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角下面向未来的高校专业教育改革

2020-04-12张岳健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张岳健

摘   要: 通识教育是如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通识教育与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的客观要求相符合,可以在一定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高等教育将更多侧重点放在了专业教育上,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所占比例较少,高等教育存在功利化现象。必须转变高等教育的思想,持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高校专业教育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通识教育。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组成了高等教育。从通识教育的起源看,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思想,通过不断实践与研究,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成为目前教学的主要趋势。

二、高校专业教育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在教育本质中,通识教育理念是深化的过程。

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本质问题,数十年来的教育学著作中对教育的概念表述都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独有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持续不断地培养人,可以有效为社会服务。回顾国内外教育史,虽然对教育的相关定义有所不同,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将教育作为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特征。“人”可以是“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从心理学方面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知情意全面发展。上述的这些理解让我们对人有了更深刻的基本认知,但上述观点只是将人作为某种形态组合而不是具有主体性及整体性的人。

以通识教育作为视角对教育的本质进行钻研,可以防止将人简单地看作各种因素的组合及迫接受改造的客体。在对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加以确认的基础上,对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样尊重,将教育作为解放人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知,提高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水平。

2.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把握教育方针。

从教育方针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有过几次改动,但是大体的中心思想未变动,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实际上,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的方向大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还具备原则性及抽象性特征,联系高等院校实际情况,将其具体落实到高等院校教育中时会出现执行困难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简单分解的方式,开设课程与德智体美这四个方面一一对应。比如为了解决美育问题,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程;为了解决体育问题,开设了体育课程;为了解决智力培育的问题,开设了数学、语文及英语等各个科目;为了解决品德教育问题,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可以帮助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不是一门课程只能满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的一种需要。这种一一对应的方式有不合理的地方,与教育的一些规律不相符。

从教育的目的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人,全方位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全方面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而不是将德智体美简单罗列相加得出的全面发展。从经济教育学的角度说,对教育方针简单化的理解会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利,使教育投资的成本增加,进一步影响教育产出的效率。从实际操作角度看,从提出教育方针到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方针需要花费很多中间环节进行转换,需要分解及细化教育方针,最终成为具备操作应用性的方法和程序,这可以称作课程设计。通过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可以落实和贯彻合理的教育方针。实际上忽略中间环节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教育方针和课程结构之间往往出现脱钩现象,致使缺乏科学性,不能真正反映我国的实际教育方针,很难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通识教育理念,多年来教育界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有了很大转变,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教育方针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全面合理地理解教育方针。一方面看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区别,另一方面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教育看做培育完全及和谐人的过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识教育强调了课程的广泛性功能,避免出现单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单一科目对应单一教育目标的观念已经不复存在,重点放在了单一科目的多功能性方面,每一门科目都具备了完成德智体美全方面教育任务的能力。

3.通识教育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比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侧重基础和综合能力。从专业教育角度而言,通识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与专业相结合,才能促成完整的高等院校教育。通识及专识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兼顾通识和专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从某种角度说,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因为接受通识教育而强化,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得以端正。除此之外,通识教育还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伴随现代经济的逐步繁荣兴盛,社会多元化现象逐渐变得普遍,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需要尽可能符合社会现实发展需求,把实现国家民族复兴和促进社会繁荣富强作为己任,帮助大学生培育人文精神,促进文化精神的持续传承。从大学生本身说,通过执行通识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未来生活给予有效的潜在保障,使大学生与现代社会生活更协调。由于社会竞争愈发激烈,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趋势非常明显,大学生在社会上愈发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体现在大学生所学基本知识方面,而且体现在综合素质的需求上。需要通過高等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成人教育,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牢固根基。这种成人教育需要通识教育的力量,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让大学生拥有学会生活及感受生活之美的能力。通识教育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是专业教育单一化的突破,从本质角度考虑,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回归了原本的价值。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专业教育改革措施

1.协调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时,应当充分重视通识教育的真正价值,准确定位通识教育,力求协调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一,牢牢掌控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及其他目标,将通识教育作为前提条件,加入专业教育,保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具体来说,教育顶层是高校应当最先考虑的目标,推进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持续执行,优化教育体系的相关工作,建立健全高等院校教学评估和激励制度,使通识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之间建立关联,自始至终贯穿于高等院校教育中。不论是院校的教师还是领导,都需要认同和积极支持通识教育的执行,注意在执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专业教育,防止出现大学生轻视通识教育的问题,让大学生理性客观地评价通识教育的执行情况,积极地加入和配合通识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教师及高校管理层这三者之间落实教育的良好局面形成,通过三方的力量全面发挥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第二,跨越学科融合。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无法做到单一独立,因此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多学科贯穿融合,发挥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实际价值,展现贯通文理的综合实力。在执行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凭借通识教育的优势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综合素养能力。高等院校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背景,推动课程教育改革。

2.优化课程比例。

为了不断推进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可以优化课程比例。以通识教育为背景进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能,由于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学习热情及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课程改革必须以课程建设问题为出发点,解决当前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比如,高校不但要将选课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还要以高等院校内部具体情况和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需求为条件,进行多样化和标准化的课程安排。进行通识课程分类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必修课程的比例设置,适当调高选修课程的相关比例,公开各个课程的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帮助学生按照课程安排实际情况仔细斟酌选择课程,这样既符合学生发展兴趣所需,又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投入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中。不单单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适宜,还方便开展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各类课程。

3.对通识教育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教学的实际效果怎样、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都与教育教学形式息息相关。网络化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广阔的舞台,可以通过微课或者慕课的方式进行通识教育。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或者慕课的教学方式便利度更高,教学内容更宽泛。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通识教育,可以加强线下与线上的互动沟通,有意识地强化教学可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刻,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热忱,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壁垒。要注意在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主体是教师,为了增强通识教育的有效性,应当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问题。高等院校必须根据本校通识教育执行的真实情况有效调整师资队伍,更有力地推动通识教育的顺利进行。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育,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学化管理,提高高等院校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问题的重视度。可以安排具备高水平学术造诣的教授从事核心课程教授任务,创建名师团队,将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强有力地执行起来。在任用通识教育的相关教师时,应当与通识教师之间创建准入制度。在进行教师选拔工作时,不僅要考虑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教师的教授经验是否丰富、教学热情是否浓郁及综合素养是否具备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从整体角度促进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宗旨看,开展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综合性和全面性人才,通识教育正是为贯彻这一宗旨形成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把通识教育当做高等教育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任务。创建和高等院校发展相匹配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过开展通识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准,让通识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成才之路。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发展仍然要花费很长时间,需要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教师不断探索,使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更加契合。

参考文献:

[1]陈雪婷,金玉.通识教育理念下财经类高校“经济法概论”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06):118-121.

[2]冯永刚,魏敏敏.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挑战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20(03):59-65.

[3]付敏,程弘夏,刘玉华,杨丹.以“专业教育+健全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改革[J].广东化工,2019,46(03):237-238.

[4]徐文.试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6):13-14.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