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阳地区民俗活动中的巫风遗存
2017-04-15台耀梅
台耀梅
摘要:信阳地区豫南地区,素有南方的北国,北国的南方之称,且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则为楚国的领土,从此楚文化成了这里的主流文化。那么作为楚文化标签之一的“巫在信阳目前的民间信仰中依然能找到其遗存。
关键词:信阳;民俗活动;巫;遗存
一、地理与人文概况
信阳地区地处豫南,东接安徽,南临湖北,西接桐柏山,南依大别山,地跨淮河, 并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信阳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古文明如斐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在这里繁衍。春秋战国时期,楚灭申,信阳成为楚的管辖地,从此绵延柔美的中原文化与浪漫细腻的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对后世的信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孕育了信阳“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
二、古楚文化的标签—巫
楚文化里最为醒目的特色便是其“好巫”。《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淮南子.人间》记载:“荆人畏鬼”;屈原的《九歌》则更是一部祭祀与巫术的赞歌。而其卜人行占卜之事而借助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丰富异常,如“龟卜”、“筮占”、“草卜”、“竹卜”、“枚卜”、“占梦”、“占星”等众多占卜之术。所以笔者认为“巫术”是古楚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信阳地区作为楚文化的辐射区,其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时隔千年,但信阳民间目前的民俗活动中依然可以寻见古老的“巫术”遗存。
三、信阳民俗活动中的“巫”
(一)丧俗:“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决定了其丧葬民俗礼仪的丰富和葬品的丰富,所以《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一文中支出荆楚地区的丧葬仪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报庙、二、衣殓、三、棺殓、四、设灵堂、五、相墓地、六、吊孝与奠礼、七、守灵、八、大殓、九、出殡。这些仪式和信阳地区的丧葬仪式如出一辙,整个仪式过程中无一不透露着“逝者为大”,“逝者升天”的一种理念,笔者出生在信阳农村地区,当地农村的丧葬仍然是土葬,且其仪式如湖北的一致,且具备浓厚的宗教意识,道家羽化升仙,佛家的生死轮回,儒家的孝道,以及巫术风格的“破狱”①构成了信阳丧葬风俗的独特性。其中在守灵的这一环节中,逝者家属会请道士②为逝者破狱,目的是减轻逝者生前的罪孽。具体的做法是由三个道士穿上道袍,设立一个小型的道场,有逝者的家属搂着自己的灵位和三个道士围城一个圆,主要有四个步骤,招魂、唱破狱歌、送灵、还阳,在整个过程中这三个道士时唱时跳,时而正转时而反转,一直从夜间十二点持续到清晨四点左右。破狱是信阳丧葬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三个道士就是沟通神灵作用使者,并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的方式为逝者减轻罪孽,为生者祈福,颇具巫术风格。
(二)狮舞送灯:送灯是信阳光山县和潢川县当地特有的一种祭祀风俗。对于刚去世的人,其家屬会特别重视这一年的祭祀活动。在元宵节这一天,将用竹子制成的莲花灯插满坟头,一时间野外灯火通明。逝者家属还会请当地的舞狮队前来坟茔上为逝者送灯。而狮子在信阳被认为是“白虎神”的化身,其达到坟茔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驱邪祈福,狮子会围着坟茔舞蹈,并把所有的灯都咬一个遍,所以狮舞送灯驱邪的功能就不言而喻了。另外狮舞祭祀的记载在现有的狮舞中是没有记载的,且这也是信阳狮舞的主要功能,这也是“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三)婚俗:“荆人畏鬼”还要体现在其婚俗当中。信阳当地的新人在结婚时有一种必备的东西就是“铜镜”,铜镜的功能从古到今都有着驱邪的功能。信阳人将铜镜挂在新娘的身上用来驱赶结婚路上的邪恶。另外夫家天地桌上“三媒六证”则更是巫风的体现。三媒在信阳当地主要是指“南极星”、“北斗星”、“太白金星”,六证主要有一个斗、一把尺子、一面铜镜、一个算盘、一把剪子、一杆秤等六样东西。从我们可以看出信阳人民对星宿意识的崇拜,以及对铜镜驱邪的信念。那么星术占卜至商代以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巫术,而铜镜驱邪更是“畏鬼”的遗存。
(四)竖筷阵:占卜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巫术,信阳当地就有许多种小巫术,竖筷阵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占卜小巫术。如果有人生病了,救治不好,或者是得病急而重,家人就通过竖筷阵来占卜其是否遇鬼或撞邪。具体做法是:用两根筷子放在一个盛有少量清水的碗里,占卜者通过询问筷子来得知结果,而筷子则通过站立来回应。这个小巫术在信阳流传已久,且家喻户晓。类似的小巫术还有很多。
四、结语
民俗是当地的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的一面镜子,由于信阳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使“楚人好巫”成为了信阳人民的民间信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其民俗活动中巫风的遗存与延续。“楚人好巫重淫祀”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注释:
①信阳当地农村丧俗活动中的一种为逝者赎罪的重要仪式活动。
②信阳农村当地专门从事丧俗仪式活动的人。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1:300.
[2]王逸.楚辞章句[M].岳麓书社,1994,9:25.
[3]张明义.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4]张崇琛.楚人卜俗考略[J].兰州大学学报,1991,2.
[5]金平.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与丧葬民俗[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