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视域下的渤海琴传播研究
2020-04-11李虎
李 虎
[内容提要]渤海国是唐代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渤海国对外交通的“鸭渌朝贡道”和“龙原日本道”是西接唐王朝,东传日本的大通道,应视为丝绸之路向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延伸,是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丝绸之路为视域,运用交通史作为研究的辅助手段,求证演奏渤海乐的重要乐器渤海琴传入日本的时间及路径。
自古以来,在东北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多个古老的民族,“肃慎”族便是其中之一,肃慎族人世代居住在白山黑水间,以渔猎为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肃慎”有着不同的称呼,周秦时称“肃慎”;汉至魏晋,肃慎后裔称“挹娄”;北魏时期,“挹娄”名为“勿吉”;隋唐之际,“勿吉”称“靺鞨”,靺鞨族经过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其中以“粟末靺鞨”最为强大,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震国”,公元705年,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渤海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有“海东盛国”美誉。
一、渤海国的丝绸之路
交通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交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说,交通史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史,这在古代几次著名的外交事例中得到证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指从汉至唐,从长安始发,西至河西走廊,经过新疆、中亚、西亚,进入欧洲的经贸文化交流大通道。后来,学界在研究丝绸之路过程中逐渐演绎出来不同路径的丝绸之路路线,如: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这些被称为广义的丝绸之路。本文中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狭义的含义。。历史地看,这次出使并没有达到原来军事上的目的,但为汉朝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促进了西汉与中、西亚国家在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丝绸之路至唐朝时期,经过不断扩展,向西延伸到非洲及欧洲大陆,向东则到达朝鲜、日本等国,丝绸之路的延展促进了中国与中、西亚,欧、非大陆,朝鲜及日本各国的互联互通并为中国同上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线,促进了明王朝与航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同样,渤海国对外交通路线的开辟,实质上也是渤海国与唐王朝、日本、新罗、契丹等周边国家和民族在各方面、各层面的交流过程。
地处东北地区的唐代渤海国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认为:“渤海国的朝贡道应为北丝绸之路”;也有学者认为:“渤海国与大唐、日本交往路线应视为东方丝绸之路”;更有学者认为:“唐代渤海国的‘龙原日本道’就是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确,从交通史的视角看,在以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为中心,向西至唐朝首都长安,向东至日本有一条连接着渤海、唐王朝及日本的“丝绸之路”,此路线应视为丝绸之路向东北的延伸,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地理历史角度看,渤海国在西承唐王朝,东传日本的过程中起枢纽作用。
渤海国疆域辽阔,号称“地方五千里”,渤海鼎盛时期,其疆域东到大海,与日本隔海相望;西达辽河一线;南至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北部远至鄂霍次克海。在辽阔的域土上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渤海国的交通较为发达,据文献记载,渤海国通向其疆域外的主干道共有五条即朝贡道、日本道、新罗道、营州道和契丹道。渤海国的交通体系构成了外联唐王朝、东北亚诸国及契丹,内连渤海国内各重要行政中心的经贸、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此“渤海五道”中的“鸭渌朝贡道”和“龙原日本道”正是丝绸之路向东北及东北亚的延伸,应视为丝绸之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唐代中外交通路线图,作者拍摄于辽宁省博物馆
“鸭渌朝贡道”是渤海政权向唐帝国朝贡、商贸以及文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此道路可连接中原地区达至长安,从而接通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联通的“大动脉”。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在《道里记》详细记载了渤海朝贡道的路线。
“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岛,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至渤海王城。”
今天,在大连旅顺黄金山上的唐代鸿胪井石刻碑文就记载了大唐王朝与渤海政权途径“朝贡道”交往的史实[1]鸿胪井刻石于1908年被日本掠走,现藏于日本皇宫,现今大连市旅顺口黄金山上仍有“鸿胪井之遗迹”碑。。公元713年,唐王朝派遣郎将崔忻从长安出发经“鸭渌朝贡道”前往渤海国,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翌年,崔忻从水路返回长安,为了纪念这次册封盛事,在都里镇(今大连旅顺)的黄金山上凿井刻石,以为纪念。
图2.
崔忻出使渤海路线图,作者拍摄于旅顺博物馆
图3.唐鸿胪井刻文(模型),作者拍摄于旅顺博物馆
其实,早在远古时期,连接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系统就已经形成[2]从目前的考古学资料来看,早期东北地区南部与中原海上水路交通联系主要是通过辽东半岛南部的狭长海脊陆路和山东半岛北部庙岛群岛来实现的。参见: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第2页。。在今天大连旅顺发现的疑似“舟”的模型,距今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这是史前时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通过海上交通交流往来的实物证明。
图3.
旅顺出土陶舟型器,作者拍摄于旅顺博物馆
南北朝以前,唐代渤海国和日本的海上交通,多经由高句丽、新罗达日本列岛。
8世纪后,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逐渐频繁,虽历尽艰险,但从未停止交流。在渤海国建立政权以后的229年时间里共遣使访问日本达34次,日本回聘访问渤海13次[1]佟薇.空间视域下的渤海国五京研究.博士论文,73.。“龙原日本道”是渤海国与日本交通的主干道,此道路从渤海国的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八连城)向东南方向直接经日本海通往日本本土,海路部分有南海府、筑紫和北线三路航线(见图5)。
图5.
龙原日本道的海路航线图,资料来源:佟薇,《空间视域下的渤海国五京研究》[D]2017年,第74页。
据文献《渤海国志长编外九种》载:“公元738年日本入唐使假途渤海归国,渤海遣使送之”。可见,在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历史中,“龙原日本道”为渤海国与日本的睦邻友好,连接日本与唐王朝甚至联通西域、中亚及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上述交通史的梳理,一条贯通东西的东北亚丝绸之路路线似乎变得清晰起来:即以长安为中心向西至河西走廊,经过新疆、中亚、西亚,进入欧、非大陆;向东则过山东,跨渤海湾经鸭渌朝贡道到达渤海国,再经龙原日本道,到达日本。渤海国的鸭渌朝贡道和龙原日本道,应视为唐代丝绸之路对古代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延伸,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渤海国在西承唐王朝,东传日本的过程中起枢纽作用。
“东北亚丝绸之路”图示:
欧、非大陆← 中、西亚 ←新疆 ←河西走廊 ← 西安→山东→鸭渌朝贡道→渤海国→龙原日本道→日本
二、丝绸之路视域下渤海琴的传播
上文提到,交通史同时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历史,探寻历史上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点滴痕迹应该首先梳理历史上的交通,在曾经的交通古道上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应该是正确的方法,同样,对于渤海国的交通史梳理有利于进行渤海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路径辨析。渤海乐,是以靺鞨族音乐文化传统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唐王朝、日本与高句丽等地的音乐文化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渤海国音乐文化。伴随着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渤海乐传入日本。
渤海琴是以渤海命名的弹弦乐器,又称三弦、锹琴、锨琴、鍫琴、秋琴等,是演奏渤海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关于渤海琴的名实问题,学界曾作过许多研究,虽然还未达到广泛的共识,但大多都倾向于认为:渤海琴、锹琴、锨琴、鍫琴、秋琴等都是与三弦有关的乐器,或称“三弦”类乐器。何昌林教授根据文献、文物等辩证后认为三弦、渤海琴、锹琴、锨琴、鍫琴、秋琴等实为在不同文献中的“同器异名”现象,锨琴即渤海琴即是今之三弦。
陈秉义教授从文字学视角辩证后认为:与三弦有关的乐器有“三弦胡琴”、“渤海琴”……锨琴与锹琴应是同一乐器。
渤海乐与渤海琴之间是何种关系?明代学人蒋克谦在《琴书大全》中的一段记载为我们揭开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锨琴,……状如锨蒲,正方,铁为腔,两面用皮,三弦。……善渤海之乐云”。此段文字记载了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磷、吴挺,(史称“兴元吴帅”),家中十乐伎用锨琴(三弦、渤海琴等名称)合奏渤海乐的史实。由此可知:渤海琴应是演奏渤海乐的主要乐器。陈秉义教授在分析文献《金史·乐志》后亦认为:渤海琴是演奏渤海乐的乐器之一。《金史·乐志》中有“……渤海乐,惟语焉不详”……至少说明渤海乐是一种渤海国的音乐,而渤海琴应是演奏渤海乐的一种乐器。
渤海琴与日本的民族乐器三味线是什么关系呢?日本学者林谦三在其著作《东亚乐器考》中给出的答案是:三味线是中国三弦的支系。综观国内研究文献,对于三味线源自于三弦的学说似乎没有太多否定的意见,只是对于三弦是于何时并通过何种路径传入日本的,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目前,对于三弦传入日本的路径及时间大致有如下几种主要看法。
图6.
三弦,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图7.
三味线,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图8.
锡伯族乐器“东布尔”,作者拍摄于沈阳锡伯族家庙
图9.
契丹辽时期“渤海琴”图像,作者于辽宁省博物馆
(一)三弦传入日本的路径,学界主要观点有:
1.经琉球传入日本本土说。此学说为中日学者比较普遍的观:三弦从琉球经由堺市传入日本本土[1]日本学者田边尚雄在<三味线音乐史>中认为:三味线于永禄年间(1558-1570)从琉球经由堺市传入日本本土。。
2.复合路径说。陈秉义教授认为:三弦传入日本路径不仅仅只有是一条,而是通过日本海及中国向日本列岛移民等多条线路传入日本的。
表1.三弦传入日本的路径诸说
(二)三弦传入日本的时间。由于学界对于三弦传入日本的具体路径存在分歧(主要有经琉球间接传入日本说和经日本海直接传入日本说),所以,三弦的传入时间也分为传入琉球的时间、由琉球传入日本的时间和经日本海直接传入日本本土的时间等不同学说。
首先,三弦传入琉球的时间,学界主要观点有:
1.公元14世纪说。根据《日本音乐大事典》“三线”词条的记载可知:三弦是中国福建的闽人移民到冲绳时所带去的。日本学人又吉真荣依据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中山国国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第二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的史实推断三弦传入冲绳时间应在14世纪中期后。
2.公元15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前半期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日本学者三隅治雄、池宫正治[1]三隅治雄认为:“冲绳本岛的尚氏王朝与中国明王朝为君臣关系并进行贸易,三线,被充分弹奏、掌握,必须要有宫廷的富裕的环境。”池宫正治认为:“三弦出入的时间应为15世纪后半至16世纪前半其主要通过对奥摩罗歌谣考察的角度得出结论”参见王耀华著《三弦艺术论》第89,90页论述。,中国学者王耀华根据史料《上井觉兼日记》(1575年)中的“琉球人弹三味线”的记载认为:三弦传入琉球的时间应为15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前半期。
其次,三弦由琉球传入日本的时间,学界主要观点有:公元16世纪说。日本学者吉川英史的《三弦传来考》和田边尚雄的《三味线音乐史》认为:三味线是从琉球传入日本本土经过改造后而逐渐定型的。
再次,三弦经日本海直接传入日本的时间,学界主要观点是:公元8世纪说。陈秉义教授认为:“从有关历史文献和出土的各种历史文物来看,早在公元8世纪,锨琴就已随渤海乐传入日本了。”
表2.三弦传入日本的时间诸说
另外,日本学者马渊卯三郎以疑古思想为指导,考证了日本研究三味线被引用和讨论频率最高的史料《丝竹初心集》和《竹丰故事》的可信性,最后认为:三弦传入日本的时间考证有难度。
通过梳理各方家的学说后可知:学者们对于渤海琴传入日本的路线、时间等问题提出了己见,但仍分歧较大。笔者对于陈秉义教授关于三弦于公元8世纪以后随渤海乐通过日本海传入日本本土的观点深以为然,并就此观点做进一步的求证。
渤海琴是演奏渤海乐的重要乐器,求证渤海琴传入日本的时间和路径,应该先厘清渤海乐传入日本的时间及路径。在渤海国和日本长达200余年的交往历史中,渤海乐通过渤海、日本两国间的频繁交流而传入日本。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要以交通为载体,渤海国对日本交通的主要路线是“龙原日本道”[1]“龙原日本道”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部分,陆路起点随着渤海国首都的迁移发生着变化,上京作为首都时期,以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为起点至出海口。东京作为首都时期,以今吉林珲春的八连城为起点至出海口。“龙原日本道”的海路部分共有三条航线即南海府线、筑紫线和北线。其中筑紫线和北线的出海起点在盐州(今克拉斯基诺古城)。南海府线的出海起点是吐号浦港。根据《续日本纪》、《续日本后纪》记载:在渤海建立政权的229年历史中,渤海遣使赴日34次,日本回聘访问渤海13次,期间所使用的交通路线主要是“龙原日本道”的北线航路,即从上京或东京至盐州出海向东南横渡日本海,到达日本本土中部的北海岸的路线,而筑紫线[2]筑紫线,从上京或东京至盐州出海沿朝鲜半岛东海岸向南,到达日本的筑紫(今北九州)。和南海府线[3]南海府线,从渤海国南京南海府“吐号浦”出发,沿朝鲜半岛东海岸南行,经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的筑紫(今北九州)。各只使用了一次。“龙原日本道”的北线航路,在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以及日本借此道路与唐王朝进行交往的历史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推断:日本圣武天皇朝神龟五年(728年)以后,在逐渐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渤海琴随着渤海乐经“龙原日本道”的“北线”跨日本海峡传播进入日本本土的可能性较大。
结语
考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交通史应该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通过交通史的梳理,诠释了渤海国对外交通的“鸭渌朝贡道”和“龙原日本道”应为丝绸之路向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延伸,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渤海国在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西承唐王朝,东传日本,起枢纽作用。通过梳理诸方家关于渤海琴传入日本的时间及路线的论说并以交通史的视角分析后认为:渤海琴应为日本圣武天皇朝神龟五年(728年)以后,随渤海乐通过“龙原日本道”传入日本本土。
对于丝绸之路视域下的渤海国音乐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古代东北音乐文化的学术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音乐为古代东北与丝绸之路之关联研究提供参照和学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