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心脏术后预防肺部感染中的综合效果探讨
2020-04-13范晓云
范晓云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
报道显示,6%-9%新生儿中会存在不同程度先天性心脏病,而有效且及时的救治,是挽救患儿生命健康的前提[1]。选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0例,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心脏术后预防肺部感染中的综合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2017.05-2019.03年间本科室诊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90例,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划分为参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4:21;年龄1岁-15岁,平均(8.29±1.2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3岁-16岁,平均(8.57±1.39)岁。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使用术后综合护理,即利用健康教育的方式[2]。
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1)P(计划):构建患儿信息档案,详细记录患儿症状表现和病症严重度,指导家属签署“治疗志愿书”,且依据个体差别拟定科学护理计划;借助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能够对患儿病情进展、手术必要性、预计效果、术后并发症等予以全方位把控,且指导其做好思想准备。(2)D(实施):术后将患儿转入ICU病房,全面开展心电监护和吸氧等操作,且做好室内消毒工作,杜绝感染;依据药物半衰期、患儿心衰症状,合理选用敏感性抗生素,若存在烦躁和哭闹可使用镇静剂;利用震动拍背法合理叩击患儿背部,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特殊情况下可使用氧气雾化操作,但应时刻观察患儿体征变化,若存在不适需立即暂停。(3)C(检查):肺部感染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危象,往往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即在术后护理期间,可通过护士长责任制的设定,联合护理检查、护理质量评估、并发症防范等层面,对不合理护理行为予以纠正。(4)A(处理):术后1周作为患儿危险期,应做好生命体征的把控,若存在异常应立即和医师取得联系,执行对症处理,从根本上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儿肺部感染总发生率。②比较患儿术后恢复效果。涉及住院时间、生理机能评分、精神状态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Mean±SD)、%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χ2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患儿肺部感染总发生率 参照组患儿肺部感染总发生率为20.00%(9/45),观察组患儿肺部感染总发生率为4.44%(2/45),数据比较有意义(χ2=5.0748,P=0.0242)。
2.2 比较患儿术后恢复效果 观察组术后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患儿术后恢复效果(Mean±SD)
3 讨论
先天性畸形病症中,先天性心脏病占有绝大比例,约为28%,若心脏畸形较为轻微,部分患儿可在5岁以内自愈,无需执行专业救治,但难以自愈的患儿往往需要借助手术治疗,纠正畸形问题。同时,患儿多表现为循环功能和躯体免疫力较差,科学的术后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增强恢复效果的关键。例如:PDCA护理模式,是以患儿需求为导向,逐步做好护理改进工作,在保证护理全面性、有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同时,强化护理质量,促进术后恢复[3]。本课题可知,参照组肺部感染总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为4.44%,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综上,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PDCA护理模式既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还可促进术后恢复,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