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宋代之前的古晋祠
2020-04-14郭春平武会杰
郭春平 武会杰
晋祠是我省旅游景点的一面招牌,在全国享有盛名,被称为“三千年皇家祭祀祠堂园林”。关于晋祠(唐叔虞祠)的记载最早于北魏时期,然而如今的晋祠却没有宋代以前的建筑实物,也没有宋代之前的建筑遗址和遗物。这一问题历史上长期聚讼,近代也有很多本地、外地专家学者提出质疑。我省曾启动晋祠申遗工作,2004年晋祠申遗落选。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项目必须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面对这一双重原则要求,晋祠无论按西周以来3000年历史申报,还是按北魏以来1500年历史申报,都需要提供相应证据。晋祠现存实物只能提供自北宋以来1000余年的历史证据。晋祠第一次申遗失败,在历史证据完整性方面的欠缺,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晋祠究竟有没有宋前实物遗存?北魏、北齐、唐代诸多文献对晋祠的记载让我们无可质疑它在当时存在的真实性。晋祠没有宋前祠堂建筑遗迹、遗物,晋祠在北魏、北齐、隋唐时期的遗迹在哪里?
晋源区一群民间地方文化研究者,通过近年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宋朝之前的古晋祠在明仙峪内”。这个观点经新媒体传播,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其依据有最早记录唐叔虞祠的北魏《水经注》原文,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原文,宋太宗赵光义《新修晋祠铭并序》原文,金代郝俣残碑原文,太原县志记载“滴沥泉在古晋祠下”以及历史上许多晋祠游记及诗文。通过实地考察,这些文章诗词里记录描述的晋祠环境与明仙峪内实景相符合。如李世民《晋祠铭》里“悬崖,飞泉,石镜,孤岩”的遗迹及名称至今仍存;赵光义《新修晋祠铭》,对比宋代《新修会圣宫铭》《新修唐太宗庙碑》《新修后汉光武帝庙碑》,这些“新修”都是“新建”;金代郝俣残碑“……深山穷谷间……民尚事之……而此地山明水秀……今殿傍诸屋,倾废如此……汝等坐享其利,不知所报……”更表明古晋祠曾从深谷中迁到现在位置。
废弃的明仙村
明仙寺遗址
“宋前古晋祠在明仙峪”这个论点,有一定的历史文献论据支持,也有明仙峪内的建筑实物证据支撑。
明仙峪内古村落概况
明仙峪口在晋祠博物馆北300米,主峪深约5000米,西北——东南走向。峪内有明仙村、瓦窑村两个自然村,明仙寺遗址一处,民间研究者发现的古大坝及夯土墙遗址一处,泉水若干处。新中国成立后,明仙村、瓦窑村及一山之隔的马坊村,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明马村。20lO年前后,明马村人全部搬迁到晋祠镇,现在三个自然村无人居住。
明仙村现遗留独立石碹窑洞院20多处,其结构、所用石材规格、风化程度、规制和年代都不逊于风峪店头古村(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瓦窑村现遗留三层梯田式石碹窑洞群一处,另有十余处独立石碹窑洞小院。从所用石料规制看,等级更高于明仙村。瓦窑村主要建筑群坐东朝西,面向悬崖,南侧紧贴高崖,北侧临深涧,整体背阴,窑洞内终日终年不进日光,其选址非常奇特。瓦窑村对面山崖之半,有佛教石窟三穴,年代在北魏至北齊之间。
明仙村与瓦窑村之间,有明仙寺遗址一处。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明仙寺至晚北宋就存在,有北宋名臣吕惠卿和苏过(苏东坡的儿子)的碑刻。碑刻现已不存。现寺内留存有北齐圆雕石佛一躯(高约1.8米),泥塑道教人物一躯(高约两米),泥塑小像若干。建筑所用砖瓦有唐代特征。
瓦窑村,明仙寺在高山之半,在它们脚下的明仙峪底,留存有横亘山谷两岸的古大坝一通,出露部分高约五米,厚度几米到十几米不等,中间有历史上挖开的断口两处。其中一处断口为现在峪内通道,另一处断口底部有年代久远的石砌修复痕迹。在大坝上面,还留有夯土墙,长数十米,高度在两米以上。
关于明仙峪的历史文献记载
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有立于明仙寺内的北宋吕惠卿的《明仙寺三圣堂铭》碑,碑文有“明仙之山,群真隐焉”;有镶于明仙寺墙壁的北宋《双林大士碑》,落款表明是河南开封来的佛教信徒立碑。这两通碑记表明,明仙峪及明仙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尚待考证挖掘。
清末民国晋祠地方文化学者刘大鹏先生著有《明仙峪志》,详细记录了明仙峪内的山水、村落、矿产、风俗。其中有重要几条记载:一、古悬瓮山及悬瓮地貌在明仙峪内岔沟——白云沟内;二、明仙峪内有多处古墓葬区。现经晋源区地方文化研究者实地考察,刘大鹏先生记载与实际相符,这些遗存至今还在。
明仙峪内历史遗存现状
由于古村人员搬空,古村建筑及附属遗存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状态,古建构建面临风化、盗卖风险,古迹遗存里蕴含的历史信息正在逐渐消失,明仙峪古村落建筑及附属遗存亟待保护,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亟待挖掘。
建议文物保护部门根据习主席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一是尽快对明仙峪古村落及附属遗存进行考察、评估,授予相应级别保护单位,切实实现有效保护。二是组织方志、文史、考古界专家以及民间文化学者组织考察论证,对“宋前古晋祠在明仙峪”这个命题进行充分研究探讨。如果这个命题成立,明仙峪内的建筑实物遗存将填补晋祠“有宋前记载、无宋前建筑实物”的空白,使晋祠历史记录有实物证据支撑,为我省再次启动晋祠申遗完善条件。三是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设立课题,彻底厘清晋祠起源、沿革传承关系;厘清晋祠和晋阳人、晋祠人的关系;厘清唐叔虞姬姓后裔在全国姓氏里有多少个分支姓氏,充分挖掘晋祠蕴含的姓氏文化、祭祖文化,为吸引海内外的姬姓分支姓氏来晋祠祭祖作理论准备。
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