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2020-04-13钱丹红
钱丹红
摘 要:复述能有效地摆脱死记硬背的弊端,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依据学情,对复述能力进行具体点拨: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进行丰富想象,抓住关键词,理清叙事顺序,抓住写作特色,突出复述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课标对复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情,复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92-2
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文章结构,用学过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或笔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课文,课后习题的第一小题通常要求学生要“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由此可见复述的重要性。笔者下面谈谈如何进行复述教学。
一、准确制定复述目标
在苏教版教材中,需要复述的课文通常是故事性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故事性文章进行复述,笔者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不同学段要求进行教学。第一学段在口语交际版块中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二学段在阅读版块中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第三学段在阅读版块中则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段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复述的指导也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第一学段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地分层次去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复述一般可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训练点,教师要善于去挖掘教材所体现的内在要求,按学段进行梯度式复述训练,落实复述这一教学目标。通常认为第一学段以详细复述为主,第二学段以简要复述为主,第三学段以创造性复述为主。
2.依据文章体裁
叙事性的文章通常包括童话、寓言、戏剧、小说、叙事性散文等。这些文章的一般含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教师不能仅让学生描述完这六要素就大功告成,而应要求学生针对文章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复述。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对《郑成功》一课“进行复述”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了解事情梗概,激发学生对复述的兴趣。
(2)能联系各部分关键词句,展开丰富想象,把握人物特点,进行复述。
二、认真进行学情前测
学情前测是一种在教学活动前以整体把握教材为前提,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的,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模式。针对预设的目标,我在课前设计并布置给学生如下的学情前测题。由于复述训练的是口头表达能力,部分学生也可能因为紧张而使结果有些偏差,因此,我挑选了14名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优等生4名,中等生6名,后进生4名)进行复述的测试。
第一题:请抓住关键词句,将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课文进行简单概括。
第二题:在课后习题中选择几个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中激烈的战斗场面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从第一题测试情况看,学生对课文的“六要素”概括整体情况掌握得不错,尤其是时间、地点、人物,学生都能简单地一两句话带过,几乎所有同学都能将“六要素”概括进去,但能突出故事核心要素(起因、经过、结果中的一个)的学生并不多,几乎是一半的同学都还无法把握住主要战斗场面的核心内容。
从第二题测试情况看,学生对课后习题中的褒义词“慷慨激昂”“载歌载舞”,贬义词“横行霸道”“负隅顽抗”等都能运用到正确的人物身上,在并叙事时能说出自己对人物的不同态度,基本具备“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等感受”的能力。但在叙述顺序和叙述重点上抓住细节,将人物的动作等较能完整说出来的学生很少,能结合感受最深的场景展开想象的同学不足三分之一,第三学段中要求的“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完成度不是很高。
在教学时,基本的复述不必过多地加以指导,需要教师指导的是战斗场面中学生觉得印象深刻的片段,并在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后,继续追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去填补作者没写出来的场面。
三、依据前测进行教学
在《郑成功》一课教学中,笔者抓住第4到6自然段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进行重点指导。复述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媒介:如问题、关键词、序列词等,二是突出形式:个人、双人、分角色,三是在创造性复述中体现变化:改变人称、改变题材、补充情节等。在教学中,我将复述分层次展开。
1.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进行豐富想象
复述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更要让学生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完成学段要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几个连环的提问。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伟大功业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场景?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如“十几丈高”等词语进行解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一丈有3.33米,相当于一个教室的高度。所以十几丈基本和一幢十几层的高楼差不多。在这样的理解下,鼓励学生们自由说一说当时的场景下人物和事物可能呈现出的状态。
通过以上教学,可以训练到学生对场景的感知能力,也可以通过补充画面的方式将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他们的创造性复述打下基础。
2.抓住关键词,理清叙事顺序
在学生说印象最深的场景时,也会有同学说到双方战斗时,郑军官兵的表现,这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刻画人物时,动作描写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用笔圈画出郑军官兵的动作,抓住“冒着……驾着……冲去……团团围住……瞄准……放……钩住……跳……”体会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训练有素。这样,通过叙述的顺序词将整个场景的先后顺序理出来了,也使得学生在复述时轻松很多,愿意去交流自己对文章的见解。
3.抓住写作特色,突出复述形式
复述不仅要关注文章,也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把故事写得生动的,因此,写作特色也是复述课文时要教师去指导的。在整个场景中,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将郑成功军队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饱满,与课后习题结合就是一起教会学生什么是褒义词。而荷兰侵略者的贬义词的使用使得这一形象从企图负隅顽抗到最后惊恐万状、乱作一团、统统举手投降这一条线很有顺序性。学生复述时,能从双人的正面、侧面去复述会比较流畅。
综上所述,复述是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复述时,需要依据学情,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选择合适的训练点,将复述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