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04-12彭仕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2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

彭仕伟

【摘 要】巜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版》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还要求掌握20个文言虚词和用法意思。而阅读浅易文言文,就必须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意思。再说,文言虚词的用法意思在考试中是经常出现的考点。

【关键词】文言虚词;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作过一些调研,学生学不懂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就连文言文都怕学,从而影响语文学科的成绩及语文课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语文老师对文言虚词的教学重视不够,见字讲字。在课文中遇到某个虚词就告诉学生它的意思和用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意思用法。

一、文言虚词的教学背景

文言虚词,云南省近三年没有考,但期中、期末考试经常会考。大多以“下列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或者找出下列加点字用法意义与题干上某句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等形式出现。例如:曲靖市2019一2020學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第I3小题,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学而不思则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可以为师矣/投以骨。D?切问而近思/而顷刻两毙。)面对这些考题,大多数学生无从着手,只有靠蒙,失分率较高。而且,初中基础打不好,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搞不清,进入高中学习文言文较吃力。就只能死记硬背某个词在某个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再则就是没有教会学生归类整理。其实,文言虚词并不多,就20个,只要老师足够重视,把知识点讲清楚,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并教会学生迁移应用,并不难掌握。

二、把概念讲清楚,把规律讲明白

笔者以“而”“之”“于”为例,谈谈我在文言虚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而”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在古汉语中,“而”字有四种用法(初中只讲四种):表顺承、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我是这样跟学生讲:“表什么”是看“而”字连接的前后词语、短语的关系。例如:“表顺承”就是“而”字后面的内容是顺着“而”字前面的内容发生的,有先后顺序,一般“而”在两个动词中间。我先把“表顺承”这个概念讲清楚。“顺承”就是顺着、承上的意思,再用现代文巜孔乙己》中的三个句子帮助理解,“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这三个句子之间就是顺承关系。“端”承接“温”,“放”顺着“端”发生。在学生明白“顺承”的含义后,再讲“表转折”。“表转折”,先讲清概念,“转折”,顾名思义,就是“转了折头”,即“而”字前面说出一个意思,“而”字后面没顺着该意思说,说的意思跟顺着说的相反。我用巜荔枝蜜》中的句子帮助理解“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它”,后一句顺着前一句应该说“我也很喜欢它”,但后一句说的意思跟顺着说的意思刚好相反,所以,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论语十二章》中“人不知而不愠”。“而”字前面“人不知”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顺着这个逻辑,后面应该说“我很生气”可“而”后面是“不愠”即“不生气”,跟“我很生气”相反。所以,“而”表转折。而且,“而”字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却”。“表并列”,就是“而”字连接的前后内容是并列关系。就像农村的“木楼梯”,“而”字就相当于连接楼梯两边的中间的横木。

(二)“之”字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之”字,在古汉语中非常活跃,用法很多。“结构助词”意思:“的”。两句话就讲清楚了:一般用在名词前面,可译为“的”。《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花”是名词,译为“的 ”,“水上陆地上草木的花”。“代词”,代人,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这件事、这些问题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出师表》中“悉以咨之”“咨”是动词“询问”,“之”用在“咨”后面,用作代词,代“他们”;《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闻”是动词“听到”,“之”用在“闻”后面,作代词,译为“这件事”。“凑足音节”(补足音节),先把概念讲清,“凑足”就是“凑够”,为什么要“凑足音节”就是音节不足,读起来很促。如《狼》中“久之”,如果没有“之”就变为“久”。既然只补足音节,就无实义。再讲规律,“之”作音节助词有两种情况:(1)用在时间名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如“久之”。(2)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先教学生判断什么是主谓关系。即“之”后面的内容能回答前面的对象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等。如“虽我之死”(《愚公移山》)“我”怎么样了“死了”(即使我死了。)“之”用在主谓之间。“之”,动词,译为“到、往、去”,用在处所名词前面。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之”前面一般是疑问代词,后面是动词。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前面是“何”,疑问代词“什么”,后面是动词“有”。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就是“之”后面的内容是修饰限制前面内容的,后放到了中心语后面。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之”后面的“高”是修饰前面“庙堂”的,意思是“高高的庙堂”,所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于”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于”在古汉语中均用作介词,一般情况置于动词、形容词后。“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构成介词结构,翻译时提到动词、形容词前。把这些规律讲清楚,学生就容易懂了。“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于”在动词“歌”后面,与“途”构成介词结构,调整顺序“负者于途歌”,译为“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于”的意思是“在”。“起于鲁”(《曹刿论战》)。“于”在动词“起”后面,与“鲁”构成介词结构“于鲁”,调整顺序“于鲁起”,译为“从鲁国出发”“于”是“从”。“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凶猛啊!”“于”的意思是“比”。“生于忧患”(《孟子二章》)“于”用在动词“生”后面,调整顺序为“于忧患生”,译为:“由于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于”的意思是“由于”特殊用法,“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于”的意思是“对。”

三、归类整理、学会迁移。

指导学生把学过的虚词的所有意思归类整理,教他们迁移应用。在新课文里出现学过的虚词都特意让学生判断,并加强训练,慢慢地学生就能熟练掌握20个虚词的意思用法了。不仅初中文言文学起来轻松了,也为高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再以“而”字的意思和用法为例,讲一下如何教学生迁移应用。前面学了“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而”表顺承。我们来看“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而”前面是动词“记”,后面是动词“去”,“而”后面的动作是顺着前面的动作发生的,所以,此句中的“而”也是表顺承。学生就掌握了。再如“表转折”,前面学了“人不知而不愠”(巜论语十二章》)中的“而”表转折,再看“出淤泥而不染”(巜爱莲说》)“而”前面出淤泥,后面应该是被污泥沾染,但“不染”是不被沾染,刚好相反,所以,此句中的而表转折。学生学会判断了。“表并列”,前面学了“泉香而酒洌”(巜醉翁亭记》),下面我们看“黑质而白章”{巜捕蛇者说》),“而”前面“黑质”与后面的“白章”是并列关系,所以,此处“而”也表并列。最后“表修饰”,已经学过“则驰然而卧”(巜捕蛇者说》),我们来看“朝而往,暮而归”,“朝”修饰限制“往”,“暮”修饰限制“归”,所以,两个“而”字都表修饰。通过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学会了迁移应用,真正掌握了该虚词的意思用法。

总之,对于文言虚词,教师通过讲清概念,找到规律,迁移应用,归类整理,学生很容易把这一知识点掌握牢靠。

(作者单位:曲靖市罗平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关于当代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 促进开放式实验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