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度、中国治理、中国战“疫”

2020-04-13孙杰

北方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

孙杰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走来带有浓厚民族印记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饱经磨难,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辉煌历史中走来带有鲜明中国标识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百年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力是中国战“疫”的定海神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引领。

关键词:中国制度  国家治理  中国战“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的“图谱”,从国家制度和治理层面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揭示和破解了从西方之乱到中国之治的“密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治理支撑,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华广袤沃土,吸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走来带有浓厚民族印记的制度

文化是滋养制度的根基和土壤,是支撑制度的大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也为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沃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西化”,更不能“削足适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饱经磨难,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彰显中国风格,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辉煌历史中走来带有鲜明中国标识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挺起脊梁、奋起抗争。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强”,再到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的“百日喋血”,再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毛泽东指出:“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民经历了向西方人学习、走西方人的道路,到后来向苏联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再到“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的制度,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对这一来之不易的根本成就,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百年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中流砥柱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底好不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强不强,必须靠历史来验证,由实践来检验,靠人民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效能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人民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从心底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新中国7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巨大成就,为我们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上下同欲者胜,军民同心者赢。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之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两个奇迹”的密码,更是我们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制度奥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解难事、集中力量做好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发挥制度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组织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仅用10几天的时间,迅速开设火神山、雷神山等集中收治医院和方舱医院,千方百计增加床位供给,优先保障武汉和湖北需要的医用物资,并组织19个省份对口支援。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医用防护服、口罩等疫情防控急需医疗物资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达产、多种方式扩大产能和增加产量,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交通运输“绿色通道”,多措并举保障重点地区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了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凸显了中国制度的治理效能,向世界彰顯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效率。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执政党和政府的担当和能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组织力、震撼力!

党的领导力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引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无疑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中之重,是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引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只有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使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才能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真正落到实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定海神针。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无疑是对中国这个人口突破14亿、城镇化率突破60%的超大型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新考验。对党的决策能力、应对能力、动员能力、执行能力是一次大考,对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次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研判,果断决策,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做出口头指示和批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全国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吹响战胜疫情的“集结号”,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战胜疫情风险的斗争优势。在城市社区、农村牧区,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表现出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机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和担当,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重大疫情考验面前,五级书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控疫情当作第一责任,履行第一要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证明,应对重大考验,必须把党的領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难兴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更是一个历经磨难而越挫越勇的民族。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抗击疫情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所有这些,都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出了将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动员令。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作者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张捷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
发挥审计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和保障作用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角度的国企审计有效路径分析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