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2020-04-14牛海燕

读天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热情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热情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養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一、 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有的甚至会提出用两根木棒长度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进行比较等各种不同的比较方式,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我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 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弄)、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 增强学生质疑能力。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学习自主探究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很好奇也很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

四、 紧扣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又如学习“比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旗杆旁,让学生研究学校的旗杆究竟有多高。实际观察后,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法:有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同学提出量旗杆的绳子,又有同学提出去测量旗杆旁边楼房的高度,还有同学提出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最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设计多元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数学探究课除了要有开放的导入、自主的探索适时的导向外,还应有拓展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数学情感。

(一)运用多媒体,达到“高密度”和“快节奏”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是指“学生实践的量大而宽”;而“快节奏”是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学节奏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尤其在数学练习课和复习课中,利用电化教育,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信息和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教师须呈现表示三种数量关系的学习材料,并引导学生将这些学习材料按照其数量关系进行分类整理。运用多媒体既可避免满黑板的习题现象,又可根据学生回答直接将分散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呈现,做到“密而不乱”“快而有序”。

(二)运用多媒体,拓展探究空间

探究性学习讲求练习设计要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达起效果。如: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在习作练习中用课件演示商场转盘游戏,让学生体会游戏公平性,随后出示游戏园中抛银币、玩飞行棋等,让学生体会“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时,游戏才会公平”。帮助学生拓展探究空间。

作者简介:

牛海燕,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大柳河镇西码头中心校。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热情小学数学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热情的小山羊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