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乙醇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直肠静脉畸形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2020-04-13侯广军范新东
丁 语,侯广军,范新东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VM)又称海绵状血管瘤,是静脉异常发育产生的血管结构畸形,为先天性脉管畸形中最为常见类型之一[1]。VM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出生时即存在,随患儿生长等比例生长。直肠VM在小儿常被误诊为痔,也称肛周静脉扩张,患儿常有便秘及蹲盆时间过长病史。查体时多无阳性发现,而排便时可在肛周发现青紫圆球状肿物突起[2]。大部分患儿因大便后出血症状就诊。本中心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5例直肠VM患儿,给予经皮无水乙醇联合3%聚多卡醇硬化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出血性直肠VM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9±2.3)岁;表现为反复便后滴或流鲜血,均有便秘史;平均出血次数(11.0±8.2)次,其中1例处于贫血状态。所有患儿既往接受过药物或物理性治疗均无效,入院前均排除心肝肾器质性损害,排除出凝血系统异常。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5例患儿家长均签署特殊用药知情同意书,常规评估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排除乙醇过敏。所有患儿术前3 d流质饮食,术晨清洁灌肠3次。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开始前静脉推注2~5mg地塞米松,7号头皮针穿刺肛周凸起病灶周围正常皮肤处,潜行至凸起静脉团内,可见暗红色静脉血缓慢流出,轻轻挤压病灶可快速流出;对病灶作DSA造影,证实与MRI所示病灶一致,判断到达畸形血管团中;患儿均为Puig分型[3]Ⅱ、Ⅲ型,根据病灶充盈对比剂2/3的量先注射无水乙醇(单次治疗最大总剂量不超过0.2 mL/kg,10 min内不超过0.05 mL/kg),10 min后复查造影,若病灶回流速度减慢或引流静脉消失,停止注射,仍残留病灶则补充给予1∶4与空气混合的3%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60 mg∶2 mL,Tessari法[4]制备),单次泡沫硬化剂剂量不超过10 mL,10 min后复查造影,对比剂滞留即术毕。严密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手术次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 mg/d),连续应用3 d,防止迟发性过敏反应,减轻病灶肿胀。患儿正常排气后3 d内仍流质饮食,每日早晚温水坐浴1次,大便后坐浴1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1.3 随访与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6周患儿复诊,症状未完全缓解且有病灶残留,给予再次治疗;症状消失,无明显大病灶残留,可暂不处理,门诊随访12~18个月。
疗效标准[5]:①治愈——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表面色泽正常,无再出血,随访无复发;②基本治愈——畸形血管团大部分消失(缩小>80%,以MRI上病灶最大横径减小作对比),出血症状消失或改善,但外观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尚需治疗;③有效(好转)——畸形血管团明显缩小,症状消失或改善,但缩小<80%,需继续治疗;④无效——畸形血管团无缩小,症状无改善,保持不变或继续增大。有效率=(治愈例数+基本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5例患儿均为PuigⅡ、Ⅲ型,共治疗10次(每例1~3次),均接受无水乙醇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见图1。无水乙醇单次应用平均剂量(0.11±0.05) mL/kg,3%聚多卡醇单次应用平均剂量(2.35±0.94) mL。2例治愈,2例基本治愈,1例有效,有效率为100%。所有患儿均无局部皮肤坏死、溃疡,无过敏发生,术后3 d内局部肿胀、触痛明显,1周后明显改善,局部硬结在1~3个月逐渐消失。对术后仍有便血情况者,最终完成治疗后随访12~18个月,未再有便秘或出血。围术期及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肺栓塞、肺纤维化、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害或死亡。
3 讨论
早在1982年,Mulliken等[6]根据各种脉管畸形血流和流速特点,予以分类。1996年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采纳Mulliken-Glowacki分类方法,成为目前全世界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依据[7-8]。VM在出生时即存在,为最常见的低流速型脉管畸形,占全身脉管畸形发病率的2/3,随患儿身体生长等比例生长,与常见的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无法自行消退。
有学者研究认为肛周静脉曲张属VM之一,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偶便意增多、便血,少数出现破裂出血,出血量较多者甚至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对出血患者主张早期干预,首选血管内硬化注射治疗[2]。也有学者研究认为直肠VM是盆腔VM之一,患者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也可在痔疮、肠系膜或门静脉内形成血栓,导致门静脉血栓栓塞和可能的肝梗死;若VM病变范围较大、预防治疗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建议围术期予以抗凝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直肠VM一般均较深入,推荐首选硬化治疗[9]。VM病灶有丰富的血管腔窦及周围血管,绝大多数呈弥漫性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手术切除较困难,且创伤大、出血控制难、复发快。目前,外科手术一般仅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阶段应用,已非首选[3,10]。近年国内外开始广泛应用经皮穿刺硬化技术治疗VM,与外科手术相比创伤微小,疗效确切,治疗后长期症状缓解率达74%~90%,明显占优[11]。
图1 直肠VM经皮无水乙醇联合3%聚多卡醇硬化治疗前后图像
目前可供选择的硬化剂有无水乙醇、聚多卡醇/聚桂醇、十四烷基硫酸钠、博来霉素等。无水乙醇效果最强,治疗VM后复发率低。无水乙醇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液中有形成分,使蛋白质迅速变性,导致管腔内血栓形成,VM病灶逐渐缩小或消失,达到治愈作用,但如果应用操作不当,可能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12-13]。有研究发现,单次治疗时注射无水乙醇过多与并发症发生呈明显正相关,单次用量过高可导致患者肾衰竭[10]。无水乙醇主要用于病灶较大、回流静脉较多且回流速度较快的病灶,可明显减少治疗次数,但其强烈的破坏作用易使皮肤破溃、组织坏死,还可引起心肺功能异常和血尿等全身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无水乙醇可使高回流型VM病灶基本转变为低回流型,明显减慢回流静脉速度或使其不显影,联合应用泡沫硬化剂可减少无水乙醇用量,明显提高有效率[14]。本组患儿均为PuigⅡ、Ⅲ型,畸形血管团均有明确流出道,汇入门静脉或髂内静脉,最终入下腔静脉,治疗中考虑到硬化剂的流动性和对血管的破坏力度,为防止门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和可能的肝梗死,先在病灶内注入少量无水乙醇,快速破坏引流静脉,降低病灶流速,然后再追加少量3%聚多卡醇泡沫闭塞残余畸形血管团。
总之,采用经皮硬化疗法治疗直肠VM病灶,尤其是造影后根据Puig分型采用无水乙醇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既可降低无水乙醇用量,又减少皮肤黏膜坏死或心肺系统等不良反应,增加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