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及自我防范情况调查
2020-04-13马文静
马文静
(博爱县人民医院 介入科,河南 焦作 45445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制剂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手术普遍开展,艾滋病、梅毒、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手术干预患者显著增多,为临床诊治带来了巨大挑战[1]。手术室是医院核心部门之一,具有工作繁重、节奏紧张的特点,而且还是病毒污染、化学制剂和挥发性麻醉剂污染的高危区,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因素大量存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目前已知的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空气污染、生物污染、电离辐射、心理危害、慢性疾病等,为降低这些危险因素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损害,必须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其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及自我防范意识[3]。本文拟调查手术室护理人员对相关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及自我防范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共4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0岁,平均(29.66±4.50)岁;其中7名为主管护师,16名为护师,17名为护士;护理人员工作时间为2~15 a,平均(5.20±1.68)a。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调查方法采用博爱县人民医院自制职业危害因素调查表及自我防护调查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调查评估,问卷共80份,每人2份。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噪音、甲醛、戊二醛、电离辐射、紫外线、臭氧以及其他麻醉气体危害等,部分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以及受试者心理状态等。自我防护内容包括手卫生情况、手套、口罩、防护服等保护装置使用情况、手术前后消毒情况、锐器刺伤后处理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职业危害因素调查表及自我防护调查表总分均为100分,80~100分表示了解,40~79分表示部分了解,<40分表示不了解。评估所有受试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表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所有问卷均回收,无字迹不清或破损,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2.2 调查结果在对职业危害因素认知情况方面,手术室护士对经血传播疾病、甲醛、紫外线、臭氧和麻醉气体的危害了解程度较高,对噪音、电离辐射、生理和心理危害了解较少,见表1。在自我防护方面,多数护理人员对手卫生、佩戴防护工具、锐器处理等方面了解程度较高,对一些精细化操作如留置针操作前佩戴手套、C型臂机操作时佩戴铅衣和铅围脖等了解较少。见表2。
表1 职业危险因素调查结果[n(%)]
表2 自我防范意识调查结果[n(%)]
3 讨论
手术室工作较为特殊,也存在许多威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些潜在的职业隐患越来越受到手术室医务人员的重视[4-5]。本研究对40例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多数护士对生物性、化学性的危害因素了解程度较高,如甲醛、经血传播疾病及麻醉气体危害等,但对很多物理、心理危害因素了解较少。其实这些物理因素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若未做好防护措施,工作者身心健康都可能受到影响。自我防护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手术室工作者自我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在部分细微操作方面,例如留置针前戴手套、C型臂机操作时的防护措施等。每年约有超过10万名医务人员因此受到伤害,增强医务工作者自我防范意识迫在眉睫。手术室的工作往往较为繁重,接收的多为危急重症患者,这要求医务人员除了能熟练掌握理论基础,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外,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医院应当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帮助医务人员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日常操作以及防护用品的使用,例如:正确传递、管理尖锐器械,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规定存放,做好各医疗器械日常消毒管理,避免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长时间站立需要穿弹力袜以免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等[6-7]。为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选取40名在职手术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职业危害调查量表评估所有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知水平及防护意识,结果显示接受调查人员中职业损伤发生率较高,部分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了解较少,在结论中指出应重点培养低学历、低职称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减少职业损害发生率。虽然研究方法有一定差异,但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结论均证实培养手术室医务人员自我防范意识的实际价值。
综上所述,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对提升工作安全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