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0年建设历程及启示

2020-04-14黄艳成黎明

文化软实力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程启示

黄艳 成黎明

[提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印发的系列政策文件的相对聚集性、延续性、阶段性分析,可以将高校思政课70年来的建设与改革历程分为探索建立期、曲折发展期、停滞破坏期、恢复改进期、改革创新期、质量攻坚期六个阶段。总的来看,70年来高校思政课在不断探索与调整、改进与加强、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发展成就,总体方向上是前进的,但在具体阶段中也有迂回曲折,不同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启示。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程,启示

[作者简介] 黄艳: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成黎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发展成就。为了办好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和政府颁布了大量政策文件,指导、促进、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分析梳理这些政策文件,通过对不同时期政策的相对聚集性、一段时间内政策的同构性以及系列政策的延续性进行分析,可以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并从中把握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和阶段特征,总结出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一些经验启示。

一 探索建立期(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事业百废待兴,高校思政课作为恢复和建立新中国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承担着肃清封建的反动的旧思想、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任务,得到高度重视。

(一)明确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从总体上明确了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即“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950年10月4日,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原则与方法的几项原则》,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文化教育工作主要任务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目的。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教学工作的指示》,较为具体地明确了“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三门课程是改造学生思想,帮助其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的最基本的课程。同时强调,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课程的建设,要求建立完备且正规的教学组织。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1955年4月25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在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提高青年社会主义觉悟,培养青年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和行为的基础。”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21.从一开始,高校思政课就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必修课程,赋予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使命。

(二)建立新中国首个课程方案并进行调整

1949年10月8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率先发出《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新民主主义论”作为必修课应贯穿大学四年,“政治经济学”为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毕业班学生的必修课。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两年后,华北区过渡时期的思政课程实施方案经过总结完善被推广至全国。1952年10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规定设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四门课程,并对不同类型高校开设课目、学时及次序等作出规定。这一指示的发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全国性高校思政课设置方案基本建立。1953年6月17日,高等教育部1952年11月国家增设高等教育部,1958年2月并入教育部,1964年7月恢复,1966年7月再次并入教育部.下发通知,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1954年7月1日,又决定工、农、医科的二年制专修科二年级停设“马列主义基础”,改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经过探索与总结,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9月9日颁布《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明确规定高校各系科应统一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并就具体学时、开設顺序、讲授和课堂讨论的学时比例、考试和考查方式等作出安排。 参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1998:681.

(三)重视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便开启了对教学组织机构及机制建设的探索。1950年10月4日,教育部规定,高校要成立由全体政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或教学研究指导组)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在学校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又将政治教学委员会(或大课委员会)改为各课目的教学研究指导组,由教务长负责计划、组织和督导检查,教研指导组主任定期向教务长汇报工作。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这一组织随后在全国高校推广并延续下来,发展成为今天的教研室。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处,主要承担指导教职员工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学等任务。 参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1998:176.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对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选拔思政课助教或助理、加强对师资培养的组织领导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从课程创设之初,师资队伍建设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有力保证了课程方案的实施。

二 曲折发展期(1956—1966年)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我国开始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思政课建设也逐步走上了正轨,但由于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思政课建设也遭遇挫折,在艰难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课程设置方案频繁调整

受当时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加之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党和政府在不断摸索尝试中对高校思政课设置方案进行了多次调适,政策很不稳定,随意性也较大。1957年12月10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颁发《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要求全国各高校各年级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停开1956年提出的原应开的四门政治课。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32.1958年4月12日,教育部要求任何类型的高校一律开设“马列主义基础”(即当时所开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门政治课。1959年4月6日-7月27日,教育部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教师学习会,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四门课定为今后高校公共必修课的马列主义课程。 参见:冯刚,沈壮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9.1961年4月8日,由教育部颁发的《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规定,高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与“形势和任务”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前者设置“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四门课程。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1964年10月11日,中宣部、教育部临时党组、高等教育部党组联合颁发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改进课程和教材,坚决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少而精”指导思想,设置“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1.高校思政课名称也经历多次调整,先后出现过“公共必修课”“政治课”“政治理论课”“共同必修课”“共同政治理论课”等不同说法。频繁的政策调整,令高校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导致一些政策由于条件不成熟难以有效执行。

(二)开启高校思政课中国化建设道路

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4.。高校思政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充分借鉴了苏联做法,参考书目也多是翻译的苏联教材,许多苏联专家还受聘到我国高校进行指导。自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走向破裂,高校思政课建设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1958年4月12日,教育部颁布《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提出政治课“要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克服教条主义,反对修正主义”,要求以后开设政治课应“确立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停止开设“苏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代之以“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要从中国当前的阶级斗争、革命形势、党的任务和具体教育对象出发,进行专题教授或开设讲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必须创新性地吸收我们老解放区的政治课教学经验”。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34.1964年10月11日,中宣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又提出,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引,将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任务,把毛泽东著作作为最基本的教材。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1.由此显示出强烈的“去苏联化”和“中国化”意志。

(三)经历曲折和混乱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过严重失误,高校思政课受到“反右”“大跃进”及“左”倾思潮的严重冲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参见: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23-32.逐渐演变为以进行反右派斗争、反对修正主义、阶级斗争为中心内容的政治化教育。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发出“教育革命”的号令,突出强调了“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思想”。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38.1964年3月6日,全国教育厅局长会议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政治挂帅、要以阶级教育和劳动教育为纲”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1998:1253.。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于1964年10月11日联合颁布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强调“政治理论课必须从思想上和理论上积极参加这一场阶级斗争,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0.期间,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四清”“五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教育部多次下发通知组织学生参加。许多高校停课或半停课,把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完全搁置不用,造成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下降,教育工作蒙受重大损失。参见:孙秀芳.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76-78.

三 停滞破坏期(1966—1976年)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遭受严重倒退,高校正常教学和工作秩序被完全打乱,“高校政治理论课被‘四人帮利用来作为他们篡党夺权服务的工具,以致名存实亡。”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6.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从当年起取消高校招生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法。1966年到1969年,全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高校处于停课闹革命的混乱状态,高校思政课被迫停止,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1970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确定今后高校学制为2—3年,课程主要由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及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三个部分组成。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5.1972年,中斷8年的高校思政课重新恢复,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课程,但课程内容中歪曲之处不胜枚举。随着形势的变化,1975年后,高校思政课建设再次受到严重冲击,教研室被拆散,刚刚恢复的三门课程被张春桥、姚文元主持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和《毛主席语录》代替。参见:姬丽萍.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10(11):28-35.

“文化大革命”十年,给高校思政课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十分恶劣的影响。1980年7月7日,教育部颁布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指出,长达十年的大破坏,使高等教育遭遇了严重浩劫,马列主义课程被踏得面目全非,教师队伍被弄得四分五裂,不少教师在反对和抵制林彪及“四人帮”的斗争中受到迫害和摧残,思政课声誉受到严重破坏。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5.

四 恢复改进期(1978—1984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9.着手恢复和建设高校思政课,努力改善“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被异化的不好印象。

(一)对高校思政课进行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求“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优良革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106.会议期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明确提出:“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是新中国大学区别于旧中国大学,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0.此后,在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1.、1984年9月4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95.等文件中,多次对这一重要论断进行了重申。教育主管部门经过反复重申和强调明确,使人们逐渐消除了对高校思政课的误解,加深了对于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思政课的快速恢复。

(二)恢复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教育部提出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一般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四门课”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0.的方案,并面向与会代表征求意见。1980年7月7日,教育部颁布《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对本专科马列主义课作出明确规定,本科应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文科专业增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尝试开设“科学社会主义”,两年制专科需开设1至2门马列主义课,三年制专科则需开设2至3门马列主义课。文件还对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地位和任务、教学方针、学时、大纲和教材、教学制度、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科学研究、教研室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7.该《试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高校思政课得以全面恢复。这一时期,高校开设的马列主义课程主要包括“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科专业开设),课程内容是在1961年的课程设置方案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参见:韦冬雪,罗红铁.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9):48-53.,教学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6.

(三)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

1982年10月9日,教育部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精神,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革命理想、讲革命道德、守革命纪律、有文化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2.这是教育部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教育部于1984年9月12日正式颁布《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学时和教师队伍等方面作出详尽安排。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0-102.这一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思想品德课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行的高校思政课得以全面开设,并于1995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统称为“两课”。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思想品德课最终整合发展成如今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五 改革创新期(1984—2012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高校思政课进入了一个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时期,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一)持续推进课程设置方案改革

1984年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出“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必须进行改革”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5.,正式吹响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号角。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印发,对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作出总体安排。次年3月20日,国家教委1985年6月,全国人大决定撤销教育部,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1998年3月恢复为教育部。颁布具体贯彻意见,提出从1986年起,用3至5年时间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四门课程。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9-110.1987年10月2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设置五门课程:“法律基礎”“形势与政策”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为选修课。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3.上述3个文件共同构成我们常说的“85方案”。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提出要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仍保持“85方案”不变。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8-159.

党的十五大后,为了落实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根据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方案,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8门课程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即“98方案”。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3-184.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随后,教育部多次下发通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将“邓小平理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98方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形成了从“毛泽东思想概论”到“邓小平理论概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课程逻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以及几大成果之间的密切联系参见: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23-32.,为此后的课程改革中及时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积累了经验。

党的十六大后,针对新的形势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7日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紧接着,又于3月9日出台实施方案,这意味着“05方案”得以诞生。该《意见》规定,四年制本科的思政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5.之后,中宣部、教育部等又陆续出台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加强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出版使用、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和在职攻读学位等10余个配套落实文件,围绕“05方案”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使之成为历次课程改革中最稳定、措施最成熟、贯彻最彻底、实施效果最好的一版,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和系统谋划

课程是个综合性范畴,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方法)的统一。在三次重大课程设置方案改革调整中,党和政府注重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围绕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先后出台了多个配套文件,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迅速发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等陆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统筹谋划被提上议事日程。思政课作为主渠道被纳入其中予以统筹考虑、整体规划。1986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年后,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一整套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5.。之后,党和政府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等重要文件,坚持将思政课与日常思政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同年6月9日,又出台《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政工作者。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6.。同年9月2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明确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予专业。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政治学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2.。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和发展,为高校思政课的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建设。

六 质量攻坚期(2012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先后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校思政课建设进入新时代。

(一)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入贯彻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深化思政课课程建设综合改革。同年7月27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重点加强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一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7大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政课建设体系。参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27)[2020-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6年底,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办好高校思政课,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課教师座谈会,对如何办好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同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思政课建设提出了20条系统性意见,成为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二)狠抓高校思政课质量建设

为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建立若干个教学质量观测点,及时动态掌握思政课教学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参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27)[2020-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7年4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和《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决定将当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开展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在全国高校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情况介绍[EB/OL].(2017-12-06)[2020-02-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08.html.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聚焦教师、教材、教学资源、示范课堂、工作机制、教学质量开展创优行动。参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9-09-03)[2020-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9/t20190916_399349.html.同年4月17日,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实施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颁布第46号令,施行《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三)加强标准建设

标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能从根本上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不断明确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硬性规定,强化思政课基本教学环节和基本条件建设,注重抓基础、立标准,深化内涵建设,建构长效机制。2015年9月10日,教育部新修订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设立了5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39项三级指标,对规范高校思政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2017年9月14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版)》,2019年又颁布了新的版本,从领导责任与组织管理、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5个方面设立一级指标,下设17项二级指标、56项具体要求,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16条明确要求。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8-04-13)[2019-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现如今,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方案基本定型,“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正进入“全面施工内部精装修”的提质阶段。参见:黄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发展特征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0(2):78-85.

七 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从总的方向上看是前进的,从具体的道路上看又是迂回曲折的,前进中也有过暂时“倒退”“逆转”参见: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60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4-12.,但最终又“复归”到正常轨道,在不断地探索与调整、改进与加强、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了巨大建设发展成就,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望7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高校思政课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是确保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把思政课作为恢复和建立新中国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以课程设置为基点着手推进,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方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高校进行拨乱反正,迅速恢复重建思政课,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调整,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反之,“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掀起“砸烂一切”“踢开党委闹革命”的狂潮。高校党组织陷入瘫痪状态,常规的思政工作机构遭到破坏,正常的思政课教学被迫停止。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高校思政课建设就会蹄急而步稳,党的领导一旦被削弱,高校思政课建设就会遭受挫折。

(二)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参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探索“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并作出了与时俱进的回答。高校思政课目标经历了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革命的接班人”,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再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转变,但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参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铸魂育人。

(三)守正创新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动力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3.70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内容,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参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顺应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重点任务的调整、党的理论创新、教育理念的变革及师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推进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系统协同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办好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70年的实践表明,高校要注重加强四个方面的协同:一是要加强思政课课程体系内的协同。高校思政课建设要遵循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在逻辑,统筹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工作,建立起内容完善、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的课程体系。二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的协同。坚持将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同步谋划、统筹推进,加强大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三是要加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坚持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四是要加强部门协同。建立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抓、教务和宣传部门牵头抓、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主抓的工作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抓好思政课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1998.

[3] 冯刚,沈壮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孙秀芳.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7] 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8] 姬丽萍.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10.

[9] 韦冬雪,罗红铁.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10] 黄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发展特征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0.

[11]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60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程启示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