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患者应用CBCT进行成像检查及矫治效果分析

2020-04-12朱辛奕季海宁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阻生牙口腔科牙根

洪 洋 朱辛奕 季海宁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吉林吉林 132013

埋伏阻生牙是口腔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1%~2%[1-2]。患者发病后,可破坏牙列的完整性,导致咀嚼功能异常和口腔畸形等,从而对患者的身心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埋伏阻生牙患者的治疗方面,精确的影像检查对正畸方法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曲面断层片等检查方式所呈现的结果均为二维影像,图像存在一定的变形和重叠。近年来,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应用日益普及,且成为了口腔科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CBCT与曲面断层片比较,所生成的图像是三维立体的,可以给予口腔科医生更为清晰准确的诊断结果[3-5]。因此,我院口腔科采取CBCT对埋伏阻生牙进行检查,并以为诊断依据,开展后继的正畸治疗工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的36例患者共计39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进行正畸治疗。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曲面断层片和CBCT检查确诊为上颌埋伏阻生牙患者;(2)初次就诊患者,未经正畸治疗。排除标准:(1)需拔出埋伏阻生牙的患者;(2)体内脏器或血液系统重度疾病患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等。36例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3~42岁。替牙期和恒牙期患者分别为21例和15例。埋伏阻生牙牙位情况为上颌中切牙22颗,上颌尖牙17颗。

1.2 CBCT成像检查

首先设置CBCT设备的电压为110kV,管电流为15mA,调整曝光时间、切层间距及厚度均值分别为3.6s、0.1mm和0.1mm。然后医生指导患者保持端坐位,使用头颅骨定器等固定患者头部,保持患者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地面垂直,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借助三重光束定位后,将CBCT回旋臂进行360°扫描。最后获取得出面积为14cm×14cm×17cm的图像。使用口腔医学专用的三围手术设计平台如SimPlant软件等,根据CBCT获取的数据进行上颌骨3D重建,分析和测量患者埋伏牙的位置、牙冠方向和骨埋伏阻生方向等,以此确定患者的正畸治疗方法[6-8]。

1.3 正畸方法

具体正畸治疗方法如下:(1)术前正畸治疗。成像检查确诊后,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3M Unitek Corporation,注 册 号:SFDA (Ⅰ)20122632947,产品标准:进口产品注册标准YZB/USA 3312-2012)进行初期矫正治疗,待牙弓齐整后,进行手术治疗;(2)暴露埋伏牙。医生根据上一环节CBCT成像和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外科手术开窗暴露埋伏牙。如局麻后,沿患者牙槽嵴顶翻开黏骨膜瓣至埋伏牙高度以暴露牙冠,清除萌出道阻力。充分隔湿,确定牵引方向的最佳位置,粘结牵引附件,缝合黏骨膜瓣;(3)正畸牵引。术后1周,若患者切口恢复理想,则拆线后进行牵引加力;(4)正畸排齐。患者埋伏牙牵引萌出后,使用固定矫正调整排入牙列。随访1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后CBCT成像结果,见图1~2。

图1 正畸前CBCT成像结果

图2 正畸后CBCT成像结果

1.4 观察指标

(1)比较曲面断层片和CBCT对埋伏阻生牙患者的成像检查结果;(2)使用CBCT观察埋伏阻生牙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患者正畸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为患者上颌埋伏阻生牙进入正确的牙位,且与邻牙接触良好,松动度正常,无牙龈退缩、粘连和牙根吸收等不良情况发生。有效为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向唇侧弯曲角度较大,出现一定程度牙龈退缩、粘连和牙根吸收等情况。埋伏阻生牙为完全进入正确牙位,后继需采用烤瓷等方法进行治疗;无效为埋伏阻生牙经牵引治疗失败,只能进行拔出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9]。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曲面断层片和CBCT的呈像检查结果比较

曲面断层片和CBCT的呈像检查结果比较,可见CBCT检查结果与曲面断层片在牙弓内位置根尖孔闭合情况和萌出间隙3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使用CBCT观察埋伏阻生牙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经CBCT观察,36例患者的39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的并发症情况如下:4例患者并发囊肿,占患者总数的10.26%;2例患者并发牙瘤,占患者总数的5.13%;17例患者邻牙牙跟吸收,占患者总数的43.59%;9例患者邻牙阻生,占患者总数的23.08%,24例患者牙列不齐,占患者总数的61.54%。

2.3 患者正畸治疗效果

36例患者的39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进行正畸治疗后,其中30例患者痊愈,占患者总数的76.92%;9例患者的正畸治疗效果为有效,占患者总数的23.08%。未有无效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

表1 形态结构特征、萌出方向、根尖孔闭合情况和牙根弯曲情况呈像结果比较

表2 萌出方向和间隙呈像结果比较

3 讨论

上颌埋伏阻生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颌畸形,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主要与乳牙的滞留、牙列拥挤、上颌骨发育异常和遗传因素等相关。如在乳牙滞留方面,因外伤或根尖周病变等原因,可引起乳尖牙牙骨质与牙槽骨出现粘连,导致患者在乳恒牙替代阶段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影响上尖牙萌出[10-12];在牙列拥挤方面,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的调整,食物日趋精细化,反而使咀嚼系统逆向退化,上颌的牙弓长度可能无法容纳所有牙齿正常萌出;在上颌骨发育异常方面,部分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和后天上颌外伤患者,其牙量相对较大,骨量却相对不足,从而导致上颌牙列拥挤[13-14];在遗传因素方面,经大量的医学研究证实,上颌埋伏阻生牙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Janson等研究发现,在106位上颌埋伏阻生牙患者中,在其亲代和子代直系亲属中,发现埋伏阻生牙的发病率约为4.9%,牙齿发育不全率高达19%~20%[15]。

对于上颌埋伏阻生牙患者,前期诊断的正确性,如明确埋伏牙的位置、萌出方向以与邻牙等位置关系等,对后继正畸治疗方法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受到影像医学发展的制约,患者主要以曲面断层片检查为主,但曲面断层片的成像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为其拍摄的原始图像结果是一维的,再由一维数据重建出三维图像,金属伪影较重,无法准确清晰显示埋伏牙与邻牙之间的关系以及埋伏牙等整体形态,从而为后期正畸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

CBCT一种新型的口腔医学成像设备,CBCT成像原理为X线发射器围绕着投照体以较低的射线量做环形数字式投照,此时直接获取的图像就是二维的,然后利用计算机图形分析系统,将投照的结果加以重组,以此获取三维图像。因此与曲面断层片等比较,有效消除了金属伪影等,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而且CBCT配套的图形分析软件非常完善和成熟,医生在使用CBCT提供的三维图像环境中,可以通过调节窗位以去除骨质干扰。利用图片的旋转功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埋伏阻生牙的形态、大小以及以邻近牙的关系。使用测量工具,准确测量牙冠宽度等各种数据,以判断埋伏牙的间隙是否适宜开展牵引矫治等。从而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在具体的诊断方面,患者经曲面断层片和CBCT检查后,在牙弓内位置、萌出间隙和根尖孔闭合情况3方面,检查结果具有明显不同,如CBCT成像显示,患者临牙冠间距和邻牙根间距分别为(9.33±0.62)mm和(13.15±0.74)mm,而曲面断层片成像显示,患者临牙冠间距和邻牙根间距分别为(6.85±0.88)mm和(9.98±0.62)mm。可见呈像结果具有明显差异。且在后继的正畸治疗过程,证实CBCT检查结果均正确。以此证明,CBCT有效提高埋伏阻生牙诊断的准确率。

在患者后继的正畸治疗方面,正是由于CBCT的成像和分析结果为后继的正畸治疗、暴露埋伏牙、正畸牵引和正畸排齐等环节提供了准确依据,因此有效保证和提高了患者正畸治疗效果。在本次治疗的39颗上颌埋伏阻生牙中,痊愈30颗,有效9颗,有效率为100.00%,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阻生牙口腔科牙根
上颌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的研究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什么叫阻生齿?如何治疗
CBCT对阻生牙定位及正畸治疗的指导价值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折裂的临床特征分析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阻生牙定位及正畸治疗的指导价值*
正畸联合牙槽外科治疗埋伏阻生牙的临床效果研究 *
门诊口腔科消毒效果与有效干预措施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下江西省口腔科专业住院医师KAP调查研究
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