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0-04-12易意平
易意平
【摘 要】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加以重视,使学生在多感官的配合下,实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标。本文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所谓动手能力,其实就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能力,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由目的地按照步骤和技术进行操作而形成的实践能力。由于几何图形较为抽象,对于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性质、求积公式等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等作为辅助工具。学生通过用拼、割、摆、剪、折、量、画等操作活动,获得鲜明、直观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一、在推导面积公式中,锻炼动手能力
图形是数学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图形所呈现的意义,教师可借助教具,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通过切身的体验,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把1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长、宽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要一边思考,一边记录,使其直观的看到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够拼成3种长方形即长、宽分别是18厘米和1厘米,9厘米和2厘米,6厘米和3厘米,从而推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X宽。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剪出一模一样的两个三角形、两个等腰三角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其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将剪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观察能拼接成哪些图形?学生拼成如下图形:
随后,教师继续引导: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答:“它的面积是原来的2倍。”由此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公式为:底X高÷2.”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大胆尝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活跃了思维,在加深对公式理解的同时,无形中渗透了转化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探究图形性质中,锻炼动手能力
图形的性质是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感悟图形的内涵起着关键性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层次,缺乏理解,而直观操作是小学生认识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学生不仅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到图形的特征,还获得丰富的体验及经验。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师:小狗要建造一座房子,想要一个不但美观,还稳固的房顶,你认为什么样的形状最合适呢?
生:“三角形。”
师:“为什么三角形稳固呢?”
随后出示四边形教具和三角形教具,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甲操作得出四边形经过拉动,变小、变扁了,而学生乙拉动三角教具,发现无论如何拉动,图形始终没有改变形状,由此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现在,小狗已经选择了一条9米长的木头做其中的一条边,想要从3米、4米、6米的木头中再找出两根做另外两条边,可以怎样选择呢?”
学生用准备好的吸管,任意从中抽取两根与9厘米的吸管拼,记录拼图的结果,并汇报能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情况
甲:选3厘米,4厘米、9厘米长的吸管摆不成三角形
乙:选3厘米、6厘米、9厘米长的吸管摆不成三角形
丙:选4厘米、6厘米、9厘米吸管摆成了三角形。
教师:“同学们,这三种结果,你观察到了什么?”
丙:“甲拼的其中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乙拼的其中两边之和与9厘米相等,丙拼的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由此看来,甲之所以能拼成三角形,是由于选取的两条边的长度相加大于第三边,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a+b>c.b+c>a,a+c>b.”由此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学生在进行探究图形性质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找答案,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探究能力,一举两得,从而为提升教學效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巧用多媒体,将教学效果直观化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图形知识中,包含的图形内容较为抽象,针对这种教学任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模拟演示操作功能,直观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清楚地演示操作步骤,还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领悟能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时,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培养空间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
多媒体依次展示图片:汉字“王”、五角星、枫叶、蝴蝶、蜻蜓、正方形、爱心等。
教师:“这些图片是晶晶和辉辉剪的,通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
教师:“在剪图案时,怎样才能剪的一模一样呢?”
学生甲:“我知道,首先把纸对折,在其中的一边画出半个爱心,再沿着线一点一点剪下来,最后把剪下来的展开,这样左右两边就一模一样了。”
教师:“非常棒,但是只是靠嘴巴说,同学们不是太理解,现在我们亲手来制作一个这样的图形好吗?现在,请大家准备一张纸,跟随大屏幕上的演示,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随后,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要对相关步骤进行重复播放。随后,让学生将剪好的图形展开,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折痕两侧的图形一模一样。”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因此,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不仅能够减轻教师一对一指导的负担,还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挖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蓓.以动诱思 以思促动——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20(17):124.
[2]詹玉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181.
[3]崔文广.动手操作 实践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9(14):119.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市羊角塘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