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以土城集体村为例

2020-04-14

住宅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土城川西村庄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出台,在乡村地区兴起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浪潮。成都作为我国首批乡村规划的先行示范点,早在2014 年就开启了第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但随着村庄规划的开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乡村景观规划问题。在村庄规划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大多只是将道路修缮、建筑统一刷白墙和城市景观按部就班到乡村当中,导致了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缺乏对本地乡村景观特色的深层挖掘,从而使乡村景观的原真风貌失真。因此,基于保护的角度出发,梳理总结现有川西林盘乡村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景观优化设计原则与优化方法,为今后的乡村景观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已迫在眉睫。

1 川西林盘概况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地上凸起来的生态景观,从上空中俯瞰像圆盘样的竹林盘,随田散布。既有广义,也有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分布在我国成都平原上,与水系共同形成独特的川西形态特征;狭义是指由农家住宅、竹林、水和农田相互围绕而形成的农村聚落单元[1]。目前,林盘大多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的成都平原区域上,即成都市北部的新都区、青白江区和彭州市,南部的双流区,西部的崇州市、都江堰市、大邑县等地区,以及东部的龙泉驿区。

林、田、水、宅是构成川西林盘景观的四要素[2]。根据构成四要素可将川西林盘景观分为三个层级(表1);①农田、水域作为林盘的外层景观,农田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是村民经济收入的基础来源,大多数农田种植水稻、小麦、甘蔗、玉米、红薯、花生和金银花,丰富了农田景观的色彩,水孕育着一个地方的生息,水域是川西林盘中重要的景观元素,而都江堰水系灌溉着林盘的生长,根据水系网的崎岖蜿蜒,林盘散落分布在水系的周围,零星点缀。②林盘内部的林地分为树林和竹林,以高大乔木、树木和竹子自然生长为主,通过与农田、建筑相互围合形成中层的林盘景观。③林盘内的住宅大多为带有庭院式的单独院落,几个宅院组合形成林盘的院落景观。随着经济社会的日趋发展,现在的川西林盘建筑形式多以三层为主,一般采用“凹”字型的院落形式,建筑主要由灰墙灰瓦、坡屋顶构成,建筑前后分别有小块空地,可种植瓜果农作物等,构成了林盘的内部景观。

表1 川西林盘景观层级分类表

2 研究区景观基本概况

2.1 土城集体村概况

土城集体村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示范点,依托当地浓厚的客家人文基础,打造具有客家风情、客家民俗特色的客家风情生态园,建设美丽客家乡村;依托原有的客家建筑群落,结合客家风情生态园的开放场地,新建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满足村民的日常休闲活动,让居住在此的村民享受美好生活。经过几年的村庄规划建设和发展,土城集体村的村庄规划已成雏形。

2.2 土城集体村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村庄主要以农业种植、旅游观光的村庄建设为主,依托石板滩镇相应发展产业经济。从农业生产总值上来看,土城集体村农业产值相对于镇区生产总值占比不大,对整体经济的贡献较小,农民纯收入在镇区各乡镇中位于中等位置。水产品和蔬菜两类农产品的产量占镇区的比重都在10%以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其它农产品的占比就相对偏低。总体上,第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形成以机械加工和建材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农机产业园初见规模,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土城集体村的第三产业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现状发展规模较小,村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在未来的五年中,主要以服务业建设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带动周边村庄的建设发展。

2.3 土城集体村客家文化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在诸多文化要素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历史上四川人口剧减、土地抛荒等因素导致大量客家人涌入川地。客家文化起源于河洛文化,因受迁移因素的影响,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环境中不断融合发展,是一种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现如今的土城集体村中,依旧延续着客家人的文化习俗,在每年的节庆活动中,举办客家川剧文化、客家民俗舞、客家宴等活动。

2.4 土城集体村乡村景观发展现状

乡村景观是乡村自然景观、生产景观、人文景观相互组成的,既能反应当地经济、文化、生产要素的发展,又能体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3]。根据川西林盘景观的构成要素,土城集体村的景观现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2.4.1 建筑景观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村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状的乡村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需求,大部分村民提出对房屋建筑进行翻新重建,这种自发性和随意性使得建筑形式布局混乱无章[4]。同时,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观念较落后,在翻新建筑的色彩、风格、形式布局上风格各异、差异化明显,甚至部分建筑外立面贴瓷砖、安装塑钢窗,由于没有统一的建筑布局规划,整体风貌不符合新农村面貌,也导致了传统客家建筑风格风貌的流失(图1)。

2.4.2 林盘景观现状

土城集体村大大小小的林盘约有200 个,所占面积较小且较为分散,主要成片的林盘有鸡公山枇杷林和集体水库坝下混交林。村庄其他范围的林盘由村庄院落林盘和路边竹林林盘组成。此外,还有多处地方经济林和苗木基地,林盘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在村庄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村民自发组织的内部道路拓宽,使路边林盘的覆盖减少,道路两旁无行道树及无景观设计,视觉效果不佳;建筑院落形式的改变,建筑面积的扩大,部分村民为了能使建筑占地面积有所改善,不惜移除屋前屋后的草花绿篱和瓜果种植地,导致了林盘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图2)。

图1 建筑景观现状

图2 林盘景观现状

2.4.3 农田景观现状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位于川西平原上的土城集体村,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传统农业种植基地,这也形成了村民的基础收入主要来源。村庄的耕作品种主要有:水稻、金银花、玉米和中草药种植等。鸡公山地区有部分枇杷树种植,村庄范围内有较大面积的水体,主要以渔业养殖和荷花种植为主,大片区的农业种植形成了广阔的农田景观(图3)。

图3 农田景观现状

2.4.4 河流水域景观现状

从古至今,水孕育着一座城的发展。古城依水而建,民众靠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延续至今。成都平原独特的气候环境决定了其水资源、年降水量充足,主要有一条都江堰水系,孕育着四川客家人的发展。土城集体村属都江堰水系的灌溉区,村庄内无较大自然河流,灌溉水渠丰富,水资源条件较好(图4),能满足农业生产生活需求。但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增加,导致了部分水渠遭到破坏,水质环境降低、水边植物枯萎,破坏了水域环境景观。

图4 水域景观现状

3 研究区现状乡村景观问题与分析

3.1 现状乡村景观存在问题

3.1.1 地域性景观特色缺失

城市建设的扩张逐渐模糊了城市与乡村的边缘界线,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浪潮的推动之下,更是将部分乡村用地包含进城市建设当中,导致了村庄建设发展更趋向城市化,强化城市建设手法,弱化了乡村特色景观的营造,由于缺乏对村庄地域性景观文化的挖掘,出现千村如一的现象。

3.1.2 林盘景观遭破坏程度大

在村庄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村民发展观念上的差异,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对林盘景观造成严重性的破坏。在村民自发组织的内部道路拓宽中,减少了路边林盘的覆盖率,导致了道路缺乏行道树及相应景观,缺乏美感;为了扩大建筑占地面积,部分村民不惜改变院落形式的建筑布局,从而也导致了林盘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2 乡村景观建设分析

土城集体村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且对外交通条件优越,明显的区位优势将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护好林盘景观能有效促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建设和保护,从而建立城市丰富的特色林盘景观。由于乡村的发展对林盘破坏性较大,亟待进行乡村景观建设的整体规划,需要对村内景观做统一的调查研究,制定统一的优化策略。

4 基于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景观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思路

土城集体村是具有川西林盘特色、客家文化特色的村庄,设计旨在保护林盘、传承客家文化底蕴,打造符合当地村庄的乡村景观,进一步带动土城集体村建设发展。

(1)摒弃以往的村容整治方式,针对村庄景观出现的问题重点分析,避免建设成相似的村庄景观风貌。在不破坏乡村景观建设的原则下,协调发展休闲度假、农业种植观光等产业特色,在引进旅游产业的同时,梳理村庄院落环境,整治优化院落景观,对农田进行提质改土等工作,最终形成独特的的景观格局。

(2)梳理遭破坏的林盘景观,在不打破林盘原有景观的基础上种植竹林、乔木等高层次植物;选取适宜当地种植的低矮灌木,布置在建筑外部院落周围,丰富林盘景观的层次性。

(3)深度挖掘客家特色文化,在保留现状围屋建筑特色及农田生态肌理的基础上,打造极具特色的观光文化旅游、客家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的特色项目,为村庄增聚人气,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4.2 优化设计原则

4.2.1 地域性特色性原则

坚持地域特色性原则,是尊重村庄历史和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人性化表达,是地域文化特性的体现[5]。全国村庄规划建设大同小异,但民族文化、地理条件以及经济状况的差异决定了村庄在规划上的独特性。由于土城集体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上,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如何在现有乡村景观上,结合客家文化来打造独特的景观效果是设计的重要内容。

4.2.2 整体与局部协调性原则

在乡村景观优化设计中,应考虑将整个乡村景观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川西林盘上的景观组成四要素单个来看,优化设计时要做到整体环境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生态景观、村庄风貌以及村民生产生活相互促进发展。同时,又要做到局部景观优化设计,如:建筑院落空间优化、河道景观优化,将局部景观融合到整体景观中,协调发展。

4.2.3 以人为本生态性原则

在保护景观生态的基础上,强调对乡土物种、地形的尊重,以人为本,创造多样化的景观开放空间。在景观布局上要充分调研分析村民的需求,重视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并通过优化打造水边景观、广场景观、竹林景观、步行景观和院落景观,提升村庄的人居环境,提高村庄开放空间的利用率。

4.3 优化设计内容

土城集体村乡村景观优化设计内容主要遵循保护林盘景观、传承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原则进行设计。

4.3.1 增加村庄文化体验式互动

土城集体村拥有浓厚的客家文化,村庄的景观优化设计旨在以弘扬客家文化为基础,依托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大力宣传客家文化特色。通过结合客家文化习俗活动,增设互动式体验景观及活动场所,如:客家石景墙(图5)、客家文化廊(图6)、村庄活动舞台等,将客家文化记忆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并通过策划相关的节庆活动、游览活动路线,以增加游客和村民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4.3.2 优化村庄景观格局

梳理现状生态山、水、田、林、湖等生态景观资源,分季节、主题和片区动态展示色彩搭配不同的生态景观,通过针对季节性、种类性种植不同类型的经济作物,既丰富了农田景观的层次性,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对现有水系环境进行水质优化提升工作,从源头治理水污染,整合现有河道景观资源,梳理种植符合当地生长的低矮灌木、树丛,保持乡土原真性,并在沿河两侧设置亲水平台、健康步行道。对村庄建筑院落环境进行梳理和提升,重点打造客家特色村和精品旅游村,改造散居林盘,构建“田园-林盘-人家”的景观序列,以绿化绿篱、乡土小品突出其村庄乡土特色和客家风貌(图7),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对乡村道路景观进行分级优化策略,重点打造沿城镇的道路景观绿化;村庄道路配套设施实现“一步一景,移步异景”的道路景观风貌。通过营造不同主题类型的大地景观,最终实现优化村庄景观格局。

图6 客家文化廊

4.3.3 因地制宜带动村庄产业发展

土城集体村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仅临成都市新都区5 km,拥有便捷的交通优势,处于川西平原上,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周围自然景观资源良好。因此,土城集体村在景观优化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景观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优化乡村景观(图8)。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对村庄的产业进行引导发展,通过农业种植,衍生以农业旅游观光、农事农活种植体验、趣味田园等农业产业,实现村庄农业产业转型,并依托农业产业发展,营造独特的村庄绿色景观空间。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服务业,协调资源配置,融合产业升级,丰富村庄产业结构。

图7 村庄院落布局效果图

图8 总平面图

5 结语

川西林盘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巴蜀文化的象征体现。本文从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发现川西林盘的现状问题,并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川西林盘地域性特色,提出乡村景观优化策略,为今后川西林盘乡村景观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有效的借鉴。

猜你喜欢

土城川西村庄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我的小村庄
岁月尽川西
村庄,你好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正宫 塞鸿秋 川西毕棚沟 秋日览奇(外一首)
村庄在哪里
西土城[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