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2020-04-13胡建伟
胡建伟
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浙江 杭州 311115
桡骨远端为腕关节组成部分,在距离关节面3.0-3.5cm处骨皮质逐渐变薄,为骨折高发位置。资料显示[1]桡骨远端骨折为老年人高发疾病,占65岁以上老年人群骨折发生率18%,保守治疗、手术为当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主要方法,但临床对各方法具体价值存在争议,本次选择80例2018.02~2019.12接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研究评价保守、手术治疗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8.02~2019.12接收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研究。试验组22例男、18例女,年龄42.62-64.81岁,均值(53.14±10.04)岁;病程2.05-5.02h,均值3.51±0.24h;骨折原因:10例砸伤者、18例摔伤者、12例交通事故损伤者。对照组21例男、19例女,年龄40.62-66.81岁,均值(53.32±11.14)岁;病程2.14-5.08h,均值3.56±0.31h;骨折原因:9例砸伤者、17例摔伤者、14例交通事故损伤者,对比P>0.05。
排纳标准:(1)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影像学检查确诊者;手术适应症者;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批者。(2)排除:手术禁忌症者;血液疾病者;免疫疾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
1.2 方法 保守治疗:选择利多卡因局麻后沿患肢纵轴进行牵引,纠正骨折移位,在X线监控下实施手法复位,成功复位后使用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2周后复查是否存在移位、固定松动等情况,固定4-7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2]。
表1:临床疗效(%)
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去仰卧位,行臂丛神经麻醉后手术切开复位,调整前壁至旋后位,自桡骨远端掌侧入路,于桡侧腕屈肌的桡侧面行纵向切口,钝性分离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腱间隙,自旋前方肌切开分离至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复位,使用牵引仪器恢复桡骨正常生理长度,经关节外复位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复位后选择T型解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3]。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复位结果、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临床疗效,显效~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完全复位,关节功能恢复;有效~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②恢复指标包括: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短缩程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2.0分析,t、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卡方表示计数资料,P值表示检验结果。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临床疗效92.50%与对照组75.00%比差异显著(P<0.05)。
2.2 恢复指标 试验组尺偏角29.41±1.52°、掌倾角5.94±0.42°、桡骨短缩2.75±0.13mm程度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
表2:恢复指标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以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少、桡骨长度缩短、桡关节不平等为临床特点,研究显示恢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高度等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关键,当前保守手法复位、手术复位为治疗该病常见方法。保守复位是加石膏、小夹板固定,但固定后易出现骨折端异位等情况且早期无法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因此手术在桡骨远端骨折中应用率逐渐升高,但随着医疗技术发展部分不需要实施手术治疗患者也被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造成社会及医疗资源浪费,因此临床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患者适合何种方式治疗。
保守治疗所需费用较低,对患者机体造成创伤较小,但该方法治疗中外固定时间较长,功能训练仅仅局限在远端手指及邻近关节,对腕关节功能康复无理想价值,其次随着固定时间延长患肢肿胀消退后稳定性不高,极易出现复位丢失、骨折移位等情况。手术治疗可最大限度复位骨折,使桡骨远端解剖形态恢复正常,患者早期通过功能锻炼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中试验组临床疗效92.50%高于对照组,提示手术治疗有效性较保守治疗高,且试验组尺偏角29.41±1.52°、掌倾角5.94±0.42°、桡骨短缩2.75±0.13mm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提示手术治疗可行性[4]。
综上,将手术治疗应用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既可改善尺偏角、掌倾角,又可降低桡骨短缩长度,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