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约哈里窗口理论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

2020-04-14方怡君

高教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哈里寝室宿舍

方怡君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宿舍是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纾解学业压力、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场所。宿舍人际关系是寝室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主要媒介的交往方式[1]。以高校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为研究重点,日益频发的宿舍摩擦、矛盾、冲突等问题,让大学寝室中“沟通障碍、需求不同、认知差别、个体差异”[2]等原因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看似琐碎的宿舍矛盾实则是高校学生“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3]。当紧张的人际关系侵蚀寝室和谐、破坏宿舍文明,约哈里之窗视阈下的多维度研判分析、溯本求源、多措并举成为了探析的重点。

一、约哈里窗口理论及其运用

约哈里窗口理论(Johari Window),又称“乔韩窗口理论”“约哈里之窗”等,于195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鲁夫特(J.Luft)和哈里顿·英格拉姆(H.Ingham)提出。该理论是“一个认识自我和人际间互相了解反馈的模型”“包含众多的个人交流信息,包括情感、经验、观点、态度、技能、目的、动机等”[4]。它围绕自我意识的发现与反馈、人际关系和传播、信息交流过程管理等研究重点,将人的自我认知以四个关联窗口的形式,划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未知区[5](如图1)。其中,开放区以透明公开的窗口传递自我与他人皆知的信息,有助于消除隔阂,获取信任,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盲目区侧重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强调他人知道而本人未知的信息。隐藏区关注仅有自我了解且不愿与他人分享的信息,该区域随着外界的正负反馈而缩小或扩大。未知区代表隐藏在记忆和意识深处的信息,其所包含的潜能、心理活动、成长经历会在特定的环境下激发出新的自我侧面。

图1 约哈里窗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哈里窗口理论的研究内容逐渐细化,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呈现出了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对该理论所蕴含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发展过程、本质特征等展开了持续性的研究。其中,在教育教学领域,程肇基、任映红认为教化的使命在于有效扩大开放区,缩小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通过教育能够促进四个窗口产生良性的动态变化[6]。廖寻真在探析和谐人格的主要特征和构建途径中强调约哈里窗口的大小比例因人而异,会随着教育、环境、经历的变化趋于稳定[7]。在管理沟通方面,运用约哈里窗口能够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真实可信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信息[8]。在人际传播学领域,靳琰、曹进从自我意识发现-反馈理论的视角,将开放区分为“直接开放的我”和“间接开放的我”,把隐藏区分为“直接隐藏的我”和“间接隐藏的我”[4]。鉴于此,本文基于约哈里窗口理论,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展开探讨。

二、大学生宿舍矛盾的原因剖析

紧张的宿舍人际关系往往伴随着矛盾主体呈现出的思想行为反差、极端情绪宣泄和话语风格转变,突出了认知偏差、负反馈、情绪抑郁、消极假设等负面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从约哈里窗口理论的相关启示着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宿舍矛盾产生的原因。

其一,约哈里窗口中隐藏区的拓宽阻碍了沟通深度与认知效度。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宿舍矛盾主体将家境差异、个人追求、情感偏向等信息视为个人隐私,不愿与他人分享。随着信息覆盖面的不断扩大,隐藏区的扩宽对寝室成员的谈心深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彼此间的认同感缺失压缩了换位思考的空间,信任不足、磨合不佳等问题在相处过程中逐步暴露。当外界的负反馈逐渐加强,宿舍成员间人际关系矛盾的“负面张力远超出关系和谐的测量度”,进而“产生裂痕与鸿沟”[9],阻碍认知效度。

其二,盲目区的扩大造成了自我认知偏差和过度消极假设的不良影响。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令矛盾主体不能有效地获取他人知道而本人未知的重要信息,导致宿舍成员间的行为因认知偏差而被误解,“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10]。同时,盲目区的扩大也让矛盾主体将焦虑情绪转化为“消极假设”。他们假定自己因为某一原因被群体排斥,不自觉地收集假设信息;同时,不断夸大信息、放大无意之举,进而产生猜疑、妒忌、失衡等不良心理,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由此引发宿舍矛盾[11]。

其三,未知区的不稳定性导致了矛盾主体过多地获取负反馈信息。当潜藏在记忆和意识深处的未知信息受到宿舍人际关系冲突这一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时,矛盾主体无法有效产生新的自我侧面,致使约哈里窗口中未知区的稳定性缺失。伴随着自我调适的缺乏和心理潜能的阻碍,不稳定的未知区让寝室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出现危机,产生了消极的负反馈。同时,过多地获取负面反馈信息让同宿舍的大学生采取减少沟通和消沉回避的不当“冷处理”,此举不但加速了宿舍矛盾的升级,亦造成人际关系裂痕和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思路

在多维度分析大学生宿舍矛盾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约哈里窗口理论入手,通过有效帮助学生移动分割四个窗口的垂直与水平线条,拓宽或缩小对应区域,从而引导其解开认知偏差的枷锁,感受和谐宿舍的温暖,构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首先,“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症结所在。奈尔和奈克等学者认为暴露和反馈是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渠道[12]。其中,“自我暴露”通过个人动态信息的有效传递,展现认知、情感、心态、经历、思想等内容,其公开的程度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息息相关。只有通过适度的“自我暴露”,才能帮助矛盾主体与寝室成员实现自我调适与双向互动,营造宽容、和谐的宿舍氛围。“自我暴露”对于扩展开放区、减少隐藏区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缩短宿舍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良性效应。

其次,有效“反馈”(feedback)是帮扶关键。通过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多形式、多层次的沟通交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正向反馈及早发现各类寝室存在的不同问题,第一时间深入宿舍开展谈心谈话,化解矛盾冲突,帮助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走出困境。作为主动寻求个人未知而他人清楚的信息过程,反馈能够发挥明晰他人评价与态度的镜面效应,帮助自我实现良性发展。正向反馈能够缩小约哈里窗口中的盲目区,消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信息障碍,增进理解,强化共识。

再者,疏导教育是解困重点。在个体层面,有的放矢地帮助宿舍矛盾主体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克服生活、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焦虑,转变消极思维,调整认知偏差;在整体层面,引导相关寝室的学生包容体谅室友,培育互助精神,学会正面沟通,构建和谐宿舍文化。在此基础上,借助辅助手段和载体,开展更深层次的疏导教育,增强解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疏导教育,宿舍矛盾主体可以实现四个窗口的最优结构,营造个人自如、他人舒适、互动有效的认知区域。

最后,长效机制是有力保障。在尊重矛盾主体的个性和宿舍成员共性的前提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逐步建立长期有效的文明宿舍创建机制,培养学生的共感和移情能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另外,针对心理健康危机,建立完善的突发预案机制,确保在发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启动预案,产生有效的联动响应。依托长效机制,学生能够巩固通过“自我暴露”与“反馈”产生的人际交往成效,在长期的适应和摸索中,创造性地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四、基于约哈里窗口理论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构建举措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工作涵化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深处,落脚在开放、包容、真诚、和谐的窗口优化要旨之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做到:预防为主,防微杜渐,关注宿舍冲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健康心理,教育先行,扎实疏导工作,强化互助帮扶的积极效应;信息畅通,多管齐下,确保行动迅速,建立学生心理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师生合力,家校共举,做好日常筛查,提升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要立足实际,从理论中汲取育人智慧,创新工作方法。基于约哈里窗口理论,高校可以从以下角度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打造温馨的宿舍环境。

1.把握对话重点,充分拓宽开放区。开展有效对话,关注受众对于所传达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通过诚恳真挚的言语交流,建立共享信息区域,进而扩大开放区。同时,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和理性思辨的能力,通过适当的“自我暴露”,克服信息未知障碍,树立和谐的宿舍人际观。第一阶段,依托创建个体倾诉的温馨环境,高校教育者可以帮助矛盾主体和同宿舍起冲突的学生运用精神发泄法,较为自由地表达内心累积的受压抑情感,从而缓解心理失衡的消极状况,拉近彼此距离。第二阶段,指导其科学认识生活、学业、沟通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明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开诚布公、真实坦诚的信息交流方式,更有利于消除人际隔阂,拓宽开放窗口。

2.融入育人要点,合理减少隐藏区。把握思想动态,对比指导前后相关大学生的行为心态、沟通方式、舍友态度、宿舍氛围等因素发生的变化,适度调整指导方案。通过深度挖掘相关宿舍暴露出的问题,教育者可以发现大部分寝室的摩擦冲突在大一时就已萌发,而在后期不断累积的误解将以某一事件为契机,集中爆发,造成紧张的宿舍人际关系。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明确:含糊其词的表达方式、信息不足的对话内容、令人费解的交际意图等都会释放隐藏信号,引起误解。而隐藏区域的扩大则推动了分割约哈里窗口的水平线的上移,造成开放区的收缩,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因此,解决大学生宿舍矛盾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地转变思维、化解误会,打开心扉,减少隐藏区。

3.抓住学生痛点,有效缩小盲目区。注重教育引导,紧扣问题本质,借助约哈里窗口理论,帮助矛盾主体更加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认识,不断矫正认知偏差。通过信息交互和多维评价,了解他人传递的正向反馈,明确自我所存在的认知盲区,不断完善自我、改善现状,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此外,针对学生交际痛点,结合系统脱敏与目标重置法,指导其正视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紧张和焦虑症状,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并帮助其转变消极想法,唤醒内在发展动力。盲目区域的递减离不开长期的关注和帮扶,高校可以借助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个别指导、小组互助、团体辅导、院校共建等方式,增强反馈评价,实现共向发展。同时,点面结合,综合长短期帮扶需求,分时分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合理的人际交往发展路径。

4.关注潜质特点,适度挖掘未知区。在动态变化的约哈里窗口中,未知区的潜在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当宿舍矛盾主体的自我交际潜力得到提升、性格弱点得以克服、认知偏差能够转变的时候,自我认知中的未知窗口将在新环境或新机遇中生成有效信息,激发出暂时未被现阶段的自我和他人所了解的潜力、潜能与潜质。适度挖掘未知区应重视统筹协调与精神文化引领。一方面,在思想、学业、生活、工作等层面多管齐下,搭建更加合理的自我认知调适机制,从而提高妥善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换位思考的意识。另一方面,推进宿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贴近矛盾主体认知状态的“驱散阴霾”“拨云见日”及“阳光充盈”为主题,在高校宿舍区开展特色素质拓展活动,增强学生对于自我认知能力的了解。

构建和谐健康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关键在于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有效的交流互动,约哈里窗口理论为探析此类人际关系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方向和研究重点。通过对认知偏差、消极假设、调适障碍、认同感缺失等窗口面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围绕“自我暴露”、有效“反馈”、疏导教育和长效机制的方法手段,意在强调拓宽开放区、缩小隐藏区、减少盲目区、探索未知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此,约哈里窗口理论有利于构建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宿舍氛围,全方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其自我认知的深度与广度。

猜你喜欢

哈里寝室宿舍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热得快炸了
寝室闹鬼记
你已经拿到了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哈里·吉尔斯
一个都跑不掉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