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梳理
2020-04-12林秀琴
林秀琴
【摘 要】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在现代信息爆炸、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逐渐增多的背景下,无论在数量抑或种类上,史料资源都呈现出史无前例的丰富多彩的壮观景象,但却也存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知史料之多型,掌史料之搜集;揣史料之意图,辨史料之真假;择史料之信息,构历史之证据这三方面阐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应用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46-02
“史料实证”基于史料多元性的景况和史料对于认识历史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主体学习历史学科的必备能力及学科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存在。“史料实证”能力主要指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这也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应当沿循的思路与方向[1]。
一、知史料的类型,掌握史料的搜集渠道
“史料实证”能力形成的基础首先是学生对“史料”的获得,即知道什么是史料以及如何能够获得史料。因此,史料教学首先应教学生知道史料的多种类型并使其掌握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这在现代学术研究极大发展和深入以及信息来源渠道极大增多的现实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2]。
如伴随现代历史研究史无前例的集大成景象,伴随书籍、网络、图像、影视等多元信息传播渠道的生成和大量信息传播从业者的上岗,史料按照表现形式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绘画等)、口传与口述史料三种;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除此之外,还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之分等。唯有知此,学生才可具有洞察、发现、捕捉、记录史料的敏锐意识,才可初步感知史料的可信度与价值性,并为之后的史料搜集提供方向和线索。即在面对一个待深入探究的历史问题或话题时,如“罗斯福新政”等,学生首先要具有“查文献”“查实物”“查正史”“查野史”等的思路。但尽管如此,其依旧会面对诸如“该如何查起?”的问题,因为无论是文献、实物,还是正史、野史,尤如无垠的资料瀚海,若在无任何方法指导的情况下从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必是难上加难的。因此,在网络、图书、影像等之外,对更具体的史料搜集方法的教学是继“知史料的多型”之外“史料实证”能力培育的另一必要条件。因此,笔者将搜集方法归结为因类法、由近及远法、溯源法、披沙拣金法、随时注意法、兼采法等六种方法,并举出具体的例子对每一种方法做了具体的诠释。如通过文献查阅“罗斯福新政及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则可以以“因类法”先确定“美国现代史”的类,而后再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下分类项中确定“经济”类,再在“工业史”“农业史”“财政金融史”的下分类项下确定“财政金融史”的范畴……如此,则必可寻得所需的与“罗斯福新政及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的史料。伴随此类史料引导搜集的过程,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可以逐渐得到提升,并为之后的“史料辨析”和“史料实证”奠定基础。
二、揣史料的意图,辨史料的真假
史料具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下对于每一话题又有多元的说法,这便造成了史料领域内“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的乱象,也促成了“史料辨析和实证”在史料教学中的地位。在此,需要清楚地知道辨别史料真假所需的知识累积与理性思维,即每一种史料的直接给予者是史料撰写者或者发布者,而其对史料的撰写和发布则必秉持着一定的立场、怀揣着一定的目的,因此,结合自己的历史认知与通过其它渠道的史料查阅与证实,则可基本知道眼前史料的真假,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怀疑眼光、实证精神。这无论对于历史学习还是更深入的历史研究而言,皆大有益处[3]。
如针对“罗斯福新政及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话题,笔者引导学生按照上述史料搜集方式寻得了一段《大国崛起》的视频史料,视频内容为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保障以及以工代赈方面的措施,特别是对大危机时期人们兴修水利工程等真实场景的记载,使人身临其境而深信不疑。但对此,笔者则提出“史料真假”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大国崛起》纪录片的属性进行了深究:该片的创作背景为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九次以“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且随后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进行了落实。基于此背景,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国崛起》,以解讀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2004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完成了对九国崛起历史的整理,2005年该片通过了中央电视台的审查,并从2005年7月31日起,该片的七个摄制组对欧亚美九个国家进行了深入采访和实地拍摄,拍摄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因此,这一纪录片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视频史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除此之外,还寻得出自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的这样一段史料:“批评家往往说他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政治制度……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先对这段评价性的史料结合自己的历史认知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之后又对此史料撰写者——马星野进行了考察。即马星野是一位新闻学者、中国新闻界的名人,中国杰出的新闻教育家,被誉为“新闻巨子”“新闻王”。他于1930年留学美国,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随后深入新闻界勤奋耕耘,其新闻成就举世瞩目,并于1984年被授予“杰出新闻事业终身服务最高荣誉奖章”,于1985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因此,其在《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中发表的这段讨论亦具有高的可信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并使其史料辨析能力和实证精神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三、择史料的有效信息,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
对史料进行搜集和辨析的目的和宗旨皆在能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由此建构出正确的历史认知。因此,继史料搜集与辨析之后,在“史料实证”能力的培育目标下,在史料应用教学中,应以依托史料对探究主题的回归、对其进行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认识和阐述[4]。
如为保障文本论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笔者还围绕“罗斯福新政及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开展“重构历史”的教学。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可信度的史料,如“自1932年始,美国的经济繁荣开始出现‘虚假的征兆,生产过剩导致的失业、经济损失现象屡见不鲜,《纽约时报》每周商业指数在罗斯福就职时为52.3,6月中旬达到87.1,这是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此则意味着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让学生对其进行整合和梳理,并进行关于此主题的探讨,得出一定的结论,如“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仍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罗斯福新政无疑是西方经济史上的一大具有纪念意义的节点,因为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并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能得以避免其弊病而在西方世界中继续存活下去”等。无论学生得到的结论是什么,皆源于学生对史料的自主剖析与提炼概括,皆为其自主生成的认知,因而相较于教师直接给出的结论更为深刻,且具有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的作用。且此过程亦能提升学生的史料处理能力,提升其通过史料建构历史认知的能力。在具体结论的表述过程中,教师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为目的,竭力强调提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要点,即应在诸如“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等类的结论之前,加上得出此结论的史实依据,这也是解答中考历史材料类题科学、严谨的表述模式。
总之,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史料教学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大主要内容。在史料探究教学中,应当分史料搜集、史料辨析与重构历史认知三个环节进行教学,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完备的史料处理能力,提升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这相较于传统的直接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而言,无疑将推动学生可持续性、自主性的学科学习,并提升其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羅敏华.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课程教
育研究,2017(50).
[2]安国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7(12).
[3]张志学.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
史教学参考,2017(24).
[4]秦必凯.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