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内蒙古的影响及对策
2020-04-13
摘 要:新冠疫情已在全球大流行,中国以外地区确诊病例已超过中国,成为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目前内蒙古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社会经济受到的冲击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内蒙古在保持抗疫成果的同时,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逐步消除负面影响,有序恢复经济秩序。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疫情冲击下内蒙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内蒙古的选择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疫情 挑战 机遇 应对
一、疫情冲击下内蒙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1、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是新冠疫情对内蒙古一季度經济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影响是阶段性的,不改变内蒙古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二是投资方面,前期投资步伐将放缓,投资项目前期报建审批手续也可能被延迟,将对项目投资进度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对房地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等投资进度影响最大。三是消费方面,消费需求受到明显抑制,由于人员活动受限、企业复工延迟、经营活动场所关停,对餐饮、旅游、娱乐等热门社会消费产生影响,服务消费明显减少。四是微观主体方面,中小微企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或将面临破产。五是就业方面,疫情对就业波及范围更广,对城镇就业冲击更为严重,同时加剧了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的难度。
2、疫情对农牧业的影响
一是生产方面,人流物流因防控疫情受限,以致农资产品不能及时供应,农畜产品销售不畅,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供需方面,“滞销”和“断供”较严重,农畜产品面临市场空间被挤压的挑战,造成客户和市场丢失。三是就业方面,农民工返城就业受到较大影响,来自湖北、浙江、广东等疫情“重灾区”中小企业老板返区难,组织生产难。四是收入方面,因农畜产品销售困难,种养成本提升,耕地、草牧场等租赁承包价格难以提升,各级政府财政压力加大,使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困难。五是社会治理方面,农牧民防疫意识普遍不高,加大了防控难度,乡村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意识淡薄,组织力、凝聚力、群众影响力较弱。
3、疫情对工业的影响
一是终端消费受到抑制使需求不足向上游传导,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冶金、化工等主导产业的需求拉动力趋于减弱。二是一季度企业开工时间明显减少,生产投资将降幅明显。即使开工,企业投资意愿的恢复也需要时间,工厂减产或延长开工仍有可能发生。加之目前疫情仍在扩散、防控过程,工人返工意愿不强,且交通物流受限致库存增加、原料短缺,工业生产活动完全恢复面临困难。
4、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
短期内对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商贸、交通物流等服务业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交通运输业短期内运量下降明显,餐饮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线下文化娱乐业受损严重,传统商贸零售业承受的冲击较大。
5、疫情对外贸的影响
一是疫情对包头、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等进出口额占比较大的盟市会有较大冲击,进口方可能因为对市场预期的悲观情绪调低进口额度。二是中蒙贸易合作方面,蒙古国海关暂未发布任何对中国贸易进出口采取强制、激烈措施的声明,目前蒙古国实施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人口出入境控制方面,中蒙春节期间本来是口岸地区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业的黄金季,但是由于中蒙口岸禁止人员往来,口岸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三是中俄贸易合作方面,疫情导致俄罗斯远东联邦区5个州关闭了16个口岸及过境点,满洲里—外贝加尔斯克边境口岸的暂时关闭将严重打击俄罗斯木材出口,国内木材加工商和家具经销商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中欧班列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辐射到中国内地的制造业,迫使出口欧洲的制造业厂商缩减产能,第一、二季度中俄贸易量将明显下降。
6、疫情下暴露出的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短板
一是部分社区、村委会相关责任人对疫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存在对上级布置的工作落实不及时、慢作为,存在工作马虎、措施不力、工作作风不严等问题。二是基本防控物资供给不充分与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对社区等基层来说,部分基础性防疫物资“购买荒”依然较为突出。三是部分地区存在的采样检测效率不够高、传染病医院病床不够多等问题,应对大规模疫情爆发能力不足。四是社区医疗中心普遍存在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知识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甚至有些社区连基本的卫生应急培训、演练、装备、储备和处置经费都较为缺乏,极大影响了社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发现、识别和处置的效果。五是居委会、村委会在病疫防控、防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推行临时措施存在简单和教条等问题。六是部分城市社区存在私自乱堆放杂物、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密闭化不符合要求、污水管道堵塞严重以及公共厕所、垃圾、污水设施缺乏等问题,对疫情防控造成不良影响等等。
(二)面临的机遇
1、疫情有望催生产业变革及新业态
一是消费需求升级加速推进技术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二是“云”模式引爆 “云”消费,产生基于“云”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的“远程生产力”。三是“无接触”推动“无人”模式顺势爆发。四是城市管理革命将引发“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从行业看,5G相关产业会呈倍速增长,线上商业进一步成为主流,大健康产业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农畜产品、食品的品质化、食品营养精准化趋势进一步强化,生产制造将进一步智能化,服务业将呈现品牌化趋势等。
2、疫情倒逼农村牧区改善理念风气
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显著增强,使农牧民更加认识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净化环境、遵循规律的重要性。二是经营风险意识得到提升,增强了经营户的产业链意识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识。三是良好风气逐步养成,长时间的封村封路、居家隔离使酗酒、赌博、吃喝浪费等不良习惯得到一定改观。四是乡村治理体系得到改观,形成了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的工作模式,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好经验、好做法、好人才。五是集体主义思想更加浓厚,通过对疫情大力宣传和有效防控,有效提高了农牧民集体意识、责任意识、互帮互助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六是疫情使更多的人向往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新鲜绿色的食品,乡村健康养生养老将逐步兴起,有利于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等。
3、疫情加快经济刺激政策出台
一是将加快推进信息、医疗、生态环保、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新空间。二是民营经济方面,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积极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民间资本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潜力。三是财政政策方面,由之前所确定的稳健中性取向微调为稳健偏松取向,对受影响较大的第三产业、小微民营企业给予定向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稳定经济主体预期。四是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普惠性的降息、降准措施。引导市场利率和實际贷款利率下行,确保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高于2019年同期融资成本。五是鼓励科技研发类产业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扶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尽快渡过难关,鼓励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等。
二、疫情冲击下的内蒙古选择
(一)短期应对
一是强化市场监管服务保障市场稳定。加强监测引导,稳定预期,保障民生物资、防控物资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严肃查处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确保经济稳在合理区间,保证稳就业、稳生产、稳投资。
二是推动保障疫情防控、能源供给、交通物流及其他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复工生产。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分期分批复工复产,优先复工与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经济运行稳定直接相关行业和企业项目,并根据疫情发展及时作出调整。
三是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具备条件的企业复工复产。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具备条件的企业复工复产调度保障机制,积极帮助企业稳产稳岗,强化资金保障。
四是加快实施灵活的稳就业政策。大力倡导“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加强与大型招聘平台的合作,积极协助企业招工,利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招工、复工及就业动态数据图等信息,促进劳动者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远程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
五是解决农村牧区流通顺畅问题。切实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农牧区货畅物流,有序推动农牧民工返程务工,推动线上物流通道建设。
六是解决农牧区稳产保供调优问题。抓好春耕春播,促稳产,提高生产能力,保供给,转变发展思路,优结构。
七是做好对外信息公开与舆情管理工作。各级政府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让外商对中国和中国产品放心。
八是积极做好贸易合作服务。自治区服务贸易主管部门、商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出击,做好国外服务贸易客户的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中期应对
一是着力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建立 “社区防控、集中隔离、医院救治”三级联防体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之间的良性联动机制,加快构建全覆盖的信息管理体系,加强具备应急功能的技术和战略的储备,为社会进入紧急状态提供关键技术备份和支持。
二是提升公共突发事件中社区治理水平。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控监测、信息报送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防控物资供应保障机制,提升社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设施和人才支撑能力,加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对社区必要权限的授权力度,进一步加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宣传、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
三是进一步促进投资消费增长。投资方面,做好项目策划,提升有效投资的质量和水平,瞄准市场需求,加大新兴产业基础性要素投资,创新筹资方式,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消费方面,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配套服务,挖掘多元消费潜力。
四是解决农牧区有效投资问题。推进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强化农牧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五是解决农牧区持续增收问题。在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上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确保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高质量完成。
六是创新跨境金融模式。利用现代金融手段支持国有企业充当对俄投资的先行者,进而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布局俄罗斯市场,引导企业投资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在投资过程中发掘和应用新的跨境金融手段,将传统的债权融资转变为股权融资,通过引入市场化民营经济的混合所有制(PPP),实现国有和民营各自发挥优势,风险共担。
(三)长期应对
一是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生产”,深入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加强网络支撑能力建设,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
二是攻克“新技术”,全面带动产业革新。加快核心技术及相关产业培育工程,提升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5G应用场景培育。
三是启动“新基建”,精准有效扩大投资规模。抓住国家加快5G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7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重大机遇,及时策划、储备并开工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四是培育“新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发展“新业态”,拓展网络消费市场空间。加快发展以电商平台为依托的互联网消费模式,引导实体零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培育农村牧区消费新市场。
六是完善“新大脑”,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实现内蒙古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七是推广“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效率。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强产业园区现代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手段开展“线上招商”。
八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沟通合作。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招商长效机制,营造优质投资环境,坚定外资企业在内蒙古投资展业的信心,通过精准合作推动区域合作的整体发展,对标先进地区和城市发展模式,做好现代型企业发展这篇文章,建立跨境人才网络,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大学建立密切的合作联系,用全球顶尖智力支持来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育一流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可持续发展。
(张捷根据课题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