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朝向书法:当代彝文书法的基本判断及其发展理论探讨
——彝文汉文少数民族文字及西方文字的比较视角

2020-04-11王明贵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彝族文字书法

王明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当代彝文书法”是个新概念,是对存在事物的新命名与阶段总结,是对旧事物即彝文书写到新事物即彝文书法发展过程的一个理性思考。从彝文与汉文、彝文与国内少数民族文字、彝文与西方文字比较的视角,选择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及其批评与理论建构的问题进行一次有多个参照系的探讨,无疑有意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从此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1956年开始对凉山彝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在两年后基本完成。至此,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当代韪书即当代彝文书法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较,都体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彝文书法”作为一个具有学术意义的概念被提出来且被广泛使用,初步具有了学科概念的基础。“韪书”这个对传统彝文书法称呼的旧概念进入当代,随着“彝族”成为彝人的法定族称,“彝文”也成了彝族文字的正式的统一的称呼,就可以用“彝文书法”来代替和使用了。

一 彝文书法概念的出现

彝文在历史上,被称为“蝌蚪文”“爨字”“爨书”“爨文”“韪书”“倮倮文”“夷字”“夷文”“毕摩文”“巫师文”“西波文”等。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据统计有60多种,其中自称为“诺苏”“尼苏”等的人口最多,他称最多的是“夷”“倮倮”,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统一称为“彝族”。因此,历史上对彝族文字的各种称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统一称为“彝文”。有了“彝文”这一统一的称谓,方才出现“彝文书法”的概念。

从文献检索和公开的报道看,1992年在北京举办并随后在四川凉山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彝族文字书法展”,首次提出了“彝族文字书法”的概念。1993年在云南楚雄州成立的“彝文书法研究会”首次提出了“彝文书法”的概念。1996年,笔者在《贵州古彝文书法刍议》一文中首先对“彝文书法”的概念进行了学术解析。[1]791997年李乔以《试谈汉彝文字的产生、衍变、发展》为题为《中国彝文书法选》作序时提出了“彝文书法也可以成为艺术品”的说法;罗正富为该书作序时也使用“彝文书法”的概念。而该书的名称也是使用“彝文书法”的概念和标识。[2]1这本《中国彝文书法选》与1992年举办的“彝族文字书法”展览,从作品的角度为彝文书法提供了实证。之后,1998年丁诗建、李玉平、王继超主编出版了《明清彝文书法汇辑》《彝文书法字帖》,[3]1第一本彝文字帖出版。这样,“彝文书法”从作品层面的实证到理论意义的概念正式形成。

二 彝文书法在当代发展的基础

(一)相关机构的成立

相关机构的成立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国家相关机构的建立,二是社会、群众团体的建立。

关于国家相关机构的建立。首先,在国家民委就有民族古籍的专门机构,相应的在各民族地方,也成立类似的机构。如西南彝族居住区的滇川黔三省在省级层面上都成立了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各州(市)县级基本上都有类似的机构,虽然名称并没有完全统一,在民族地方可能叫语言文字办公室。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于1957年成立,从属政府及民委的正式机构,其职能是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彝文古籍。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机构搜集了数千册彝文古籍,翻译出版了上百卷彝文典籍。[4]其中《彝文金石图录》《明清彝文书法汇辑》《彝文字帖》等与彝文书法相关的书籍,也由该机构编纂出版。

关于群众性的社会团体的建立。最早的当数各地民族学会或民族研究会的成立,如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是一个成立较早的国家级的民族研究群众性学术团体。其他如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云南省民族学会等也逐步的成立。这些民族学会,对彝文古籍也有所研究。而对彝文古籍、彝文书法事业推动有直接作用的,是各地彝学学会或彝学研究会的成立。20世纪80年代开始,滇川黔桂四省相继成立了省级层面上的彝学会或彝学研究会。随后,彝族人口较多的自治州、市、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彝学学会或彝学研究会。隶属于国家民委管理的滇川黔桂彝文古籍协作组成立,对彝文书法事业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彝汉双语双文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至今,推广彝汉双语双文教学,推动学习本民族语文,一直是政府大力推广的一项工作。另外,对于成人学习彝文,各地民委和一些学校,也举办了不同时长、不同层级的培训班,编辑出版了《彝文识字课本》等扫盲读物供使用。彝文的学习,伴随着的是彝文的书写,这对学习彝文书法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激发了彝族民众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推动彝文书法创作有内驱的作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有关民族院校、彝族文化研究单位、彝文翻译机构中,特别是在大学招收的彝语文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终身从事彝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这些人后来成为彝文书法创作的主要力量。

(三)彝汉汉彝翻译步入正轨

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汉翻译和汉彝翻译的需要量都大量增加,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推广普通话,无论是传达党和政府的文件,还是推广科学文化知识,两种翻译的要求都比较迫切。从中央层面上,中央编译局(中国民族编译局)成立了彝文编译室,主要承担中央文件、领袖著作和全国“两会”文件的翻译工作,各省区语文办、古籍办等也有一些类似的职能,专职机构如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等,主要承担彝文古籍的翻译工作。这些工作,对推动各族群众认识和了解彝文,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为吸引其他民族爱好书法艺术的人学习和创作彝文书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现代彝文规范

1980年,由四川省组织申报,经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规范了现代彝文即以彝语北部方言区彝文为基本字型的彝文,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使现代彝文有了标准的字型,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现代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彝文书法史上的重大事件,为彝文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指标。

(五)计算机彝文输入法的开发

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发文字输入法,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汉字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相关的各民族文字也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彝文输入法的开发,先从现代规范彝文中取得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解决了规范彝文计算机输入法的问题。[5]这一成果,大量运用到报刊、书籍出版、印刷,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当代彝文发展的情况。同时,传统彝文计算机输入法的开发也在进行,云南楚雄州、红河州、石林县,都组织开发了云南省传统彝文的计算机输入法软件。经国家工信委批准成立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在毕节学院(今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了有关技术攻关组织,开发传统彝文计算机输入法软件,并且在2011年由教育部组织验收。这些研究成果,为彝文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彝文书法开发出了新字体,使常用的字形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扩展了彝文的知晓面。这一类型的彝文字体的固定,无论是现代规范彝文、云南传统彝文还是贵州传统彝文,选择的彝文都是有很强的代表性的字型,通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彝族领导干部的认可,因此它特别为彝文正字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六)编纂字帖字典辞书

从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关彝文书法的字帖、字典和辞书来看,字典类的书当然出版得多一些。如《简明彝汉字典》《滇南彝文字典》《彝文字典》《滇川黔桂彝文字典》《彝文字集》等,这是因为字典是认识彝文最为迫切需要的工具书。而直接作为彝文书法和字帖出版的,是《明清彝文书法汇辑》《彝文书法字帖》。以彝文、彝汉文混合编排出版的辞书,有《彝语大词典》《彝汉简明词典》等。字典的大量出版,特别是以“彝文书法”为名称出版的书法汇辑和字帖,无疑对推动彝文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术概念的角度上说,“彝文书法”名称的提出和使用,在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来论述“彝文书法”之时,它为“彝文书法学科”开启了规范概念之先河,其学术意义是巨大的。

(七)彝文古籍出版成绩显著

彝文古籍翻译作品的大量出版,特别是《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6卷这样的大型经籍出版工程,其中的80多种图书,前面都彩印了彝文古籍、彝族经籍中选择出来的8张图片,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彝文古籍、彝族经籍原来的书写样式,为当代人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彝文书法作品的字帖。[6]《彝文典籍集成》160卷的出版,也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的彝文文字文本。[7]其他如《彝文金石图录》(三辑)、《西南彝志》(26卷)、《彝族源流》(26卷)、《彝族咪谷丛书》等,在每本书之前,一般都附有少许彝文古籍书写样式的图片,为当代的学习提供方便。

三 彝文书法在当代发展的情况

彝文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遇到过一些波折,“彝文古籍曾经被当作“四旧”“牛鬼蛇神”和革命对象,被收集起来销毁。彝文书法,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展起来的。

(一)彝文书法展览

检索有关彝文书法展览的记载或报道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多年才出现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开始第一次出现彝文书法展览,各地已经举办过多次彝文书法展,有的作品已经结集出版。大致情况如下:

1992年,北京、随后在凉山州举办了“首届全国彝族文字书法展”。

1993年,楚雄州彝文书法研究会成立。

1999年12月8日至31日,楚雄州举办了“迎澳门回归祖国彝文书法展”。

2000年9月,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组委会在云南石林县举办了“彝文书法展”。

2001年,楚雄州彝文书法研究会举办了“彝文书法展”。

2006年12月,西昌学院彝文系举办了“规范彝文书法展”。

2007年8月,凉山州图书馆举办了“阿鲁拉伙个人彝文书法展”。

2008年9月26—28日,凉山州图书馆举办了“首届彝文书法篆刻大展赛”。

2010年8月,楚雄州楚雄市龙江公园江心楼举办了“彝山书韵彝文书法展”。

2010年8月,西昌民族风情园在凉山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举办庆祝“彝文规范方案”颁布30周年“彝文手机杯”彝文书法大赛。

2011年4月,贵州省黔西县彝学研究会筹委会在黔西县行政中心举办“水西彝汉书画展”。

2011年,北京江洋互通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收藏的丁椿寿“古彝文书法作品”。①

2012年4月,中国大方首届(国际)彝族文化节组委会在“贵州宣慰府”举办了“彝文书法展”。

2013年11月,凉山州首届彝文书法大赛举办;同月,西南民族大学老校区三教学楼举办了一次彝文书法讲座并展出了彝文书法作品。

2014年1月,西昌学院南校区举办“支嘎阿鲁杯”彝文书法大赛。

2014年5月,云南宁蒗县书协组织26幅彝文书法作品参加了韩国第十一届清州直指心经世界文字书法大赛,部分作品获奖。

2014年8月,红河州博物馆举办了“首届红河州彝文书法和毕摩文化摄影作品展”。

2014年11月,滇川黔桂彝文古籍协作组第十五次年会和第十届全国彝学研讨会组委会在凉山州西昌市邛海宾馆会展中心举办了“彝文书法作品展”。

2015年8月,贵州威宁县“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举办了首届毕业学生彝文书法展。

2017年7月,楚雄州举行一次彝文书法展。

2019年3月,云南巍山县举行了彝汉文书法展。

从上述可知,最早的彝文书法展览起始于1992年,而研究彝文书法的学术团体则成立于1993年。但是此后多年没有举办彝文书法展览或者召开彝文书法研讨会的报道。直到1999年之后的连续三年,又有三次彝文书法作品展览。从2006年起,除了2009年之外,几乎每年都有彝文书法作品展览,其中以2004年为最多。2015年后又少了,2017年有一次,2019年有一次。

(二)彝文书法作品的结集出版

当代彝文书法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1998年同时出版了三本彝文书法作品,即丁诗建、李玉平、王继超主编《明清彝文书法汇辑》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3]古今彝文书法家的合集,即龙吟主编《中国彝文书法选》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以古代彝文书法作品为字范的字帖,即丁诗建、阿铺索卡、阿洛兴德主编《彝文书法字帖》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3]师有副主编《红河彝文书法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7]

图一 明成化钟铭文彝文拓片

然而,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情况,三部《彝文金石图录》先后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分别出版。其中:第一辑由陈长友主编,于1989年出版;[9]第二辑由陈长友主编,于1994年出版;[10]第三辑由王继超、王世忠、龙正清主编,于2005年出版。[11]三辑共选编了100多幅古代彝文金石拓片、照片,其中如《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彝文、汉文各一通)等,可以作为彝文书法字帖,也可以为彝文正字提供重要的参照标准。

而规范彝文书法,《规范彝文毛笔书法字帖》作为个人毛笔字的一种,出版于2016年。[12]

(三)彝文书法的研究与探索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中国彝文书法集中的公开展览,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年提出的“彝族文字书法”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彝文书法”的概念,但是还只是一个一般性的称谓,没有在学术或者学科的层面上给予界定和解析。

随着1992年开始有第一次公开的彝文书法展览,彝文书法的研究也随之开始。从目前公开发表、出版的研究成果来看,王明贵1996年发表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贵州彝学》(之二)上的《贵州古彝文书法刍议》一文,正式把“彝文书法”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提出来。此后,他连续在《民族艺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毕节学院学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和一些文集当中,发表了有关彝文书法的论文多篇,如《贵州古彝文碑刻》(1997)、《韪书年谱甲编》(2005)、《韪书简史(一)》(2006)、《贵州彝族艺术概论》(2009)、《明代的韪书及其历史地位》(2012)、《清代韪书的繁荣及其贡献》(2013)、《韪书年谱乙编》(2013)、《贵州彝文书法研究》(合著,2014)、《论彝文书法章法中行款的发展转变及其标准》(2015)等,并出版专著《韪书编年史》(2019)。

图二 明弘治木刻《劝善经》彝文图片

图三 清嘉庆《李雨铺碑》拓片彝文

从中国知网上搜索相关文献,2014年到2015年是彝文书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年份。2014年除了前述王明贵等的文章外,还有龙倮贵的《试析彝文文献载体形制及其书法艺术》、麦吉木呷的《书写彝文书法字体及各种笔画的造型美》同时发表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3期;陈福来的《浅谈彝文书法研究》[13]、田玉华的《浅谈彝文书法的几个问题》[14]发表在《贵州民族报》上。另外,聂鹏的《彝文书法发展问题探析》、[15]杨正发的《彝文书法创作技法探析》[16]《试论彝文书法创作发展的走向与策略》,[17]都是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彝文书法问题。此外,阿鲁拉伙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多篇研究彝文书法的博文。卢拉伙出版了《中国彝文书法研究与彝文碑刻临摹》[18](2016)。

彝文书法展览展示的大量作品,同彝文书法的批评与研究,两相参照,体现了彝文书法在当代的发展脉络。总的来看,彝文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反映出了当代彝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支撑。

四 当代彝文书法发展的基本判断

当代彝文书法,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呈现出一片发展繁荣的景象,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或者几次书法作品展。最近一两年,对彝文书法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多篇文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都还只是表面的繁荣,形式上的热闹和本质上的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

(一)当代彝文书法取得的主要成绩

1.书法会展多,作品数量足。这是当代彝文书法发展的主要成绩。1999年至2001年、2006年到2015年,每年都有彝文书法展,有的还有几次。作品数量少的几十幅,多的有二百多幅。

2.字体有创新,正书行书多。如果把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彝文称为“正书”,把略为带笔或者连笔的彝文称为“行书”,则展出的作品以“正书”为主,“行书”次之,也有少量相当于“草书”的作品。另外,有的作者还摹仿汉字的“隶书”创作了彝文“隶书”或者其它的字体,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

图四 当代王继超书“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横幅

3.刻制彝文章,接续断代印。彝文印在出土的秦汉时期文物中有发现,但是在魏晋以后基本上没有发现。进入当代,有的作者开始刻制彝文印章,[2]使断代了上千年的彝文印章得以重新接续。

4.格式多样化,以条幅为主。这里说的是表现形式以条幅为主,也有横幅、斗方、扇面等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追求。在载体材质上,以纸质为主,也偶尔有少量简牍、帛书、骨书等形式。

5.文具有多种,以毛笔为主。书法需要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仍然是彝文书法的书写文具,书写时还是以毛笔为主。但是也继承了彝族传统的以竹为笔和以松枝等为笔,以炭、锅烟、铁屑、朱砂、牲血、兽血等为墨的情况也还存在,以麻布、牛皮、羊皮、构皮纸、白绵纸等为载体材质的也偶尔还有。

6.作者数量多,作品来源广。每次书法展览,都可以发现一些新作者,作者的身份涵盖了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各类学生、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等等,只要知道有书法展览的征稿信息,凡是能够写几个彝文的彝族,都有制作作品参加展览的冲动,绝大多数都付诸行动,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作品来源十分广泛。

7.组织者热心,支持者得力。进入21世纪,彝文书法展览越来越多,西南地区的滇、川、黔三省彝族地区都组织过展览,地方政府、彝学社团、民族工作部门和文学艺术组织都有贡献,其热心程度为以往所未见。一些彝族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彝族企业家特别是广大彝文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切实支持,使得每一次彝文书法展都办得比较成功,成绩不小。

8.研究有起步,理论有探索。从一般意义上的彝文书法的称谓,到学术意义上的彝文书法概念的界定,从一般的作品观赏与评价,到探讨彝文书法创作方面的问题,从一般的书法展览的报道,到彝文书法创作历程的回顾,都开始有一些文章发表。

(二)当代彝文书法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彝文书法展览多,研究文章也有了,但是当代彝文书法发展中,也反映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总体是写字,创造力不足。这是当代彝文书法的主要问题之一,每一次书法展览,都会给人以雷同的印象,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写字,循规蹈矩的作品比比皆是,没有新意。即使是一些以行书、草书等面目出现的作品,也没有体现出对线条的质感的把握和运用,用笔随意,体现不出创造力。

2.行款很混乱,没有继承性。最大的败笔,不是字写错了、线条质感差或者书法无创造,而是很多作者基本上不懂彝文书法的传统行款是每个字从上到下写、每行字上下相接从左到右的布局,缺乏对传统彝文书法基本行款格式的继承。这一点贵州的作者基本能区分,云南有部分作者能够区分,其他地方则十分混乱,没有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没有基本的常识,不知道彝文书法“文字左翻倒念”的传统,作品出来全部是汉字书法的“右书”款式。[19]

3.技法练习差,书法精品少。除了个别平时从事汉字书法、彝文书法练习者之外,绝大多数作者都是趋时应景,有征稿的时候提起笔来练习几下就开始写,平时则基本不练习,缺乏书法基本功,写出来的作品缺少美感,书法精品极其稀少。

4.借鉴无创新,食汉而不化。绝大多数作者在写作彝文书法时,都有意无意地借鉴了汉字书法,有的甚至借鉴汉字书法的各种书体创制彝文新书体,但是由于缺乏对彝文发展历史把握,对汉字书法也没有深入研究,借鉴却没有创新,体现出“食汉不化”的生硬情状。

5.批评跟不上,缺理论支撑。这也是彝文书法在当代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虽然有一些研究彝文书法的文章,但是从总体上看,每一次彝文书法展览,几乎看不到什么评论、鉴赏或者批评的文章,用以总结得失,评判优劣。即使是大赛一类,评奖的标准没有一个恒定的指标,无法说服观众、读者。彝文书法的理论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个别文章对“彝文书法”进行了探讨,还没有指导彝文书法创作、批评、鉴赏、教学等的理论体系。

五 发展当代彝文书法的对策思考

(一)发展当代彝文书法的对策

针对当代彝文书法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寻找其中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普及彝文常识,抓好历史文化教育。特别是针对彝文书法行款都还没有基本常识的情况,要普及彝文书写“文字左翻倒念”的基本常识,普及彝文书法是“左书”的基本常识。要抓好彝族历史文化教育,特别是彝族文字的产生、发展与使用的历史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捷径之一,就是当代彝文书法的作者,至少要多看、多读几本彝文古籍,多看几幅古代彝文碑刻的拓片、照片、字帖,认识彝文传统书法行款的形式、布局,这是再也简便不过的事情。

2.提高艺术创作意识,加强技法训练。虽然彝文书法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是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起点要高,有利于今后的开拓和发展。无论如何,不能把彝文书法的创作等同于一般的写字,要有强烈的艺术创作意识,强调表现。技法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没有基础的技法训练,创作也只能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没有依托,更难前进。

3.广泛借鉴,大胆创新。彝文是与汉字一样具有表意功能的方块字,也是与汉字有亲缘关系同属于汉藏语系的文字,借鉴成熟的汉字书法创作方法和汉字书法理论体系,可以少走弯路。世界各民族的文字,其书法技法与理论体系虽然没有汉字的成熟,但是也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如欧洲的书法与书法画、日本的书法、国内藏文等其他文字的书法等,要广开眼界,拓展视域,从更加广阔的各种文字书法技法和理论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具有彝文字特色的书法作品和理论体系。

4.强化批评指导,深化内涵研究。对每一次彝文书法展,或者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彝文书法作品,或者见诸于各种媒介与材质的彝文书法题词、牌匾等,都要有强烈的批评意识,总结其得失,评判其优劣。特别是各种彝文书法大赛,要有一定的标准特别是能够说服大众的理论支撑,否则仅仅靠当时评委的感觉和认识,没有基本的准则,优胜作品难以服众,也无法传承、传播。对于好的作品,特别是一些传统的经典作品,也要深化内涵研究,发掘其艺术特质,结合当代彝文书法创作存在的问题,用来指导当代的创作。

5.加快理论构建,形成美学体系。理论的缺乏是当代彝文书法发展的制约瓶颈。继承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中的相关理论,结合彝文的特殊属性,参照汉字书法理论体系和世界其他文字的书法理论,加快彝文书法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要从彝文的点画形质、结构特征、线条韵律,艺术内涵等方面入手,结合彝族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形式的深切把握,总结出彝文书法的规律性特征,尽早形成彝文书法的美学体系。

(二)当代彝文书法批评与理论建设的几个维度

1.彝文书法的历史方位。彝文书法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彝文书法创作实践密切相关。无论是理论的起步或者是创作的推进,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实实在在的举措。由于其历史时长过短,创作数量有限,理论研究滞后,并没有引起书法界过多的关注,外界的认知就更其有限。因此,谈到彝文书法的批评与理论建设,还得在艰难的起步中开始。在比较权威的书法学理论中,彝文书法及与其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和西文书法,还处在“比较书法学研究”的“更外围部分”。陈振濂在《书法学概论》中,把书法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核心部分,以中国汉字书法篆隶楷行草为主体的‘书法本体’部分……。第二,是中间部分,这是中国书法的延伸部分,包括日本假名书法,也包括西方书法画中一些较注重汉字造型符号的作品。第三,是外围部分,包括西方抽象画中的一部分作品和‘书法画’……。第四,是更外围部分,它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只限于大家都是文字艺术,但它在美学上更接近美术字而非书法。如西夏、藏、满、维、蒙文或朝鲜谚文、伊朗文、印度文以及还有西方的电脑文字艺术……。它们离书法核心的距离,我想绝不会比绘画离书法更近些。”[20]28-29这里没有提到彝文及彝文书法,但是彝文书法作为中国少数少数民族文字的一种,显然是包括在更外围部分之中的。也就是说,彝文书法的历史方位,还处在起步时期,还是一个初级阶段,这是客观事实。

2.书法批评的字体参照与创新。要开展批评,需要有理论指导。彝文书法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一条捷径就是从发达的汉字书法寻找参照系,还可以从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书法、西文书法的有关理论中寻找参考。

换言之从西方学者的视野中来看看书法的定义,也许更能给人以启迪。英国学者朱迪·马丁认为,“在东方文化中,书法是最精粹、最受尊崇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艺术技巧和哲学传统的完美结合。”“西方的真正书法只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才在少数地区出现。”“‘书法’(Calligraphy)一词意思是优美的书写。”“从根本上说,书法就是文字书写,借助于笔的移动和节奏,它与描画或机械地规定字母的组合形式是不同的。”[20]2-3而文字书写体,汉文的篆隶楷行草已经为读者所熟知,西文的字体参考,可能更能唤醒比较的意图。西文的书写体系,大略有罗马和罗马晚期书写体系:包括乡村大写体、方大写体、安色尔体与仿安色尔体、帝国大写体;岛屿和列国书写体系:包括岛屿“大写”体和岛屿小写体;卡罗林和早期哥特书写体系:包括卡罗林小写体、基础手写体、早期哥特体;哥特书写体系:包括平织菱足体、哥特体大写字母及绘饰字母、伦巴第大写体、巴斯塔德文书体、巴塔德书写体、断笔体与施瓦巴赫体、巴斯塔德大写体、彩带字母;意大利和人文主义书写体系:包括圆敦体、圆敦体大写字母、人文主义小写体、意大利体、人文主义及意大利体大写字母、意大利波浪大写体;后文艺复兴书写体系:包括铜板花饰体、铜板花饰体大写字母。[22]8-9这些字体,与彝文书法当下的情况相比,可以作为切实的参照。而少数民族文字的书写体,以藏文为例,也有12种以上。黄建明认为,关于书法,由于汉文书法的名气很大,而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忽略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书法艺术,不仅汉文书法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字书法也同样流光溢彩。以藏文为例,也有“达斯奔益体”“玛尔钦体”“玛尔琼体”“斯益体”“乌坚体”“徂仁”“徂同”“徂玛遒”“白徂”“朱匝”“遒琼体”“遒钦体”等,文字书法字体种类,一点也不逊色于汉文。[23]2说到创新,作为对实体型文字形式美的追求,需要有十分坚实的基础。既要有许多文字形式美的积累与比较,又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没有一定的基础,既无法完成字体的创新,批评更是无以为据。因此,创新对于彝文书法批评,还是一个正在进行的,也是未来的课题。

3.理论建设的渊源与参照体系。理论建设可以从玄想获得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态度,实际上一切理论的构建都要在此前的基础上进行,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应坚持的原则。因此,像彝文书法理论这样目前还没有什么基础的理论建设,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去寻找合理的渊源。就目前而言,这种渊源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四个方向:一方面就是从彝文发展与书写的历史过程中寻找渊源,另一方面是从彝文之外的书法理论建设历史中去寻找渊源。

从彝文发展与书写的历史渊源这个方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彝文书写、彝文字典编纂、彝文字符集整理与计算机输入法软件开发中,获得的点画形质的区分、书写顺序、结构方法等具体操作的经验总结,彝文偏旁、部首的分类与排列,彝文字符的分类编排、笔画顺序,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经验与方法,值得充分吸收。另一个方向也很重要,就是从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中去汲取彝族美学的理论表达方式。彝族古代文艺理论有关于诗歌、文章、工艺等的相关理论,虽然没有谈到彝文书法问题,但是这一套不同于外来理论的独立的文艺理论体系,其基本思想方式与表述方法,可以启迪彝文书法理论的构建。

彝文之外的书法理论历史渊源的参照,也有两个方向:一个当然就非常发达的汉文书法理论,它对同属于汉藏语系的彝语文、同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彝文,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参照系,这一点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也是最能提供很好的理论渊源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对国内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如藏文书法的参照以及西文书法的参照,这也是重要的两个理论渊源参照体系,它可以避免彝文书法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向汉字书法理论的趋同、混一,从而构建出有独立的美学特质的书法理论体系。

注释:

①拍卖作品编号:2209,规格:31*31cm*3,估价:300,000元,预展时间:9月6日~9月27日。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艾维克大酒店。

猜你喜欢

彝族文字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彝族海菜腔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