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批判理论和个人自由

2020-04-12陈正祥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2期
关键词:社会经济

【摘 要】现代社会,社会和个人自由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在如今的中国,在大社会的背景下,个人的自由如何得到实现,是一大难题。本文从马克思理论出发,研究其经济批判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现实实际,探讨社会和个人自由,为当代社会建设和个人自由实现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社会、个人自由、经济

现代社会,社会和个人自由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在如今的中国,在大社会的背景下,个人的自由如何得到实现,是一大难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其经济批判理论和社会理论对此问题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本文结合当代实际,以期为当代社会建设和个人自由实现提供有益思考。

一、经济批判论

很多人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简单定义为经济决定论,这恰恰是对马克思的思想的一种误解。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往往没有立足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忽略了马克思写作的更深的目的,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就存在的批判性。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但一方面却带来了经济危机和人的异化。归根究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物的概念的存在感前所未有的在社会中变得强烈。这导致很多经济学家被物的概念所迷惑,面对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学家们力图通过提高生产率、改变管理方式、调节生产与消费等方式来度过危机。而一味追求商品的产出和大工业化的生产,也使得人在劳动生产中被物化,成为一个个工具性的存在,人的主体价值前所未有的被弱化。前者,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危机的一次次爆发并越演越烈,人们开始注意到资本社会内部确实存在着其必有的缺陷,已经开始批判资本主义这一根本制度。但后者,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着。

那什么是人的异化?人的异化指人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被消解,被物化为一个个无精神的商品存在。拿当今社会为例,如今的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生产力革命,可以说,如今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十分发达。按理说,在這样生产力发达的社会,人们应该会有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但细观现今的社会,人们却未按期望的有着强烈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反而滋生了大量负面情绪。这是因为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也是现今社会抑郁症人数越来越多的原因。

人们追求物质,本来是用于追求其幸福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浅薄的唯利思想横行。浅薄的唯利思想刻意或无意地将义利之间的界限混淆化,使义完全溶解异化于利之中。随着市场经济与拜物思想的发展,个人利益与金钱多少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而由于义的消解、异化,利这一冷冰冰的巨兽被引入了人的伦理农场,爱情、友情、亲情等纷纷被其吞噬取代,人的任何行为似乎都可以从利益的角度出发解释。自然而然,人的任何行为也就被完全机械化、工具化,无所谓爱情、友情,这些都只是为实现其人利益最大化的武器装备。温情的人类社会成为了赤裸裸的战场,毫无理性,只有冰冷的物性。更悲哀可笑的是,人们还洋洋得意地将其行为成为自身的绝对理智。所以每当有道德现象产生并被报道时,主流声音往往不是赞颂,而是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寻找其背后似假似真的利益关系,不断质疑道德行为的动机性和目的性。这使得很多人纷纷丧失对道德的追求,纷纷或被迫或自愿地沉入精致的利己主义价值中去,不择手段地去获取金钱,获得一时的肉体满足。

而同时,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超前消费也使得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例如房屋贷款、信用卡的产生,无意识中就构成了无可逃离的罗网。试想,每个使用房屋贷款和信用卡的人,每月就会不停为了还清这月的欠款不断奔波。每月固定的欠款也使得人们不敢轻易离职,每天透支身体,为了生计奔波。为了每月工资好偿还贷款,只能忍受老板的一个个无理要求,丝毫无自己的主观诉求。

经济这一人类产生的,为着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所创造的工具,却反过头来,主宰了人类的行为甚至一切。身处商品经济弊端开始显露并越演越烈的时代的马克思,正是看到了经济的这一面。马克思写作经济理论的目的,正是要人们看清经济的本质,善用经济,使经济的运用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除开对经济的批判,马克思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这样的抨击哪怕放到如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不过是少数人把握政权把握大量资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虽然从其取代的封建社会那看,是先进的。这点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也是无可辩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如当时的哲学家和政治家所鼓吹的,是绝对合理的存在。恰恰相反,这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充满了不完善和弊端。

资本社会宣扬的政治,往往是野蛮、浅薄的。他们认为社会的形成不过是强权者的发善心似的让渡一部分权利从而形成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金字塔社会。所以,他们宣扬相互竞争,剥去其文明外衣,其内在不过是赤裸裸动物般的弱肉强食,并美其名曰地认为从自然中获取了真理,冠上华美的文字,称其为“物竞天择”。这样的行为不过是在欺骗人的同时在无意中也把自己欺骗进去的可笑行为罢了。以此理论建构的人们,往往沾沾自喜地认为掌握了社会的本质,认定道德的无用,认为其不过是华美愚民外衣。

加州大火已经持续很久了,直到现今,还未扑灭。诚然,里面有一部分是加州环境因素,气候干燥、大风等。但从大火从爆发到如今尚未扑灭以及之中出现的种种事件报道,都深刻揭示了美国这一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隐患和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隐患。消防私有化、富人乃至个人间的顾己主义,可以说,美国加州的一场大火,是现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资本主义弊端的显露。

过度私有化的市场经济主宰下的现代社会,必然导致资源的集中化于少数人的手中,逐渐演变为少数人的金字塔社会体系。贫富差距巨大化的社会环境下,每天为了温饱奔波的社会底层只会滋生暴戾,渐趋冷漠。固然,发达的美国的现代性社会建立了完善的次序并开出了其以个人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但这种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是建立在欲望的无止境的获取的个人自由的基础之上。在利益面前,人只是孤立的,敌视他人的。以个人的绝对孤立的欲望自由开出下的道德体系只会开出毁灭和混乱,人的全面发展只会实现在极少数社会阶层,以此基础发展下的社会永远不会是和谐的社会。

诚然,社会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强权,但要从中看到,人类社会的一次次发展,更多取决于人的合作。从原始时期,为了抗衡野兽的侵袭和天灾人祸,人们开始展开个体间的合作。在一次次合作中,道德也就由此形成,并逐渐增多其内容,由此也促进了其合作的一次次深化。从刚开始的三四人为主的合作,逐渐进化到十人、百人乃至更多人的国家间合作。人各自特性的展开以及各自劣势的互补,使得人类社会一次次进步。人的一生不过百年,面对自然乃至宇宙,我们往往微不足道。如果不是人们自身之间的一次次联合一次次协作,并由此在合作传承下来并经历一次次总结,我们如今可能还是茹毛饮血。所以只强调英雄史观的观点,无疑是片面的,要知道爱因斯坦的成功固然由其自身一面,但不可忽视其理论被证明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实验以及对其理论的技术开出,更重要是前人经验的奠基。

三、大社会与个人的自由的冲突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一直关注的哲学问题,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更加关注最紧迫的现实的自由问题。只是早期的马克思思想还未成熟,关于自由的问题思考多是在政治问题上,认为自由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自由。直到后期,马克思思想成熟,在建构共产社会的社会构思了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对这自由社会的构思在如今中国大社会和小个人自由的现状里,有其很强的反思价值和借鉴意义。

要认识这一点,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自由?我们常常会说动物真自由,可以无拘无束,肆意妄为。这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或者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一般情况下,自由大多发生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社会里。而动物完全不具备这种条件,很多时候都需要为了满足自身物性即饿或热等,去不断觅食或躲到阴凉处。我们所说的动物这样的自由只是人人为地将自己的意愿、价值强赋予在动物身上。当人们深陷社会,过着朝九晚五为着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咋一看到在青山绿水或广阔大草原下奔跑的动物,内心不由心生向往,以为其为真正自由。却忘了动物和此时的他们一样,都只是被自身物性驱使,不得自由。且自由也不意味着肆意妄为、无所不做。因为当人无所不作时,其内在是没有任何人的意志主宰体现。而一个无意志行为,是绝对混乱,也就谈不上自由的存在。试想,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或该做什么,做着前后逻辑相矛盾或者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这种连自身的自由选择都无法实现的行为,又怎么称得上自由。甚至比前一个例子更加的不自由,起码求生存的人知道自身需求,做出了自由选择,虽然为此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不自由,但其选择时人是自由的。因此,真正的自由,是人根据自己内心的意志去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也即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觉得该做的事的外在表现也就是道德。因为社会里的有自由意志人绝对不会去做出破坏自身完善的行为,反而是为了自身进化,去追寻一条有可能通往终点的道路。

但很多时候,高度发达的大社会也会消磨掉个人的自由。如当今的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过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很容易会淹没人的个体意见。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加之社会为了维护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为了维护自身强权,动用权力去压迫人的时候,个体的自由也就随之消解。

同时庞大的社会集体行动能力,很容易也会消解人的个体化思考,随之而来,庞杂的价值观会消磨人的个体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各种不同的或好或坏的思想流入中国。随着许多思想的流入、冲击,作为个体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共鸣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看似随之越来越多元化,人的主体性越来越鲜明,其实只是“道听途说”之观,其心全无主宰常驻之地,趋于支离,也由此引发了价值判断的混乱。不管任何思想,都总能在逻辑上找到其自圆其说之地,人的任何行为似乎都得到了允许。唯物质论、唯结果论使整个社会似乎陷入了古希腊的智者时期,对和错,善和恶没有了各自的界限,很多价值判断只是建立在辩论乃至诡辩的成功与否的基础上。

这样的现状使得当今的中国,精神类疾病越来越普遍,人们越来越容易被煽动,陷入偏执,人们在无序的思考中找不到自己的独立思维。人保护性地把自己置入一個个自我构建的独立王国,一个个人的伊甸园。人的个体性看似越来越凸显,但其实他们只是沉浸在虚无构建的无序王国,看似存在,其实质只是无。这样的王国不堪一击,轻易会被现世所击败。灯红酒绿之下,往往却是一堆行尸走肉装着一团混乱的灵魂气团。“我”的概念在如今的社会前所未有的迷糊。而这也导致了个体在大社会压制下无意识的进行反叛,从而导致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

四、大社会和个体自由调和路径的探寻

1.发挥道德为己本质

道德不是一种外在强制物,其是人长久进化以来内心的本就具有原始本能。孔子说“为仁由己”,扫清附着在道德上的很多外在物,道德究其根本,不过是人自己修来给自己心看的事物。《庄子》齐物篇开篇就提到天籁、地籁、人籁,其对道德的为己描述颇为形象。道德的修养不过是人的真实本性的吹发,谱奏出的天籁之曲。

当代社会,虽说随着交通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各个地方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不如以往,变得越来越疏离。特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行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更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困守于自己的内心虚幻王国,同时现代所带来的的稳定生活也造就了人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除非人类文明一夕毁灭,不然这样的状况几乎不会改变甚至会加深。人们就如无垠海洋里的孤鲸,大多时候独自游行、取食。如此一来,人们下意识地觉得不必为了自己在环境中的行为负责,自然道德中外在的互利功能就此消解,以往以此为价值的道德也就为人所不屑。但道德对人又是必要、必然的,如此道德缺失的社会,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贫瘠的。现代人内心的孤寂感往往十分普遍,只得杂以酒精等外在物质麻痹,但效果不过是饮鸩止渴。同时随着平民的政治地位的抬升,以往的严父社会再构不成意义,古代政府的道德教化职能不在。当代社会一味强调着道德的互利,无疑落入下乘,反而模糊化了道德的本质。因此,当代的道德重构首先应该从内、从个体入手,发挥道德的为己一面。所以,我们不妨回归一次婴孩,回归纯粹的道德本心不再向外寻求道德归属,而是向内寻求心的安定。正如当代所宣扬的雷锋精神,做好事不求物质的回报,因为心灵已经给了你最好的回应。

2.批判继承,开出“中国之治”

对于社会上那些想要回归传统的思潮,我们需予以批判。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更加强调大社会中的个人或团体与其他个人与团体的合作。这与传统的生产力落后,从而导致人需要以家庭为单位在狭小的社会中进行农耕劳作的情况完全相反,所以现代性的社会更多强调其社会的公德建立,更多需要宣扬友爱、团结,而不是传统社会以孝为核心的私德体系。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全面否定,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精华。传统社会的对个人修养的强调和人之间温情的相处模式等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当代中国想要永远保持永远的生命力,就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要以绝对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去批判吸收,在此基础上建构现代性的中国的社会体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出当代的“中国之治”。

参考文献:

[1]何强,张成,实事求是:重思马克思经济批判的一种哲学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2]李士菊,由“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 再到“经济批判” ——马克思创立科学无神论的艰苦历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年第11期

[3]董璇,马克思商品经济批判思想的价值意蕴【J】,西南大学,2017

[4]文小勇,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的经济批判【J】,马克思理论研究,岭南学刊,2006

作者简介:

陈正祥(1996-8-27),男,汉,浙温,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儒学。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