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20-04-14文/乔莹
文/乔 莹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它是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材料,可以创造相应的价值。各级地方综合档案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渐重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因此,我们应当发现和解决当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形式
(一)服务型开发
服务型开发是各档案馆最基本、最常用的开发形式,包括检索服务、咨询服务、借阅服务、制发档案证明等。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利用用途主要是编史修志、学术研究和工作查考,纯兴趣的查阅很少。2003 年,为研究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西北大学叶道猛老师以咸阳市秦都区为模本,在咸阳市档案馆先后查阅了上百卷民国咸阳县村风民俗、保甲制度等档案。2005 年,他完成并公开出版了《社会变迁中的治民与民治》一书。
(二)宣传型开发
宣传型开发主要包括档案展览、档案陈列、网上展览以及其他形式的档案宣传报道等。关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宣传展览,近年来陕西省档案馆举办的有《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黄河在咆哮——抗战中的陕西》《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西安事变”档案图片展》等。西安市举办的有《西安事变档案史料图片展》(四个系列)、《西安抗战实记》《古都·记忆——西安历史文化图片展》(之一、之二、之三)、《西安市对外交往礼品陈列展》等。咸阳市举办的有《“咸阳抗战”图片展》《咸阳解放60 周年图片展》等。铜川市举办的有《革命历史档案图片展》《抗战70周年》等。汉中市档案馆馆内展厅的《汉中文化》。
通过对陕西省各地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宣传型开发调查研究,发现举办的档案展多以抗日战争、革命战争为主题,且展览规模大,受众范围广。而对于民风民俗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的展览开发比较薄弱,影响面小。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编研示例
(三)编研型开发
编研型开发是各档案馆对原本零散的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再创造,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其形式主要有全宗目录、案卷目录、全宗介绍、档案指南、大事记、机构沿革等。陕西省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编研成果主要有:《西安馆藏珍藏》《历史的记忆——宝鸡精品档案集锦》《宝鸡大事记》(2005 年 5 月至2017 年9 月,每月一份)、《铜川市档案馆指南》《铜川县、市领导人名录》、汉中洋县档案馆《馆藏指南》、陕西省档案馆《陕西大事记》等。
(四)编纂型开发
编纂型开发是一种高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形式。档案编纂一般根据社会调查等方式选定题目,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查找、选定、加工、汇编、出版。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编纂成果有:陕西省档案馆编纂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至十辑)》《陕西档案精粹》《陕西20 世纪图鉴(上、下卷)》。西安市档案馆编纂的《民国西安钟鼓楼档案史料选辑》《西安档案史料期刊》(1—10 期)、大型图文集《图说百年西安》。咸阳市泾阳县档案馆校注、出版的《泾县文存》《泾献诗存》。宝鸡市档案局编纂的《宝鸡市档案志》。榆林市档案局编纂的《榆林往事》《榆林20 世纪图鉴》《榆林市档案志》。延安市档案局编纂的《延安革命纪念地保护工作纪实》《青春履痕——北京知青大事记》。
2018 年底,《陕西方言文集》丛书出版,该丛书是由陕西省档案局(馆)统一组织,全省各市县档案部门共同承担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后期编纂成果。
(五)现代技术型开发
现代技术型开发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缩技术、复印技术、光盘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形式。
目前,陕西省省级、各地区市级档案馆(除商洛市档案馆)都建设了档案网站。县级档案信息网站整体来说,建设比较落后。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铜川市、延安市、安康市没有能在网上浏览的区、县级档案信息网。汉中市此项工作做得比较好,但也仅有汉台区、洋县、西乡县、略阳县有档案信息网站。
二、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研究
(一)建立健全地方特色档案开发制度保障
地方管理部门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建立本地区适合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相关制度、法规,如可规定地方特色档案管理和指导的途径,档案馆用人机制等。增强法律意识,注重维护档案开发的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化运作合作开发。
(二)加强档案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者一方面要提高对地域文化、档案工作、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价值的敏感程度和认可程度,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所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档案馆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调研、分析地域范围内的特色档案,策划并开发特色档案产品。可以联合不同的机构达到人才互补的目的,例如档案馆可以与地方志、图书馆等机构协商,互派人才,共同合作实现某个项目。档案部门本身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协同合作可以整合各部门、各领域、各专业的优秀人才,解决档案资源开发力量薄弱这一问题。
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动员社会广大群众的力量,更有利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群众参与可以使资源来源更加广泛,群众在参与过程中也学习和领悟到了地方档案的特色风采。在国外,几乎每个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的环节都存在志愿者。苏格兰由志愿者识读、加工、转录、输入到专门网站数据库中的档案超过100 万份。中国的一些档案馆近些年来开展的某些活动中也引入了志愿者服务,但其提供的服务只是初级形式,志愿者服务也没形成常态。如果能建成具有档案专业知识,并能吸纳其他专业、其他领域中优秀人才参与的志愿者队伍,就能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注入新活力,从而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三)加大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和宣传
可以将档案与文献、文物相结合开发出多种形式的产品,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图书、《红色档案》专题纪录片等;各类根据档案信息资料还原、复制、仿制形成的特色纪念品,如手工制作的描述国家档案馆建筑结构的珠宝、记录等。
成都郊区洛带古镇运用社会记忆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成为“西部客家第一镇”,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是一个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进行资本化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
档案机构应采用多种形式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例如通过展览、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建立特色档案陈列室或展览室,加强与报社、电视台、网站等媒介的合作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悟到地方特色档案的魅力。
档案机构还应加强建设档案信息网站中的地方特色档案版块。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省级(直辖市)综合档案馆都纷纷开始探索档案网上展览这种宣传的新形式。例如,北京档案信息网推出《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北平的新生》等网上档案展览。天津市档案网推出《天津城市记忆》网上展厅。档案网上展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依托各种先进技术,使得档案内容可以图文声像并茂、三维立体展示,形象而生动地呈献在公众面前,公众足不出户,轻敲键盘,便可观看展览。
(四)加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1.完善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
建立视频、音频、录像、专题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数据库,以便用户在线使用。如地方特色档案题录、文摘数据库、地方特色档案全文数据库、数值性数据库、事实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
2.构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档案馆应建立一体化的特色资源共享平台,使不同的特色资源数据库之间可以互补。采用先进的统一检索入口和后台技术,统一整合某一市、区(县)档案馆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消除不同档案馆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使用户在搜索档案信息时可以实现跨库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
3.使用数字挖掘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档案馆可以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其积累的大量数字化信息中分析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挖掘出需要的信息。
(五)重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创新性开发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多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账户。例如,开设微博账户,发布微博公文,公开政务信息,接受舆论监督,与用户互动;制作微型视频档案,供用户在网络平台上观看、下载。
目前,基于APP 的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文化机构可以开发具有一定价值的档案APP 软件。例如用户通过使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新媒体开发团队开发的手机APP《韩熙载夜宴图》,真切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