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圣旨那些事

2020-04-14张海霞

陕西档案 2020年1期
关键词:圣旨皇帝官员

文/张海霞

康熙二十三年圣旨(馆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宫廷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皇绫,宣读圣旨的场景。

每一道圣旨都是一种古代文化的积淀、一段历史真实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折射,它是研究封建官僚制度的典册,是一个王朝由兴转衰的见证,更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特种档案。

镇馆之宝

上世纪90 年代,韩城市档案馆迎来了这样一件镇馆之宝。为了对这道来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的圣旨进行全方位解读,档案馆多次请教专家对其进行了译注,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为研究清代时期文教礼仪提供了文字和实物佐证。

该圣旨的大意是:皇帝选拔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必定要选拔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官员,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朝廷有严格的制度。山东知县解佑启(今韩城市西庄镇解家村人)品性纯良,才能出众,政绩突出,特授尔为文林郎(正七品文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以资鼓励。解佑启的妻子贾氏、继妻卫氏,贞洁柔顺,勤勉持家,不辞劳苦,与丈夫同心同德,使家庭融洽和睦,特封为孺人,以褒奖她们的美好品德,同时赐予穿戴华服的荣耀,以资鼓励。

这幅圣旨为淡黄色的丝织缎子质地,长165 厘米,宽30 厘米,圣旨两端织成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奉天敕命”四个篆字镶嵌其中,端庄古朴,望之令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敕命”针对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正文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每段皆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或“制曰”开头,“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浩荡、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其汉文书法为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落款: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共608 字。上盖 11×11 厘米汉、满文“阳文”“敕命之宝”大红正方型钤印,清晰可见。

颁布圣旨

真正的颁旨过程颇为复杂,先由相关部门拟定好内容,刊刻后才能准备颁旨。以清时期为例,圣旨中有重大事件宣布时,工部、礼部等要在天安门前搭设宣诏台、龙亭等。颁旨当日,皇帝在太和殿召见百官,由大学士手捧圣旨,交给礼部堂官。在鸾仪卫护送下,礼部堂官将圣旨放置于龙亭中。已然等候在外的百官行三叩礼,鸾仪卫再将龙亭迎至天安门城楼上。至此,宣诏官才能取出圣旨,当众宣读。最后,百官再行三拜九叩礼。

圣旨宣读后,依程序移交礼部,镌刻后颁行全国。圣旨传至各地,亦有一套复杂的迎接流程,如文武官员要穿朝服跪迎,老百姓也要伏于道旁等候。宣诏时,少不了又是几番三拜九叩。如果颁诏官故意延误,不能在限期内将圣旨带到指定地区,将受重罚。由此可知,圣旨从内容到传达,代表的都是专制皇权。

最早在圣旨开头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意即皇帝所做一切,都是遵从上天意旨。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时使用。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使用,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

至于古装剧中圣旨结尾的“钦此”二字,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多见。为什么宣读时会出现“钦此”呢?这是因为,宣读谕旨的大臣需要用一个词语来表示结束,钦此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加“后引号”,表示皇帝的吩咐、批示结束。念上“钦此”两字,跪拜的人就可以起来了。

圣旨一般一式两份,一份是放在皇宫中,由相应机构负责保管,作为存档或备份,主要是为了防止假传圣旨和编写史书;另一份圣旨就被官员们保存在家中,一些官员还会将圣旨供奉在祠堂里,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

圣旨长这样

圣旨作为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的一种专用的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现存明清圣旨数量最多。

圣旨的规格没有明确规定。即使在同一朝代也会不一样,长的可达5米,短的也有2 米左右,宽度一般都为33 厘米。圣旨的撰写,明清时期由翰林院的“庶吉士”(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完成,这些人的行文水平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都曾是“庶吉士”。用途不同,圣旨的规格就不同,具体的规格恐怕是要专管圣旨或者皇室内部人才清楚。

圣旨的颜色也很有讲究。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的官衔越高。根据明、清两朝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圣旨的颜色不是染上去的,也不是布料拼接而成,而是一气呵成直接织就出来的。我们在电视剧中所见的都是明黄色的圣旨,那只是为了增加戏剧色彩罢了。

假传圣旨?Impossible!

假传圣旨没那么容易。圣旨两端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有些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另外,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依此也可以辨别真伪。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一些材料还是由番邦进贡,或只有皇室才能用,因此一般人是没有办法伪造圣旨的。看来,防伪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圣旨“皮”一下,很开心

1.史上最早倡导“光盘行动”的圣旨

雍正发过一次关于剩饭的圣旨:“谕膳房,凡粥饭及肴撰等食,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雍正规定,剩下的饭不能扔,留给猫狗吃,猫狗吃剩也不能扔,晒干喂鸟吃。三年后,雍正又因为粮食浪费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以后御膳房煮饭,宁可少放点米也不要多放,不然吃不完浪费。在煮饭时看到米粒掉到地上,要赶紧捡起来,一粒都不许扔,如果让他发现有人敢浪费粮食,一定要重罚。

身为一国之君,对粮食能够节俭到这种地步,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我们怎好意思浪费呢?

2.史上“最动情”的圣旨

成吉思汗曾给73 岁的丘处机发了一道这样的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这道诏书中,丝毫没有提到任何军国大事,而是对丘处机一路行程嘘寒问暖,足可见“一代天骄”与“丘神仙”非一般的友情了。

3.史上最霸气的圣旨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社稷不稳,经常有倭寇骚扰沿海,地方官吏上奏折问怎么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简直帅气得不要不要的!完全的霸道总裁范儿有木有?

4.史上最浪漫的圣旨

汉宣帝刘询为了能立曾经和自己一起共患难的许氏为皇后,下了一道含义隐晦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现在我十分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诏书,也是皇帝对贫女不离不弃的许诺。许氏妥妥地开启灰姑娘的模式有木有?正所谓,赢得了你,便赢得了天下!

圣旨是朝廷大事的发布机,是皇帝政兴政亡的宣言书,其内容和制式体现了封建历史王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意志。古代圣旨流传到现在,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功能,但每一道圣旨中,都蕴含着鲜活的历史信息,成为当代人研究历史变迁和人物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可谓意义非凡。

猜你喜欢

圣旨皇帝官员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古代为什么不假造圣旨?
皇帝怎么吃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皇帝的圣旨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