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子宫内膜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后性激素水平分析
2020-04-13张凯稳苑中甫贾丛袁玲李志花
张凯稳,苑中甫,贾丛,袁玲,李志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系统极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发病率接近新发妇科肿瘤的50%,居于首位[1]。在我国,近年也出现了发病率升高及发病率年轻化的趋势。EC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相比,因其肿瘤学特征及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等典型症状较早,在发现时病灶多限于子宫。对于EC的治疗方法,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建议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分期,若存在高危因素者,加用术后辅助治疗[2]。但是,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需要切除淋巴结及切除范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以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2例EC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其术后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2例Ⅰ期EC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61例。A组年龄40~65岁,平均(52.94±4.26)岁;病理类型:腺癌48例,非腺癌13例;B组年龄41~64岁,平均(52.78±4.31)岁;病理类型:腺癌49例,非腺癌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标准患者术前病理结果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影像学检查提示病变局限于子宫(即Ⅰ期);知晓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术前已行子宫切除术,存在其他生殖系统疾病、严重感染、严重内分泌疾病及其他恶性肿瘤者。
1.4 手术方法A组行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术,B组行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手术均在腹腔镜下进行。根据ACOG手术指南,盆腔淋巴结切除的范围是自髂总动脉中端处,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将髂总、髂外、髂内血管周围和闭孔的淋巴脂肪组织分段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是指切除双侧髂总动脉上段周围淋巴结及肠系膜下动脉水平以下的淋巴脂肪组织,根据术中情况,上界达或不达肾血管水平。
1.5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数据水平差异;取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外周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资料水平比较B组手术时间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资料水平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时的雌激素水平低于术前,孕激素水平高于术前,且B组术后3个月时的雌激素水平低于A组,孕激素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3,P=0.570)。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EC病因不明,既往研究显示遗传因素、高龄、初潮早、延迟绝经、不孕、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外源性雌激素刺激等因素均与EC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3]。作为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EC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妇科医生的关注重点。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欧洲医学肿瘤学会等多个指南均指出,手术治疗是EC的基础治疗,全子宫+双附件+手术分期是其基本术式,但对于Ⅰ期EC患者而言,淋巴结的切除与否及切除范围并无定论[2,4]。因为EC患者的转移主要以淋巴结转移为主,但淋巴转移路径多变,而且存在跳跃性转移,故许多医生认为盆腔淋巴结切除并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近些年临床研究显示单纯盆腔淋巴结切除并不能达到EC根治性要求,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仍较高[5]。
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和医生水平的提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EC的临床治疗,虽然手术难度升高,但其可有效避免阳性淋巴结遗漏,且能明确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程度,并且有助于分期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此次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E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B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性激素水平恢复情况优于只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的A组,其术后3个月时的雌激素水平低于A组,而孕激素水平较高。但B组手术时间高于A组,这可能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操作复杂程度更高有关,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提高对局部解剖结构的了解和手术熟练度对缩短手术时间可能具有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期E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