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心室剖宫产手术麻醉处理一例
2020-04-11孔欣园袁莉
孔欣园,袁莉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山东 青岛 266000)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性,28岁,身高160 cm,体重63.5 kg,既往人工流产手术3次,剖宫取胎术1次。主诉停经35周+1天,活动后胸闷、憋气10余天入院。查体:口唇发绀、杵状指、颈静脉无怒张,卧位闻及深大呼吸,双肺呼吸音粗,心界扩大,双下肢水肿。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异常Q波、左心室肥大、ST-T段异常;心超示: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左室型);三尖瓣闭锁;主心腔双出口;大动脉异位;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反流(中-重度);肺动脉高压(重度)。诊断为:1.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2.肺动脉高压(重度),3.孕35周+1天G6P0,4.瘢痕子宫。术前访视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自诉自幼于同龄人无异,心脏病未特殊治疗,现不能平躺,吸氧状态,心功能IV级。生命体征:T:36.3oC,P:112次/分,R:20次/分,BP:134/86 mmHg。动脉血气分析:吸氧浓度FO2(I) 50.00%,酸碱度 7.38,二氧化碳分压40.50 mmHg,氧分压 58.90 mmHg,氧饱和度 89.80%,实际碳酸氢盐 24.10 mmol/L。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未见明显异常。综合考虑行硬膜外麻醉。鼻导管吸氧入室,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三腔深静脉穿刺置管。ABP:140/80 mmHg,SPO2:78%,HR:120次/分。面罩吸氧7 L/分,SPO2:82%。嘱患者左侧卧位,取L2-3行硬膜外穿刺,穿刺过程顺利,于头侧置管3 cm,平卧后硬膜外导管注射2%利多卡因3mL,证实效果安全后,追加2%利多卡因5 mL,5 min后测平面至T12,左侧垫高。再次追加2%利多卡因5 mL,10 min后测平面至T8。期间血压下降至110/65 mmHg,SPO2:81%,给予去甲肾上腺素2 ug/kg/min持续泵注,血压维持至160/90 mmHg,SPO2:88%-92%。切皮血压无波动,无体动,无明显不适。剖胎儿时嘱产科医师应用产钳,避免大力按压患者腹部挤压,避免血压波动及肺动脉压升高。胎儿剖出后血压升至170/100 mmHg,去甲肾上腺素减至1μg/kg/min。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评10分,5分钟评10分,转至新生儿监护室继续观察。手术历时40 min。
2 讨论
产科学界明确规定心功能III-IV,肺动脉高压,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为心脏病患者的妊娠禁忌证[1]。此例患者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属妊娠绝对禁忌证。
单心室是非常罕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发病率的1%左右。常合并肺动脉的狭窄或闭锁、大动脉转位以及二尖瓣、三尖瓣等瓣膜的狭窄或闭锁,其中伴肺动脉狭窄者较发生严重低氧。根据单心室的发育程度可分为4种类型:A型为单纯左室型;B型为单纯右室型;C型为原始室间隔缺如型;D型为双侧窦部缺如型。而根据大动脉的位置又可分为4种亚型:I型即为大血管位置正常;II型即为大血管位置右移位;III型即为大血管左移位;IV型即为大血管为正常镜面像。本例患者为AIII型[2]
该病在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即可出现紫绀等临床表现。未经治疗的单心室患者寿命较短,有资料称自诊断之日起50%的A型患者平均死于14年内。单心室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早期即便生存,但随着心室负荷加重及心室功能进一步受损,即会丧失手术机会,直至死亡。
麻醉处理的首要目标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避免心肌功能的严重降低,即增加氧供,降低氧耗,同时最重要的要保持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平衡,维持患者的动脉氧合。影响动脉氧合的因素主要包括血压、红细胞携氧能力及肺血管的状态。保证患者充足的血容量和充分的氧合,将硬膜外麻醉引起的扩血管程度减至最小是最主要的措施。
此患者能够存活至今且孕35周+1天,推测原因有:1.由于存在房缺,因而在心房水平存在左向右的分流,来自三尖瓣的静脉血氧含量增高,与来自二尖瓣的动脉血混合后,排入主动脉的静脉血成分减少[3]。2.心室左侧收缩高于右侧,即便存在肺动脉高压,但在收缩期仍以左向右分流为主。
通过此例麻醉有以下体会:1.此类患者的麻醉原则是防止体循环阻力降低,避免右向左分流加重,术中应维持血压在正常稍高水平。2.患者血凝正常,未口服抗凝药物,可选择硬膜外麻醉,分次给药,避免血压波动。剖出胎儿时可造成血压波动,可提前预防。3.术前充分给氧,避免肺动脉压进一步升高[4]。4.因缩宫素可增加心房钠尿肽的释放,可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导致低氧血症的风险增高,此例病人避免使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