己,并且在这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五)体验生活
没有钱,人们在当今社会中会过得很艰难,所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赚很重要。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你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赚钱故事发生在几岁?是什么事?赚了多少钱?”学生的回答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兼职,15岁以后,具体有收银员、搬运工、商演、卖各类东西、辅导学生学习、学校助管、图书馆助理员、发传单、代练游戏等,第二类:在家帮父母做事,年纪较小时,比如看店、摘棉花、采草药、烤烟草、洗袜子、跑腿。第三类:其他,学生时期,各种奖学金。而赚的钱少的几块,多的几千。这些都是很好的体验,因为只有体验了的赚钱的不易,才会体会父母的辛苦,才会联想到要让自己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我们能做什么,而好好学习显然就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正确事情。
(六)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美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对85名2018级学生关于幸福感的情况调查如表4所示:
感到幸福的内容分成几类:1. 吃饭、睡觉、听歌、恋爱,2. 和家人聊天、吃饭、逛街,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地活着,和朋友玩耍,3. 做完作业,考出好的成绩、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觉成功、充实,感受到被表扬、被关心、被温暖,接收到别人的善意。从人数上可以看出,仍有许多人是缺乏幸福感的。从内容上则可以看出,每个人感受幸福的点不同,难易不同,这说明幸福与否跟每个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积极的认知,比如在班上以“如何获得幸福感”为主题进行班会讨论。
(七)爱美心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学生能发现身边的美,能感受美,那么一定能提高幸福感,一定程度地治愈受伤的心灵,从而可以得到内心的宁静。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健康地学习、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美术展,音乐会,体育运动,春游等活动,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感受美,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觉得好的电影,音乐、风景、书籍。
(八)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保持热情,也能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主动地应对,从而获得新的成长。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尝试,教师首先用接纳的态度来和学生相处,努力做到师生关系融洽,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厌学现象。
三、 总结
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多方位的教育和帮助,从而促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希望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厌学现象。
参考文献:
[1]吴玲.现代性视角下中青年“空心病”的诊断和治疗[J].当代青年研究,2018(1):79-84.
[2]王丽芳.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农业,2018(8):107-108.
[3]梁祖彪.学生厌学表现、原因和辅导策略的研究和实践[J].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2019:41-43.
[4]田晨苗,葛涵博,程秀花.论大学生自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8(7):37-39.
作者简介:
杨秀清,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