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助力港城生态红线成果深度应用研究

2020-04-14张亮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息化

张亮

[摘 要]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在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红线从“数据红线”到“应用红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连云港市生态红线管控工作面临的问题及难题,提出了生态红线信息化管理及成果落地深度应用的创新理念,从红线的台账管理、成果落地、变化掌控、公众参与及无人机监管等5个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来推动连云港市生态红线成果的深度应用,为港城生态红线管控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可视化技术支撑。

[关键词]生态红线;信息化;成果落地;深度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6.085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6-0-02

0     引 言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早在201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全新战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5年,修订后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既规定了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也规定了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17年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运用遥感监测、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及时预警生态风险和发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行为,实现全天候、实时化、常态化生态监管。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划定工作。2018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连云港市聚焦了“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国家战略机遇,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经济发展机遇空前。连云港市积极响应国家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先后出台了《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连云港市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管理底图》等一系列文件。目前,全市共划定11类67块生态红线区域,陆域保护面积1 698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2.3%。但由于连云港市面临水源短缺、石化周边及海洋环境风险趋升等多重制约,沿海化工企业污染事件频发,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控网络,实现生态红线成果数据落地应用,及时发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1     生态红线管控工作难点

1.1   数据更新管理不及时,归类查询能力弱

红线划定的成果数据包括生态红线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等,数据量庞大、类型繁杂,而仅仅靠人工将各类信息资源归纳分类并不能满足环保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同时对于红线的变化情况不能及时被公众和其他相关部门所知悉,对变化情况的趋势监控也未形成体系。因此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GIS等技术,加强数据资源梳理整合,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集中整合和动态更新;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数据进行归纳分类,为生态红线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灵活多样的数据检索服务,提高数据快速、精准查询及服务水平,为生态保护、环境管理、业务查询、信息发布提供支撑。

1.2   业务数据交互共享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孤島”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连云港市生态红线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表现为生态红线成果数据缺乏信息化集成管理,成果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共用共享。因此,想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生态红线信息互联互通,避免出现部门间规划冲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各部门间数据共享技术、途径及机制亟待加强。

1.3   成果综合展示与应用不足,工作效率低

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包括文本、图件、登记表、台账数据库、技术报告等,然而这些宝贵的数据信息并未实现真正落地应用,未能将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地理位置与可以反映其现状的数据建立关联分析,导致管理人员不能直观、快速、精准地查看生态红线范围、边界、面积、管控级别、保护要求、生态现状等信息,既增加了工作难度,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生态红线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主题、地图、图表的“一张图”展现与交互联动,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及时发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直观、快捷地传递数据背后的决策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辅助管理决策。

1.4   缺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公众参与平台

在生态红线成果应用的实施中,打造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公众参与平台,是政府应对新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目前,各地对公众全过程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少之甚少,导致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意识淡薄。根据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数据,连云港市陆域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陆地面积的22.3%,占比超过1/5,因此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既可以及时将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结果向各级政府通报、向社会公开发布;又可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监督政府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管控要求,从而实现生态红线制度的顺利实施。

2     生态红线信息化实践成果

2.1   建立生态红线台账,辅助红线动态管理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红线一旦划定,不可随意调整修改,必须严格管理,确保生态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因此,构建生态红线台账,实现生态红线成果的高效管理,辅助环境工作人员进行红线的动态更新和严格管控是红线成果应用的重要基础。本项目基于台账管理思路,为每个生态保护红线板块按照规则编制唯一编码,以生态保护红线板块为基本单元,建立包括红线生态功能区名称、功能区面积、红线管控级别、所属区县及所属区域名称等基本信息和本地状况为主的基础台账。本项目目前已成功录入连云港15个区县及重点风景区的7类生态红线功能区信息、6类海洋红线功能区信息、4类海洋岸线的红线功能区信息及准入信息、检查信息、公众参与信息等六大类信息的综合管理。通过台账辅助环保人员根据政策动向或生态功能实际变化趋势对生态红线进行及时更新、动态管理,确保红线结果随时处于最新有效状态,为红线成果的展示和应用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

2.2   落地红线划定成果,助力项目高效审批

落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及应用,是破解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尖锐矛盾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连云港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考虑地方对耕地、草场、矿产开发等人居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基本需求,并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定在适度、可行的范围内,推动项目开发进程。本项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将具有复杂属性和空间位置的生态红线划定成果进行可视化直观展示,并打通与项目审批部门的沟通动脉,支持项目在生态红线划定成果GIS地图上的经纬度精确定位和范围判断,助力项目审批部门分析判断诸多工程开发的合理性,对不符合生态红线区域规划的开发建设项目,提出项目重新选址的意见;对严重影响生态红线区域主导生态功能的已建项目提出明确关停、拆除或搬迁,并提出项目所在區域生态功能恢复的措施,降低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损害,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目前,本项目已帮助项目审批部门完成30次共33个项目的审批,共筛出3个与生态保护红线发生冲突的项目,为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3   记录红线变化范围,掌控生态环境动态

随着连云港市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资源开发及自然环境等多种活动的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影响,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范围将逐渐发生变化。本项目基于每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GIS动态展示,通过对比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的变化范围,记录红线变化轨迹,帮助管理人员对连云港市各重点功能区域的生态环境动态进行宏观掌握和分析判断,为该市生态环境监管的科学性、准确性、高效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助力实现区域生态、社会、经济三维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本项已完成2次生态保护红线变化的趋势对比分析,为管理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宏观决策支持。

2.4   打通对外共享渠道,加强公众参与监督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作为一项重大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公众的理解支持。本项目从实际需求出发,推动连云港改变“闭门画图、埋头划线”的传统做法,构建公众参与环节,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工作中公众参与监督力度。本项目通过二维码编制技术,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生态红线扫描查询通道,帮助公众通过二维码快速搜索定位拟查询红线信息,为生态红线监督和问题举报打通关键渠道。基于生态保护红线扫描查询,本项目还可实现公众通过便捷可操作的公众交互界面快速进行问题编写举报及GIS地图。目前,本项目已通过公众监督举报发现并及时处理生态环境问题11个,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隐患预防提供重要支持。

2.5   无人机轨迹追踪,提升“天—空—地”一体化监管能力

无人机创新技术赋予无人机接近人类的智慧,可实现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大范围快速监察,助力精准执法。本项目紧密融合专业的无人机技术,填补生态红线无人机监管空白,为无人机动态分配执行任务信息,并实时对接无人机现场执法状况,记录无人机全过程轨迹及所有过程信息,旨在辅助执法人员根据无人机的实时监察信息及时掌握飞行范围内所有生态保护红线的安全状况及变化情况。目前,本项目已完成6次10个生态功能区的无人机巡检,发现一个问题,为连云港市生态保护红线“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的建立及监管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3     结论与展望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目前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切实管理好大面积的红线范围,保障红线区域内生态功能不降低,急需推进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化管理工作。本项目填补了连云港市生态红线监管空白,通过以下5个方面的技术创新,满足连云港市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在管理和应用方面的需求:①建立生态红线台账,实现生态红线的动态管理;②对生态红线划定成果进行GIS可视化展示,提高项目审批效率;③比对分析红线变化趋势,助力生态环境宏观分析决策;④从实际出发,打通对外共享渠道,增加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⑤结合无人机技术,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的“天—空—地”一体化监管水平。本项目目前已完成所有功能的建设和应用,并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后续还将根据连云港市生态红线管理的政策动向及实际需求进行更新完善和深度应用,旨在实现连云港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全面动态监管,为生态环境监管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重要的宏观决策支撑,推动连云港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雪松.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生态补偿的成效分析与优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9.

[2]王梅.生态红线制度实施中的公众参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3-96.

[3]杜光华.基于GIS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红线划定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