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医生》不是伟大只是敬畏生命

2020-04-14赵蕾杨静茹

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王军医患医护人员

赵蕾 杨静茹

2000万人次,是中国医院平均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在高密度的就诊人流背后,很多医生正在超负荷运转。他们肩负着保障普通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职责,也在医病医人医心的过程中感受着冷暖人情。这是纪录片《中国医生》的拍摄主题:医生的真实模样。

医院是一个天然的社会关系矛盾场,在这个凸显人间百态的场域里,有生与死的绝对较量,有科学与疾病的激烈交战,也有人心的反复摇摆,自然是影视取材不会放过的地方。在医疗纪录片领域,《中国医生》不同于以生育话题为主的《生门》和以医患关系为主的《人间世》,它自有一种缓慢温和的基调,将聚光灯从最激烈的医患冲突上拿开,更摈弃对医护群体的歌功颂德,只是多维度地记录着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在手术台上、病床前、家中,医生缘何作为与不作为。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一位病人家属对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朱良付说。老伴因为突发心脑血管类疾病死亡,她难以接受而向医院投诉朱良付,但转身又对朱医生说,“我最近血压有點高,你帮我看看。”

开篇第一幕,朱良付便讲述了自己遭遇的尴尬,随后画面切给同事,脑卒中(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绿色通道的一名主管护士描述,朱医生一手创办了绿通急诊,刚成立那会儿,每个手术他都要亲自参与,有一天夜里12点,他刚下一场大手术,又连着做了16台造影手术,一直到凌晨5点才结束。“我绝对不让自己孩子当医生,完全没有生活质量和乐趣,也顾不上家。”她调侃。

《中国医生》采用“沉浸式拍摄”手法,克制平和地呈现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包括他们的日常,从医经历和态度,以及在各种医疗抉择下承受的压力……每一集都将更多笔墨放在医生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表达上,让他们在影像中走向前台,主动讲述在救死扶伤的冷峻面孔背后的沮丧、担忧和困扰。

两年间,60人摄制团队分别在南京鼓楼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六家三甲医院蹲点,跟拍近30位医护人员,采访了两百多位病人,拍摄素材超3000小时。在最后剪辑为九小时的成片中,每集两三个医护人员的故事平行推进,中途穿插患者对事件的陈述,让悲情和矛盾在双方平等的对话中消解,更真实地还原了医生面对的具体情境和工作状态。

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医患矛盾层出不穷,患者、家属和医生都在无形中承受着舆论压力,我作为观者都多了一份焦虑和不安。

从2012年 3月哈医大恶性伤医案到2020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患者袭击,这些年来,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伤害,医生们大多背过身,继续忙着看病、做手术、奔波于多学科会诊、赶往各地开展学术研讨等,他们清楚患者的病情不等人。只是,医患之间始终缺乏一个通畅、良性的沟通平台,普通人依据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判断医生和诊疗,但常常连去哪个科室看病都搞不清。

《中国医生》试图打破这种沟通障碍,用摄像机让医生从不同面向“被看见”。其中一集讲到年轻医生的成长,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科的徐晔医生28岁,刚进入“住院医”(初级)阶段,导演找到他时,他正为一位全身烧伤面积高达95%的59岁男子制定治疗方案。在之后一个月的涂药过程中,儿子为老人付了三十多万治疗费用,徐晔也帮忙向医院基金会申请了两万救助金。接下来,病人还应接受多次植皮手术,但老人没有医保,儿子也捉襟见肘。最终,家属某天突然强行带病人出院了。赶到病床旁的徐晔难掩失落神情,替老人惋惜之余,他也能理解患者家属的无奈之举。

而在该院急诊科四十多岁的主任医师王军脸上从不见丝毫的波澜。尤其在周末,患者爆满,他在急诊室极速穿梭,为各类病人分诊、治疗、腾挪床位。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因病情复杂,手术致死风险极高,家属在病床前犹豫了五个小时,最后王军干练地给出了参考意见,家属很快决定放弃开刀。镜头一转,另一张病床上,王军指挥几个医护人员为已错失最佳抢救时机的老人做心肺复苏,整整做了60分钟,期间,他多次向病人家属解释老人无法抢救过来的原因,直等到三拨家属陆续抵达并最终同意后,他才缓缓撤下机器。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不可能了,也还是要去做一些努力。这对家属是一个交代和心理安慰,家属接受不了医院的不作为。”这是王军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看完全片,我渐渐明白,在很多紧急情况下,医生要根据每一个生命的实际情况理智地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受困于起死回生的幻想,这才是他们给予生命的最真切的尊重。在很多医生看似不近人情的外表下,既有他们的专业知识、个人成长背景,也有他们不为人知的善意举动。徐晔说:“很多医生不是冷酷,而是见过太多,经历千百次锤炼之后变得冷静了。”我猜,这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通过让观者换位思考医生的处境,理解他们的判断,实现“同理心”的抵达。

2016年,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布调查《10年间中国医学毕业生的培养与损耗趋势:全国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超过84%的中国医学生最终没有从医。

朱良付医生时常担心自己随时可能猝死,但又忍不住对女儿说,“你将来要不也做医生吧?”可是靠什么坚持呢?纪录片中每个医生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说是别的医院说没救了,发现自己还有点办法;有人说是被治愈的患者的感激让他持续输着氧……

曾有网友解读本土的医患关系是“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全社会看到了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与医院更为紧密的联结,牵引着大众去重新认识这个曾被神话或被伤害过的高危职业人群,尝试理解他们的悲喜、进退与成败。

《中国医生》或许能为此提供一个注脚,让更多人贴近医生,看到这群“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的人。

猜你喜欢

王军医患医护人员
我要好好来欣赏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可爱的小丫丫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