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比较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

2020-04-13聂婷婷石文典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

聂婷婷 石文典

摘 要 采用独裁者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以助人和合作行为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考察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性别的调节作用。实验首先要求被试与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或排名最后一名的学生进行比较,以此来启动社会比较的方向。然后要求被试完成独裁者游戏和公共物品游戏分别测量被试的助人行为和合作行为。结果表明:(1)上行比较组被试的助人和合作行为均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2)性别调节了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男生上行比较组的助人行为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女生助人行为在比较方向上差异不显著。性别在社会比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上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社会比较,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 合作行为, 性别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4.005

1 引言

社会心理服务的方向是要培育人民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本质就是亲社会(寇彧, 2018)。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有意识地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Carlo, 2014),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寇彧, 唐玲玲, 2004)。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行为,受到人际互动过程的影响(John, Loewenstein, & Rick, 2014)。

社会比较是指人们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来明确自身所处的社会位置以及对自己的评价,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互动现象(Festinger, 1954)。根据比较对象与个体的差异,可将社会比较分为上行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邢淑芬, 俞国良, 2006)。上行比较是指个体与比自己更优秀或处境更好的人进行比较。平行比较是指个体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比较。下行比较指个体与比自己更差或处境遭遇更差的人进行比较。社会比较不仅会对个体内部如自尊、自我概念等产生影响(刘庆奇, 牛更枫, 范翠英, 周宗奎, 2017),也会对个体的人际互动过程产生影响。如社会比较对友谊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在各个领域都差的人,人们更愿意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Garcia & Tor, 2010)。

已有研究发现,社会比较方向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Klein, 2003, Gong & Sanfey, 2017)。比如有研究考察了社会比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任务中成绩排名较高的个体,在上行比较时产生更少的合作行为(丁铭, 2018)。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体面临上行比较时会感到威胁,进而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最终导致个体表现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韩晓燕, 迟毓凯, 2012)。在实验任务中成绩较高的个体面临下行比较时,会产生同理心,进而做出更多的助人行为(郑晓莹, 彭泗清, 彭璐珞, 2015)。另有研究认为,上行比较并非只会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减少,上行比较会对个体造成威胁,还有可能促使个体采取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来修复受损的自我(陈英和, 白柳, 李龙凤, 2015)。这点也和弱势效应理论不谋而合。弱势效应理论认为由社会比较产生的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会引发弱势情境,从而使个体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和更强的移情倾向,进而推动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姚薇, 王柳生, 李皓, 2019,Strack &  Deutsch, 2004)。李文姣(2016)研究发现,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具有更高的亲社会倾向。美国的独立机构在2011年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研究发现,美国年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的慈善捐款行为所占比例为4.2%,而年收入在10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的慈善捐款比例仅为2.7%(Toppe, Kirsch, & Michel, 2001),低收入者表现出的捐款行为远高于高收入者。总体分析来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这可能与采用多种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指标和不同的社会比较内容有关。

目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以慷慨、捐赠、助人、合作等指标测量个体的亲社会行为(郑晓莹等, 2015)。尽管上述指标均可以用来衡量个体的亲社会水平,而且也在已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研究者们忽略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帮助和安慰是个体对他人的支持性行为,强调个体对受助者单方向的资源输出,目的是促进他人的福利。合作和分享行为则更强调人际间的互惠,重视行为给自身带来的好处(窦凯, 刘耀中, 王玉洁, 聂衍刚, 2018)。虽然目前研究者们对亲社会行为的内涵仍有很多看法,但助人和合作行为的差异得到了实验研究的支持(赵章留, 寇彧, 2006)。有研究比较了亲社会行为的阶层差异,结果发现在助人行为上,无论受助者是高阶层还是低阶层,低阶层个体的助人行为与高阶层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合作行为上,当受助者为高阶层时,低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显著高于高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赵华丽, 徐凤娇, 郭永玉, 舒首立, 2018)。因此,如果要更加深入地揭示亲社会行为作用机制,最好考虑到不同衡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同时纳入助人和合作两种衡量指标,多维度地比较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对于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学习成绩是最经常用来比较的一项(郑晓莹等, 2015),那么大学生学习成绩的社会比较对这两种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怎样呢?

此外,有研究发现社会比较在比较对象、比较频率等方面存在性别效应(Guimond, Chatard, & Martinot, 2006, Guimond, Branscombe, & Brunot, 2007, Gyberg & Frisén, 2017, Pulford, Woodward, & Taylor, 2018),比如研究发现女性在社交网站使用中比男生更容易进行上行比较(连帅磊, 孙晓军, 牛更枫, 周宗奎, 2017)。在能力的社会比较过程中,男生则比女生更在意能力比较(吴文峰, 李婷, 卢永彪, 赵守盈, 2019)。而且,个体的社会行为同时也深受社会角色要求的潜在影响(刘博宇, 陈利, 2004)。比如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要求男性面对威胁时,要理智解决问题(Stapel & Suls, 2004, Fiske, 2011),帮助比自己优秀的人让男性更有潜在的成就感(付宗国, 张承芬,2004,李光普,2011),而在合作行为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受性别的影响不大(何幸, 崔丽莹, 2016)。那么,社会比较中的性别角色是否会调节社会比较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呢?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比较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考虑到助人与合作是两种内涵不同的亲社会行为(Louis,  Penner, Dovidio, & Piliavin, 2004),因此,本研究同时选用合作和助人两种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同时在控制性别的前提下进一步考察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合肥某高校本科大二金融专业的学生111人,其中男生49人,女生62人,年龄平均值20.37,标准差0.87。上行比较组男生26人,女生37人,下行比较组男生23人,女生25人。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比较方向:上行比较、下行比较)×2(性别:男、女)完全随机设计。因变量为助人行为和合作行为,采用独裁者实验范式中给比较对象捐款的比例作为助人行为的测量指标,公共物品游戏范式中给比较对象投资的代币数作为合作行为的测量指标。

2.3 实验材料

2.3.1 比较方向的启动

采用郑晓莹等人(2015)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社会比较的操纵方法,上行比较组被试与同年级同专业上一学年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进行比较,下行比较组与同年级同专业上一学年成绩排名最后一名的学生进行比较。为了检验比较方向是否启动成功,让被试在坐标轴上标出自己的大致位置。

2.3.2 独裁者游戏

采用丁凤琴和宋有明(2017)对助人情境的改编范式: 如果该同学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需要学费和生活费的支援,假如你现在有2000元人民币,你需要分配一些给该同学,当你决定送X元给该同学时,他或她将会获得你送出人民币的3倍。例如,如果你送300元钱给该同学,他或她将会得到900元,你还剩1700元。请你回答:你愿意给对方多少钱? 为检验被试是否了解游戏规则,接着让被试回答,对方得到了多少钱? 你还剩下多少钱?

2.3.3 公共物品游戏

如果你将与该同学共同完成投资游戏。游戏规则为,每个人获得10元代币进行此次投资游戏,这些代币会存入个人账户。每人分别向公共账户进行捐献,可以选择个人账户中的任意金额进行捐献。捐献总额到达一定金额后,公共账户增加的金额会乘以3,再平均分配给两人。投资游戏结束后,个人账户金额为:(10-每个人投入公共账户的金额)+2人投入公共账户的总金额×3 /2。投资游戏结束后,请让自己的个人账户获得尽量多的金额。

首先为了确保被试理解了游戏规则,让被试回答以下问题:如果你向公共账户投入 5 元,对方向公共账户投入 5 元,游戏结束后,你的账户总金额是多少?

之后,被试填写他愿意向公共账户投入的金额数。

2.4 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先填写年龄/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行比较组被试与同年级同专业上一学年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进行比较,下行比较组被试与同年级同专业上一学年成绩排名最后一名的学生进行比较,为了强化比较效果以及检验比较方向,比较后在坐标轴上标出自己成绩的大概位置,坐标轴的最左端代表最后一名同学,最右端代表第一名同学。

进行社会比较操纵后,告知被试刚才的比较对象需要捐款,接着被试完成独裁者游戏,接下来,让被试与比较对象完成公共物品游戏测量合作行为。实验总耗时大约10分钟左右。

3 实验结果

3.1 社会比较方向和性别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以比较方向和性别为自变量,助人捐款金额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结果如表1所示。社会比较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 107)=4.46,p<0.05,η2=0.04,上行比较助人行为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结果与假设1一致。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 107)=5.31,p<0.05,η2=0.05,男生助人行为显著高于女生。

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比较方向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 107)=11.14,p<0.001,η2=0.09。进一步做简单效应检验,男生的上行比较助人行为显著高于下行比较助人行为,F(1, 107)=13.49,p<0.001,女生的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的助人行为差异不显著(如图1),结果与假设2一致。

3.2 社会比较方向和性别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以比较方向和性别为自变量,合作行为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社会比较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 107)=6.00,p<0.05,η2=0.05,上行比较合作行为显著高于下行比较。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 107)=1.81,p=0.18,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07)=0.90,p=0.35。

4 討论

本研究在控制性别因素的前提下,以助人和合作行为为衡量亲社会行为的指标,采用独裁者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考察了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助人行为还是合作行为上,上行比较都显著高于下行比较。说明个体更愿意帮助比自己成绩成绩好的人,也更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合作。同时,上述关系也受到个体性别的调节。具体而言,在助人捐款行为上,男生上行比较组的助人行为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即男生更愿意帮助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而女生上行比较组与下行比较组的助人行为差异不显著,在合作行为上,性别的差异不显著,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更愿意与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合作。

4.1 社会比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Piff (2010) 等人发现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长期面临的是上行比较,但他们比社会高层群体拥有更多的同情心,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Kraus (2012)进一步指出,这是由于处于社会较低阶级的人们倾向于情景主义,即更加关注环境和他人的需求,而处于社会较高阶级的人们更加关注自己,较少能注意到别人的需求,进而导致了更少的助人行为。本研究探究了大学生学习能力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与这一现象不谋而合。社会交换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之所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Handgraaf, Van dijk, &  De Cremer, 2003)。对学习成绩排名第一的同学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一方面可以与他们建立友谊,另一方面未来可能对自己有潜在的帮助,而对个体来说帮助

学习成绩最后一名的同学

并不会给自己带来益处,因此上行比较的助人行为会高于下行比较。有研究表明,社会比较与成就动机存在直接关系(蒋山花,  王勋,  张振新, 2015),帮助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更能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

4.2 社会比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中,相比于最后一名,被试更可能选择与学习成绩第一名的同学合作。上行比较的对象是比我们优秀的个体,人们倾向于认为优秀的人拥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他们能在合作任务中表现得更好,进而有利于双方赢得比较好的结果(赵华丽等, 2018)。同时,下行比较的对象是比自己差的人,人们通常认为低阶层个体具有较低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刘庆奇等, 2017),生活事件对他们来说往往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他们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面对的问题,因此个体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为了能使双方都顺利完成任务且得到更多收获,通常避免选择比自己弱的人,而会选择比自己强的人。

4.3 助人行为的性别差异

助人行为的性别差异可能与性别观念有关,性别观念是人们对性别角色总的认知,对男女应当遵从何种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分工及相应行为模式等的态度与认知(孙永强, 刘雅欣, 王强, 2018)。许琪(2016)以传统性别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为指标,研究了近10 年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化,结果表明,性别观念出现了向传统回归的趋势,都指向男女社会分工,并且强调男性应具有更强的能力。魏曙光(2017)等人发现,和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对个人形象高度关注,因此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同时,社会对男性赋予更高的期望(刘博宇, 陈利, 2004),导致男生进行更多的上行比较,研究表明,相比于女生,男生在面临上行比较时更易产生同化效应(连帅磊等, 2017, Ven, Hoogland, Smith, Breugelmans, & Zeelenberg, 2015), 上行同化效应会产生相应的乐观、 激励、 钦佩等情绪(Smith, 2000), 因此男生在进行上行比较时比下行比较时的助人行为更多。由于在合作行为中,个体都是期待未来达到互利共赢,因此不存在性别差异(何幸, 崔丽莹, 2016)。

4.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在被试选取方面,均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虽然我们控制了专业背景在实验中的影响,但由于其专业性质可能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收集多门学科背景的被试,探讨不同专业被试可能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其次,本研究中被试的社会比较对象均是同年级同专业学生,没有全面考虑熟悉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后续研究可以设置不同亲密程度的社会比较来探讨熟悉性的作用。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究了大学生学习能力社会比较方向对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助人和合作)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比较在助人行为和合作行为上,均是上行比较显著高于下行比较,(2)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男生上行比较组的助人行为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女生助人行为在比较方向上差异不显著。性别在社会比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上作用不显著。

参考文献

陈英和, 白柳, 李龙凤 (2015). 道德情绪的特点、发展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 (5),627-636.

丁凤琴, 宋有明 (2017). 感恩与大学生助人行为: 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3), 289-296.

丁铭 (2018). 社会比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探究. 硕士学位论文. 暨南大学.

窦凯, 刘耀中, 王玉洁, 聂衍刚 (2018). “乐”于合作: 感知社会善念诱导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 心理学报, 50 (1), 101-114.

付宗国, 张承芬 (2004). 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心理科学, 27(1), 84-87.

何幸, 崔丽莹 (2016). 他人财富情绪:妒忌的社会评估比较与认知加工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4(9), 1485-1495.

韩晓燕, 迟毓凯(2012). 自发社会比较中的威胁效应及自我平衡策略. 心理学报, 44(12), 1628-1640.

寇彧, 唐玲玲 (2004). 心境對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5), 44-49.

寇彧 (2018). 亲社会心态培育是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内容. 心理技术与应用, 6(10), 595.

蒋山花, 王勋, 张振新 (2015). 大学生社会比较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自卑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8),10-16.

李光普 (2011). 社会比较研究概况. 科教导刊, (2), 91-91.

李文姣 (2016). 贫困大学生内隐亲社会倾向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4(3), 20-25.

刘庆奇, 牛更枫, 范翠英, 周宗奎 (2017).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学报,  49(1), 60-71.

刘博宇, 陈利 (2004). 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6), 60-62.

孙永强, 刘雅欣, 王强 (2018). 性别观念传统化回归对家庭地位满意度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138-149.

连帅磊, 孙晓军, 牛更枫, 周宗奎 (2017). 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及性别差异. 心理学报, 49(7), 941-952.

魏曙光, 孫五俊, 陈洁 (2017).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4), 743-746.

吴文峰, 李婷, 卢永彪, 赵守盈 (2019). 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与抑郁: 人际自立影响的性别差异. 心理科学, 42(3), 591-597.

邢淑芬, 俞国良 (2006). 社会比较: 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14(6), 944-949.

许琪 (2016). 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迁趋势、来源和异质性—以“男主外, 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例. 妇女研究论丛, (3), 33-43.

姚薇, 王柳生, 李皓 (2019). 大学生羞耻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7(1), 34-38.

郑晓莹, 彭泗清, 彭璐珞 (2015). “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心理学报,  47(2), 243-250.

赵华丽, 徐凤娇, 郭永玉, 舒首立 (2018). 亲社会行为的阶层差异: 施与受的双重视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5), 841-846.

赵章留, 寇彧 (2006).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1), 117-121.

Carlo, G. (2014). The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M. Killen & J. Smetana(Eds. ), Handbook of moral development (pp. 208-234).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2), 117-140.

Fiske, S. T. (2011). Envy up, scorn down: How status divides u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65(8), 698-706.

Garcia, S. M., & Tor, A. (2010). The n-effect: More competitors, less competition.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5), 871-877.

Gong, X., & Sanfey, A. G. (2017). Social rank and social cooperation: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on cooperative decision-making. PLoS ONE,  12(3), 172-175.

Guimond, S., Branscombe, N. R., Brunot, S., Buunk, A. P., Chatard, A., Désert, M. (2007). Culture, gender, and the self: Variations and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6), 1118-1134.

Guimond, S., Chatard, A., Martinot, D., Crisp, R. J., & Redersdorff, S. (2006). Social comparison, self-stereotyping,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constru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2), 221-242.

Gyberg, F., & Frisén, A. (2017). Identity status, gender, and social comparison among young adults. Identity, 17(4), 239-252.

Handgraaf, M. J. J., Van Dijk, E., & De Cremer D. (2003). Social utility in ultimatum bargaining. Social Justice Resrarch, 16(3), 263-283.

John, L. K., Loewenstein, G., & Rick, S. I. (2014). Cheating more for less: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 motivate the poorly compensated to cheat.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23(10), 101-109.

Klein, W. M. (2003). Effects of objective feedback and “single other” or “average other” social comparison feedback on performance judgments and helping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6), 418-429.

Kraus, M. W., Piff, P. K., & Mendoza-Denton R. (2012).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119(3), 546-572.

Louis, A., Penner, F., Dovidio, A., & Piliavin, A. (2004). Prosocial behavior: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6, 365-392.

Piff, P. K., Kraus, M. W., Cté, S., Cheng, B. H., & Keltner, D. (2010). Having less, giving m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5), 771-784.

Pulford, B. D., Woodward, B., & Taylor, E. (2018). Do social comparison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late to gender and academic self-confidence?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1(3), 677-690.

Smith, R. H. (2000). Assimilative and contrastive emotional reactions to upward and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 Handbook of Social Comparison, 74(9), 173-200.

Stapel D A., Suls J. (2004). Method matters:effects of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social comparisons on activation, behavior, and self-view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6), 860-875.

Strack, F., & Deutsch, R. (2004). 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c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8(3), 220-247.

Toppe, C. M., Kirsch, A. D., Michel, J. (2001). Giving and Volunte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Washington, DC: Independent Sector.

Ven, N. V. D., Hoogland, C. E., Smith, R. H., Dijk, Breugelmans, S. M., & Zeelenberg, M. (2015). When envy leads to schadenfreude. Cognition and Emotion, 29(6), 1007-1025.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participants are all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the two representativ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helping and cooperating, and gender might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mparison and helping behavior.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participa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tudents in the highest scores, while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participants compared with the students in the lowest scores. Use the dictator game and public goods game to measure the participants helping behavior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oth helping behavior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of upward comparis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ownward comparison group. (2) gender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helping behavior, and male students helping behavior in upward comparis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downward comparison group.

Key words:  social comparison, pro-social behaviors, helping behavior, cooperative behavior, gender

猜你喜欢

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
大学生心理骨干感恩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 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微观视角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