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思考

2020-04-14李东瑛黄冶银

读天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改小学

李东瑛 黄冶银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门必修课程。基于知识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等理论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学校、教师、学生、安全、资源方面的问题。结合这些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提高学校的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认清课程性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等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策

一、 引言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提倡对旧、传统教育方式的改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视角下的课程改革的闪光点,它在培育学生的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用处。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基于新课程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倡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它能有效地克服课堂与实际生活分离的现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知识观的转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从主观和客观处于分离的知识观逐渐转化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结合在一起的知识观。前一种知识观是说的是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学习是机械背诵和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后一种知识观则说的是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二)教育观的转变

在新课改的提出后,随之出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我国的教育已从外烁论的教育观转变为内发论的教育观,即教育不仅是要从外部的环境和条件来解放学习者,而是要能解放学习者内部的力量。教育要实现发展创造性、唤醒主体性的崭新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其中包括体验、探究、反思等。

(三)課程观的转变

在课程方面,自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后,我国的课程观已从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活动逐步转向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观念。新课程倡导把学生各方面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探究、观察等方式来组成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观的转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学观已从单向的传授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建的教学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的教育已经认识到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建立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学校的重视度不够

在如今的小学中,大部分学校都有安排综合实践这门课程,但也有少部分没有安排这门课程的,特别是农村小学对这门课程的开设几乎没有。现今在网上可以搜到许多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频主要的来源是江苏等地,在我们四川还不能搜索到。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小学学校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普遍重视还是不足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视角下,应增强学校对综合实践等课程的重视度,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缺乏专业的教学人员

在小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没有专门上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担任这个学科的老师都是其他担任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的。并且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还有就是教师受学校的甄别和选拔的影响,因此,大多数副科课程也被主科课程给替代了。学生没有上过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每天都在为升学而努力学习。

(三)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

这主要体现在对课外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模糊。课外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在课外开展的,且都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的特点,虽然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但是它们两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课外活动更注重实践,主体不是学生,通常是校方、教师组织或校外机构组织的主题活动;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由学生自主制定主题、进行组织,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育资源不充足

在现今有真正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80%的开设都是因为学校有自己的本地特色(如:文化、风景、历史等),例如:在隆昌市的中心街小学开设了“走进石牌坊之乡——隆昌”的主题,让学生以记者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个主题很好的凸显了该地有相对充沛的资源及文学特色。在许多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有:①没有相对突出的文化特色②学校的资源不充足③没有充分利用好周边的资源(例如:家长、社区等)。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资源不足的缘由,调动家长和社区等的力量这点也不是所有地区都行,在农村家长关于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都不怎么了解,因此只能通过老师来完成,但是老师一人不能很好完成相应的教学要求,所以综合实践课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五)学生缺乏兴趣

在小学如今的现状中,大部分孩子都想进入重点中学,然而综合实践这门课程与升学没有关系,必然这门活动课程会被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也丧失了兴趣。

(六)对学生的安全性不能掌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更多的应是在教室外、校外,很多学校都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基本隔绝了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从而造成了缺乏探究资源,使综合实践课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即使有实施,也都是在教室里开展的,这样学生不能直观的与实际生活相接触,从而在其中有所得悟、有所得、有所感等。

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对策

(一)增强学校对活动课程的重视度

“针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育过程即教育活动的过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关注点在教学中的活动而不在仅仅是结果。因此增强学校对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识,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完成是首要条件。

(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素养

作为教师,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育中有着引导者等多种身份。在小学中,没有专业的教师,也就是没有专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没有指标、没有目的,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如同游玩的课一样。所以学校及教育部要加大对综合实践课老师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三)认清课程性质

在小学中,教师因没有专业的知识,而不能精确辨别课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因而,学校领导要开展一些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培训,让学校的全部教师都能准确区分课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相应的专业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感兴趣、有积极性的主题活动。

(四)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

没有教育资源,就如有了需求但是没有条件一般,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不能开展下来的。因为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能在校内或教室内开展,时间久了,学生没有了积极性,这门课程也犹如虚设一样。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调动家长、社区等可利用的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下来,使学生能真正与实际生活更贴近。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点,而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如此。例如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中,开展《爱惜粮食》的主题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的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因而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食堂虚耗的现象,使学生能积极地介入此中。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观看学校食堂浪费的食物,接着引导学生去调查食物的来源。具体活动如下:

1.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组都有一名负责人。

2. 一个小组去菜市场调查自己想知道的粮食。

3. 一个小组去农业局调查粮食的资料。

4. 一个小组去田地里体验种粮食的感受。

5. 各组完成之后,分别采访学校食堂浪费粮食人的感受和为什么不浪费粮食。

6. 所有的过程中,教师都在一旁记录。

(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多是在校外开展的探究活动,而学生在校外存在许多安全性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校内的课堂上我们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教师在班会、晨会等课堂上要多开设一些关于安全的主题班会和讲解一些注意事项,在无形中给学生许多安全知识,逐渐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 结语

由于长时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经过新课程的改革,提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由此点明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努力改变“满堂灌”的教育形式,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秀丽.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西部素质教育,2018(8):198-199.

[2]顾建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3]钟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J].新教師,2018(5):68-69.

[4]刘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8(14):37-38.

作者简介:

李东瑛,黄冶银,四川省内江市,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改小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