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微专题构建

2020-04-14林达欣

读天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微专题高中地理

摘 要:本文立足地理微专题构建,以“水循环与河流补给”为例,从注重知识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基础知识讲解,夯实学生知识基础;联系热点,激发学生兴趣;注重选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高考整体解析,模拟实战演练五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专题;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考更加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命题难度逐渐加大,考查深度逐渐加深,原本单纯的模块教学已经无法再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用新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微专题是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考命题趋势选定的研究专题,它具有小切口、大纵深、高整合性的特点,在高中的学习和复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合理地加入微专题教学,用微专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

一、 注重知识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学生能对一个区域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科学、全面地认识一个区域,近年来,高考的考查越发重视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一个地理要素时,注重其与其他要素的结合。故教师在微专题的构建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学,在课前用思维导图、表格等清楚地表达出此专题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内部小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个微专题中,教师一是要重视“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一知识点在整个地理学科中的地位,二是要注重“水循环与河流补给”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XMind软件导入思维导图,让学生复习地理学科知识的结构,即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类,其中自然地理又分为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生物等。之后教师可以将“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一节添加入“水文”之下作为其子集。而“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一专题又分为“水循环”和“河流补给”两个知识点,河流补给又是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即可以将“水循环”和“河流补给”置于“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一知识点下,再在两者之间拉出一条线标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向学生清楚地展示微专题在高中地理架构中的位置和专题内知识点的关系,明晰了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二、 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九尺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什么学科的学习,基础知识都极度重要。微专题要求“深切入”,注重学习的深度,但这并不代表就不需要重视基础的学习。基础不稳,学习再深入也只是空中楼阁,一推即到。而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具有个体性,并非每位学生都有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立刻就能跟随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故在微专题的构建中,教师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为之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地基”。

如在“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个微专题中,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就可以讲解“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对水循环有一个基础的认知,然后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并通过水循环的示意图讲解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以及水循环的意义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即主要为太阳能和水的重力能。而在“河流补给”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考查学生河流的补给方式及其与河流水文特征的关系。这样,通過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基本把握“水循环与河流补给”的内容,为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奠定基础。

三、 注重联系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人们越发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微专题也是一样,但由于微专题多用在复习和考前冲刺的环节,微课、多媒体、地理实践等形式因为耗费时间较多,并不适合微专题构建,这就需要教师在微专题本身上下功夫。而联系热点,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开展学习和练习可以在节省时间的前提下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微专题的学习效果。

在“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个微专题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当下热点现实,以水资源紧缺,人类用水导致河流断流的热点环境问题引入教学。如教师可以以黄河为例: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一条外流河,主要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日益增多,黄河流量不断减少,甚至有些年份黄河变成时令河,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断流,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黄河用水的规划,上述情况逐渐减少。教师可以以此询问,人类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一环节,又有哪些后果?通过探讨,学生得出人类影响的是地表径流环节,而黄河断流不仅会影响下游的用水,也会使空气变得干燥,小幅度改变气候。这样教师用黄河断流和规划这一热点问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人类影响水循环的方式和后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 注重选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基础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差异,故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解答最为困难的试题,当然也会有些同学会感觉简单的试题没有收获。微专题通过一个小的切口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能最大程度上兼顾所有层次的学生。微专题的学习过程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故表现在练习上,也应该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这就需要教师兼顾专题内各个知识点,由易至难设计练习题,这一方面能顾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能顺应学生学习的顺序,提高学习效率。

在“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个微专题中,教师在兼顾两个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应用分层教学的理念,设计三个档次的习题,每个档次的习题包括4-5道习题,每个层次难度不同。具体到“河流补给”这一小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将第一层次的题目直接设计成考查河流主要补给方式的试题,如询问“黄河和黑龙江的主要补给方式分别是什么?”第二层次可以设计成与图片结合的试题,给予学生两幅河流水位变化图或者某地区湖泊上、下流不同季节的水位变化情况,让学生分析其主要补给来源;而最后的拔高题可以设计成具有丰富信息材料题,如给予黑海和里海地质历史时期的咸淡变化,考查其补给水源的变化,并让学生结合黑海、地中海的地质变化分析其水文变化趋势。这样教师在一个知识点进行分层教学,不仅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让学生的学习能循序渐进,效果更好。

五、 注重高考整体解析,模拟实战演练

高考是高中教育的一大目的,而微专题教学多用于复习和考前冲刺阶段,更加不能抛开高考谈论教学。为了切合复习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微专题构建时,需要更加注重对高考的分析。一方面,教师需要更加重视近几年来高考真题,通过高考真题的实战练习和答案分析让学生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和解答方法。但高考题数量有限,并非所有知识点都有足够的高考真题供学生练习,故有些时候,教师需要对高考的考点进行分析,以高考模拟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如在“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个微专题中,教师就可以利用2017年新课标Ⅰ卷某题进行教学。该题题干给出我国西北地区某闭合区域流域的剖面以及年降水量和湖面蒸发量,设问考查该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流域中蒸发量最小的部位和若该流域大面积种植耐旱作物造成的后果。主要考查知识点为流域水量平衡,河流地貌蒸发能力和耐旱植物对流域的影响,综合性较强。学生利用这道题进行练习,一方面能对“水循环与河流补给”这一专题进行拔高练习,另一面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高考对所学知识点的考查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是高考真题,教师要对其更加地重视,在微专题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解析,尽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道题,以应对相似方向的高考真題。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地理微专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地利用微专题这种教学方式,在其中渗透知识结构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联系热点和高考,并注重选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科学合理地构建微专题,让学生在微专题这种形式下不断深入地学习地理学科知识,培养自己的地理核心素养,为高考和未来的工作实践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孙婷婷.高三地理专题课有效思维课堂构建探析:以《气候与农业》专题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1):153-156.

[2]徐吴暇,李晴.微专题与地理高考复习:以“气候”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2):52-53.

[3]林长锋.地理微专题的构建:以动物类题目专题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4):56-57.

作者简介:

林达欣,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

猜你喜欢

微专题高中地理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微专题突破郭又来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