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和书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微
2020-04-11刘忠义
刘忠义
(1.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102;2.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一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软环境,是指高校师生在教学与学习生活中的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而展开的一系列场景、规范、准则和一些独特的习惯,包括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活动及主体性格的养成有着陶冶、引导、规范等作用,也体现了师生的生活质量和学术精神,能够给师生一种精神归属感。[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一个普遍的共识:文化育人。人类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或者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历史即是文化的历史,人类的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文化本身即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方式,是教育必须采用的方法之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既有文化向受教育个体内在文化的转变,使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文”化。同时,也使得我们个体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既有文化最大程度地融合为一体,通过“陶冶”“唤醒”的方式,培养我们完美的人格,建构师生间、学生与学校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关系。[2]
高校是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课题。积淀和认同,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遵循。
中国画和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高校的文化传播功能,还是从文化育人功能,都应予以重视。[3]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层面上提倡文化自觉与自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大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中国画和书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日益予以重视。笔者于2018年4月到9月份,有幸参加了2018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学习。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50名高校中国画和书法专业骨干教师。在研修的同时,笔者在与其他学员交流时感受到,大部分学员所在的院校对中国画和书法的课程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特别重视,也有部分院校目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整体上,由于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当前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国画和书法的作用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中国画和书法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地位不相符,对于这种实际情况,学员均表示深感惋惜与担忧。
二 国家艺术基金及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概述
国家艺术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17年12月份正式成立,由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一项公益性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措施。[4]
2018年4月,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在中国美术学院开班。此次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申报并主办,主要目的是响应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号召,适应时代创新和发展需要,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事业中,高校中国画和书法课程建设及其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水平等实际情况,为高校中国画和书法教育特设的研修项目。项目分六个阶段三大模块进行,时间跨度为2018年4月到2018年9月近半年的时间,经历了为期进两个月的专业基础培训集中学习、雁荡山实地写生、进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乡村调研学习。在学习期间,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学员严格要求,成立宣传报道组、学术研讨组、书法组、绘画组等团体,既创新了学员的自主管理模式,也促进了学员间的相互交流。专业基础培训期间,课程由易到难,依次按照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有序进行,导师均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所的知名专业教授,采用工作坊模式教学,既照顾到不同专业领域学员的实际,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中国画和书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一)中国画和书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1.坚持开放性原则
敞开大门办学。一是要引进来,要让社会资源走进校园。从中国画与书法专业角度来看,我国普通高校普遍没有出现社会中书画热现象。普通高校的书画资源,包括中国画与书法专业师资,都较为匮乏。高校要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内容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引进社会资源,包括社会中各种相关学术团体,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及相关文化机构如书画院等。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高等学校书法协会于2017年成立。作为社会学术团体,安徽省成立高校书法协会、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整合全省高校书法艺术资源,壮大高校书法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高校中国画和书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校可以适时请社会团体的专业人士,指导高校进行相关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二是要走出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来都是在学习与借鉴中不断前进。将中国画和书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学习专业院校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也可以向其他兄弟院校学习。高校决策层以及相关教师要积极走出去进行考察学习。在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调研学习期间,我们走进相关院校,进行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考察学习。笔者深切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将中国画和书法融入其中,最重要的是高校决策层要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意识,克服种种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做出成绩,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效应。
2.强调特色,坚持个性发展原则
大学需要个性。针对高校之间特色不明显的实际情况,这种个性尤其重要。所谓的个性,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的设置上,也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显性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需要个性,不能没有选择性的追求大而全的“完美”,什么都要上,应该结合地域特色、各高校自身禀赋,有选择性地做精做细,做出特色来。以安徽为例,安徽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之乡,安徽省高校可以以文房四宝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安徽省枞阳县境内,号称“天下第一文山”的浮山,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5]浮山石刻数量众多且集中,迄今已发现的石刻约为480 多处,集中于会圣崖(143 处),张公崖(87处),金谷崖(75 处)。历史上迄唐代,下至民国。作为高校书法教育资源,非常难得。高校可以从学术研究、图像文献以及人文史料等多角度将浮山石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特色。一介布衣,以书法名世的清代名宿邓石如作为皖派奠基者,高校应自觉研究邓石如及其书法,继续以“邓石如杯”冠名举办全国性书法展。研究、发掘龙城画派(安徽萧县)、新安画派(安徽黄山一带)、凤阳凤画(安徽凤阳)等在历史上有特别影响力的画派画风,作为特色内容,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彰显个性。
(二)中国画和书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课程建议[6]
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的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历时四周。第一周为书法临摹与创作,学员结合自身实际,选取范本进行临摹学习,教师根据每位学员实际,给予恰当的技法和理念等方面指导;第二、三、四周分别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临摹与写生课,学员自主选择范本进行临摹学习,教师根据学员需求,现场做局部或整体临摹示范,讲授技法要领。课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
高校中国画和书法课程教育,在结合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际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非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把我国特有的水墨表现形式融合到艺术设计中,作为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审美元素去呈现;也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画和书法的感知能力,提升传统文化艺术素养。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可以纳入到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开设。作为通识教育,高校中国画和书法课程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普及学生关于中国画和书法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中国画和书法的感知能力以及初步鉴赏水平,其目标与宗旨可参考专业教育,但在具体要求上应作适当降低(如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及课时形式
我国高校课程教育的普遍实际是,大一主要以入学教育及一些基础性理论课程为主。这些课程的授课方式一般为理论讲授课,采取课堂灌输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很少有动手实践课程,课时也相对比较宽裕。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通识教育,中国画和书法课程如果安排在第一学年度,对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将有所改观。课程开设可按照“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顺序有序进行。大一第一学期为书法课程,教授学生书法中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临摹和创作课程,课程先从篆书入手,训练学生对书法艺术线条的感知能力,然后依次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着重掌握一两种书体的临摹与创作学习,事半功倍;第二学期为中国画课程。在通过第一学期的书法学习后,学生对控笔能力、水墨及宣纸的性能等均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画就不会显得突兀,学生在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课程先从山水画入手,依次为花鸟画和人物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掌握,对提高学生中国画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表2 课时安排及课时内容
作为艺术通识教育,高校中国画和书法课程教学,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让在校大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机制上要倾向于学习过程的表现,积极参与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时认真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结合课程考核,给出相对科学的综合评价;课程考核可安排在书法和中国画后独立考核,以临摹和创作形式进行。实行工作坊式教学,教学场地布置接近于实际工作场景,学生人数一般为10-20人,最多不超过30人,因材施教。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讲授为辅,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2.学生社团引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全体师生。其中,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尤其重要。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各种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团体,学生成员可以不分年级、专业等界限。因兴趣爱好相近,学生主动性非常强,积极参与社团的各项活动。学生社团在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活跃高校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自治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同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经我们走访多所高校发现,各高校学社团中,普遍成立了书画等相关爱好者协会,学生自发地,自筹自资开展一定规模的学术活动,如书画技能学习、书画展赛等活动。学校相关单位对学生社团负责管理,并指派相关教师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然而,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多数是停留在行政管理上,指导教师一方面本职工作比较繁重,指导工作不作硬性要求,作为义务性的指导,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指导教师并非书画专业,自身业务水平并不突出,指导作用有限。学校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上,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指导教师在评先评优以及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支持。也可以面向社会,聘请相关学术团体优秀成员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进行业务指导,或委派学生社团主要成员走进所在地相关学术团体进行一定期限的见习活动。
学校在将中国画和书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根据需要,将一些具体事务交给学生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社团去落实,如一些纪念活动、庆祝活动需要书法绘画展营造氛围,或者相应的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在充分指导下让社团去完成,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一方面对学生社团自身发展有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学生社团主体——学生,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容易调动学校非社团成员学生们的积极性,活跃气氛。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对象是学生,让学生社团作为宣传主体,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校的管理节省了人力上的成本,并且能够获得更有效的积极成果。
3.活动促进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应形式的活动。我国大学校园里,均有一定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突出内容,纳入到这些活动中,举办书画作品展、传统文化艺术讲座以及作品拍卖会、图书展销等活动,既能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能促进师生的参与度。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邀请地方知名书画家进校园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或在校园内承办社会学术团体专业书画作品展。根据学校自身活动的需要,如文化艺术节,可以举办书画文献展、历代书画图像资料展等。充分利用地方书画资源,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地方书画作品展活动,并对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或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或鼓励,进行广泛宣传,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结合全国大学生书法和绘画展事,培养、指导、鼓励有基础的学生积极投稿参与。
4.校园环境营造
在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的学习期间,集中学习阶段主要是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进行,这本身就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观摩学习。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转塘镇,环绕在绿水青山之中。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性的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环境优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8]作为非专业高校,在校园环境营造上,可以借鉴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学校,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宣传栏、展览馆、教学楼等公共设施,张贴展示历代经典书画复制品。建设小型书画艺术主题公园或一定规模的书画休闲场所。校园自然景观营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绿化程度,扩大校园的植树面积,营造一种安静、宜人的校园环境。布置景观赏石,建造古色古香的亭榭,营造古雅的校园环境。这些都会起到“美化”“净化”人的作用,漫步其间,犹如画中游的从容和古典风范。
四 余论
2006年教育部办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方案》中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这八门课程确定为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选修1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通过考核。[9]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一些高校很难达到这个目标要求。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人类即将步入“5G”时代。在资讯尤其发达以及全球加速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每个民族国家必须正面的课题。我国特别是自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方、高校以及各行各业,均强调文化自觉与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有之义,也是高校作为传播文化主阵地的自觉当担,更是高校育人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画和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应该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缺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如果自1895年北洋大学建立时算起,已经曲折地走过1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充分的办学经验,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校有能力自觉当担起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从历年来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中国画和书法等传统艺术在高校教育的理论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热度,这个现象也从理论研究这个角度已被充分证明,高校已经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显性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为我国高校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