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重维度

2020-04-14谷佳媚曲翃佼杜明杰

文化软实力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谷佳媚 曲翃佼 杜明杰

[提 要]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循势而变。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逻辑上的联动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会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包括更充裕物质生活的获得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员、更好的外部环境的向往亟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拓展以及更美好自己的期盼召唤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聚焦美好生活需要的特征点,复归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幸福的深层归宿理念,同时更要从受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培育、公共性关怀的注重和内容体系的丰富三个方面在实践上发展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维度

[作者简介]谷佳媚: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曲翃佼:河南大学欧亚学院2018级本科生,杜明杰:郑州西亚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身“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与中华民族特色”郑永廷.论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6):18.,是解放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藉由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目的,因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一部为解决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而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这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进行有效回应。

一 认知之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系统内部发展,其外在系统和制约环境是社会,社会一直处于变动和发展中,而社会中“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8.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要因势而变。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逻辑上的联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系统其他要素对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反作用,社会系统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会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而对社会实践提出新目标和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生长既受到社会系统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驱动与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系统的成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第一,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它规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其主要矛盾也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受其影响和制约,其核心任务与发展方向必然循其而变。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作用,就需以社会实践为背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服务于谁、服务内容、如何服务等这些都需从社会主要矛盾中分析获得,以问题为导向,明确着力点,对症下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社会问题反映的是关于价值、规范和利益的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总是按照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来展开,那么,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追寻的意义应从人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中去寻找。“社会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思想领域,需要开展思想的协调,也在客观上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1.,因此,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帮助人们解疑释惑,澄清认识,更大地激发人们的活力和动力投入实践。第三,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工作的一部分,其理论建构的作用本身可以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转化提供理论支撑,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运行背后的人的思想因素来澄释社会现象和主要矛盾,进而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人格素养等关乎人的观念进行价值解释和评判,从而统一人们的认识,为最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思想认识的前提。

(二)社會主要矛盾转化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并不会因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直接获得发展动因,而是由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人的需要发生变化,“需要”作为一种主观性感受,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诉求,所以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最基本的切入点应该就是人的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的需要随外部条件的改善而螺旋式上升,外部条件改善的内在驱动因子正是来源于人的需要,“自在的人”和“自为的人”所具有的两种需要对社会供给的要求存在着层次上的显著差异。因此,需要不仅历史地发展着,还“以其需要的广泛性和无限性区别于一切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而具有无限拓展性,其范围包括生存性需要、享受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三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这里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美好 ”是一种基于主观判断的价值归属,它超越“自在的人”的最基础的类动物自在性需要,是一种“自为的人”非自然性的真人自觉性需要,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特征。这种社会性和精神性需要既有社会生活层面的切切实实的、合法化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等社会发展的“硬”权利的要求,也有精神生活层面的获得社会认同实现人自身价值等软性权利的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准确地把握了人民对更充裕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更好的自己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对人们的这些新需要作出回应。

首先,更充裕物质生活的获得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员。美好生活需要首先还是物质性生活需要,这是人的基础性需要。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4.。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不是什么其他不同的需要,而是需要的同质化提升,也就是说,新的物质需要与以前会有不同,需要的数量更多、品质也更高,是对“物质文化需要”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这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美好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真理性描述,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历史发展的兑现,这种价值兑现不是单靠党和政府的力量就能够真正实现的,它还需要人们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化作现实的动力,拿出自己的干劲和才智,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担负起这份历史使命,更大程度地赋予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将人们对更充裕生活的感性需要提升为理性的价值追求和自觉信仰。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的行为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内在动力,毕竟“一定的目的性意识,反映和契合一定的主体的需要,才能被主体所内化,成为主体内在的精神动力,进而对一定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10.。当人们拥有共同的信仰时,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教育提升人们的需要层次,引导其因信而行,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人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共识与力量,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主体力量。

其次,更好的外部环境的向往亟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这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了从“量”到“质”的层次性跃升,这是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除了“生存性需要”,人们对诸如环境、艺术、安全等 “发展性需要”愈益迫切。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直接统一,“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14.。随着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并向“强起来”的目标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被提出了新的诉求。第一,个人价值的社会认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人们对自己的发展拥有更高的期待,希望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社会环境中能够被认可。毕竟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社会存在物”,个人价值的实现依托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4.一般说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似度越高,社会认同度就越高,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就越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人与社会的部分不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个人价值诉求,通过社会公认的发展要求来规导个人的价值追求,从而使社会价值规范与个体价值相契合,提高个人的满意度与社会的和谐度。第二,社会价值秩序的理性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外部环境”还包括更加积极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运行秩序。人的“发展性需求”以社会性、精神性为特征,它需要“分配性”的供给模式,这就要确保分配的道德性。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2.人们对社会分配往往要求一种应然意义的“绝对平等”,希望规则定得公正,秩序建得合理,这种道德性本质是一种价值追求。这种应然的分配行为谋求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美好生活”应该以分配公平正义为核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原则的集中体现,以让人们有获得感而非剥夺感为目的,建立起全面覆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秩序。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是公平正义实现的前提,但只有当社会认同成为普遍的观念时,公平正义才可能实現。这种普遍向善的社会观念力量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因为“道德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好的生活品质,它涉及一种深层次的知识,这种知识着眼于一种好的生活”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知识的传递、价值的澄释来涵养人的道德能力,为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原则提供人心担保,继而对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其三,更美好自己的期盼召唤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美好生活是一种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只有与人的本质相符合的社会,才有可能是“美好”的。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是“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人本质上既是物质性存在,又是精神性存在。人的需要先天地具有一种超越物质性对其自身约束的内在倾向而呈现“抽象化”趋势,人所欲求的对象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精神特质,会受到追求自由的精神意志的引领,超越他自身以及被直接赋予的事物,实现更高程度的自由。就是说,人是心灵与肉体的复合体,物质欲望的无限满足并不能达成人精神上的自由美好,只有既立足现实又具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抛却外部物质的纷扰审视内心,人才能发现自己的真实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关注视线从理论经验更多地转移到现实生活,对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沟通,启迪人们的思想,更多地教导人们格物致知,鼓励和引导人们用理想观照现实,用精神渗入物质,用未来牵引当下,用崇高提升世俗,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矛盾、更睿智地判断人生选择、更充分地理解社会生活,缓解价值困顿,获得内心的升华和精神的自由。

二 理念之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念对接  幸福是对人的情感的形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安顿自己的情感。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聚焦美好生活需要的特征点。

(一)以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归宿可以满足人的需要

首先,人的情感比人的认知更为根本。众所周知,人一生下来并无认知,但是一定有情感,同时,“认知是人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情感需要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手段,因为有了认知,人的本能的情绪冲动才超越为更富有理性的情感,认知是为了情感、提升情感、又归入情感的因素,凡是最后没有归入情感体系中的认知,都无法成为人的真正的知识”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因此,情感比认知更具有本源性,而本源性的东西往往也是归宿所在。虽然人为了适应由自己造成的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他要发展自己,但人的发展始终是为了安顿自己的情感,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发展而发展。人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并无二致,教育无非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实现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不能脱离这样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應将理念定位在人的情感上,使教育符合人的本性,通过有效的教育,培养出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人。

其次,以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归宿,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与根本目的。现实的需要往往都是有限的,适应性教育也是有限的,而理想的东西却能够激发人去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指向未来且具有导引性、超越性,它所追求的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幸福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把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归宿,有利于教育的导引性和超越性的发挥,同时,如马卡连柯所说:“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88.。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只适用其务实性的外在目的,而把对人们幸福的关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归宿,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追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照下的幸福样态

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的幸福无疑与哲学的幸福概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的倾向性。

首先,它是针对个人的实然幸福的。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现实中具体的个人。现实中的个人既具有自然性,还具有社会性与精神性。人的本能的发展只是人自然生命的延续。自然人只有发展成为社会人,才能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才能有幸福。人生意义的实现、幸福生活的享受,都不能脱离现实的个人。而这些发展,无法靠单纯生理上的遗传去推动获得,它需要通过社会遗传,而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使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有效途径,也是使人走向幸福的必要手段。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固然传递的是社会性的标准、要求和规范,但其教育对象是鲜活的个体,因此,其教育所要切入的个体的幸福就应该是属于具体个人的幸福,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来统一裁定人的幸福尺度,而是要看它是否与个体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毫无疑问,人有生理上的快感,但如果有了精神的观照,人的快感可以得到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让受教育者得到生理上的幸福,还要观照其精神的满足,尽管幸福只是个人的体验,但假如有了社会价值的观照,个人的幸福体验就能超越于单子式的、人与人相冲突的恶性方式,故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观照受教育者的个体幸福,也要滋养其社会性幸福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幸福关切,并非简单地用一个人的心理去观照另一个人的生理感受。“一个人的生理感受是否属于幸福范畴,只能决定于他自己的心理层次,用成人层次的心理来‘观照儿童的生理感受,后者就难以成为幸福。同样,当我们说个人的幸福要受到社会标准的观照时,这个‘社会也只能是与个人发展层次相适应的社会。”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3:59.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对人的幸福予以观照,就需要将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个性与社会需求有机融合、妥善优化,进而有效提升,这当中其实就暗含着关于幸福的另一层含义,即幸福是相对的、主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这样的自觉后,对于提升人的幸福体验就不仅负有责任,而且具有优势。

其次,它体现对人智慧的开启和对幸福的发展。作为理性的生物,人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人之为人的核心。智慧有大小之分,这里说的大小指的是区分智慧所指的范围。“大智慧指的是人生的智慧,是对人生的通盘的规划和思考,是对生命整体性的觉解,通过对人与人、生与死、人与天地、世俗与宗教的体察与感悟,达到生命间的圆融状态。传统的观念中,小智慧主要限于认知层面的理性。”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95.按照朱小曼教授的理解:“人类的智能并不主要是,更不惟一是逻辑—理智能力。有情感或主要由情感在其中表现突出价值的智能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95.这就是说,在智能结构中,存在的情感具有促进、调节认知的功能。智慧不仅含有理性因素,还含有情感成分。两者相结合,一方面情感规定着智慧的发展方向,智慧由情感来调节,另一方面,智慧之所以能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的人之中,成为人之为人的智慧,就是由于情感的介入。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智慧一定程度上被曲解和遮蔽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推崇的是授,受教育者缺乏自身对问题智慧的思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教育者有知而少智,富知而缺情。我们说,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所传递的是知识的话,那么这个知识是要用来开启人的智慧的,而开启人的智慧离不开情感因素,故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情感的使用,需要引入对人之幸福的深层关切,唯有渗入情感成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拥有幸福感。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情感,使人感到幸福,更可以发展人的幸福。尽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实然幸福状况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但这种尊重不等同于保守,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受教育者在幸福上的实然与应然的辩证转化,应然植根于实然,它要在实然的范围之内,否则它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受教育者的幸福生活变为其自身的一种自由体验。这种所谓的自由体验,主要是将幸福的外在享用过程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体系,又用内在的素质去反作用于人的幸福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幸福的关切既体现于教育过程中所创造的丰富的幸福资源,鼓励受教育者充分享用现有的各方面的幸福资源,感受到真切实在的幸福,也要在受教育者的幸福经验中注意培养其幸福能力,也就是努力创造幸福资源、正确面对幸福资源、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只注意前者,受教育者尽管享用了很多幸福,但幸福仍无法真正走进他们,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如缺少教育者的导引,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受教育者内在幸福素质不是在享用幸福时自发养成的,它需要自觉的教育。内外两方面是有机统一、共同生长的:只有丰富的幸福经验才能养成深厚的幸福素质,只有正确利用深厚的幸福素质,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即使没有教育者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现有的幸福经验给以最大限度的积极享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幸福的关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真实幸福的有效途径。

其三,它体现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人若只活着,就和动物无二致,无所谓幸福与否。差别就在于人还有对“意义”的追求。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来源于人深刻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唯有如此,人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尽享人生幸福。

关切人之幸福的教育必然是追问何谓人生幸福的教育。何谓人之幸福?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尽管从分类上有些差别,但是实质上,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而向道德的、艺术的、乃至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对现代人来说,克服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将自己融入自然,培养宽厚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其人生意义的首选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功利化社会中的一些人将人生境界放逐出自己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关照现实中的人,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就需要关切人的灵魂,使人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价值”乃至最终的“幸福”。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幸福的深层关切之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应该是那种使现代人生活得更好的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使参与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也要使这些人获得一种活得更好的能力。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关涉人的幸福,幸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追求。

三 实践之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回应  基于以上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在实践中及时作出回应,保持自身发展和创新的先导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保障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主体,这个实践主体的核心要素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生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体性是在人的实踐活动中生成的本质属性,是后天获得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作为主体的人对其外部环境的改造是同一个过程。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是在其同自然、社会以及自身所发生的主客体关系中得以确立的,主体意识的存在常态往往是潜隐的,它需要被激发。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利益需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回避利益的,要发现人的内在真实需求,将其合理的利益需求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疏导其不合理的需求,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从而来唤醒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主体意识。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展现,人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所从事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若想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来立人塑人,就要先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人的主体精神。主体精神是人积极发挥自身主体能力的内部动力,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主动适应与改造自然和社会、主动认识和完善自身的心理倾向及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的是挖掘而非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潜力,弘扬而非扼杀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由于主体精神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对受教育者的知、情、意、信、行都有关照,对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的关照能够极其有效地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育出受教育者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积极合作的协作精神,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和发挥可以有效地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激发人的主体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能力指的主要是人们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主体能力,是人们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思想道德才能发展的促进作用所具备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发挥主体能力只有遵循客观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显示出主体能力的价值所在。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使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自觉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超越性与适应性相契合,使人们的主体能力沿着正确的历史轨迹发展,彰显其真实价值。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培养人们的主体性,激发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唤醒人们的动力和热情,从而为人们获得美好生活培育合格的实践主体。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公共性关怀。良好的外部环境标示着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自身之间矛盾的和解,这种和解状态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使人们一方面对理想的公共领域有极大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性缺失问题又表现得特别突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导致私人性膨胀而公共性退化。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途径,也需要向公共性转化,努力在公共领域构建起一种理性的交往秩序。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培养人们的公共精神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根本途径。但是公共精神并不能从公共领域内部自发地产生,也不能靠先验的品质产生,只有借助教育这种合乎道德的途径将人类文明品质输送至公共领域,才能为公共领域的理性秩序提供精神支持。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公共知识的教育内容,规导人们的公共理性,使人们获得交往的合理约定、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方式等基本公共知识,理性参与公共事务,从而使公共领域中的矛盾获得有效协调,推动公共领域良性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公共思维能力,使人们通过契约行为、理性商谈等方式,准确理解公共领域中他人的认知立场和行为价值,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获得合理的社会角色,提高其对社会复杂情景中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道德角色的塑造能力。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促使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拓展,可以通过教育实践将主流意识形态和公共精神输入公共领域,培养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思想认同,减少和协调公共领域自身的矛盾。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远大理想,又扎根公共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品格的重要载体。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内容体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的社会交往辐射空间增大,生发出新的感性需求,需要获得新的思想观念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加之政治建设的重心正“从善政走向善治”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J].哲学研究,2000(10):17.,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以政治为中心”内容体系亟待创新发展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价值新态势。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进行理论研究,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化知识结构。首先要扩大内容的取材空间,从传统的党政机关、高校和部队等领域,拓展到基层、社区、企业、医院和农村等更大的现实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为开阔全面,同时要注意丰富理论内涵,构建体现理论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内容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满足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理论的需求,要以中国特色意识形态的理论证成与思想融入为核心,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生存发展的认知需求,以特定文化成果为补充,满足人们的人文需求,还要有针对现实的新的理论成果,以满足人们化解矛盾、掌握实践智慧的需求,综合打造包含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在内的深厚内涵,帮助人们跳出对物质财富的迷恋,澄明社会生活中价值性的内容,增强其精神洞察力和理解力,将实在的物质获得感转化为美好、幸福的生活体验,帮助人们即使身处喧嚣世界仍然拥有自己的精神栖居地,获得自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 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 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 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5] 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6] 郑永廷.论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

[17] 俞可平.經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J].哲学研究,2000.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