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导提高聋哑学生语文素养
2020-04-10朱晓兰
朱晓兰
摘要: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差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交往水平。同时,教师要用多种方法,提高特殊儿童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特殊儿童;语文素养;兴趣
特殊教育是相对应于特殊儿童的教育。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和语言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儿童。我国人口基础庞大,特殊儿童占一定比例。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也迅猛发展起来。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怎样提高特殊儿童整体素质,让他们能回归主流社会,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仅要加强特殊儿童的技能训练,更要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身体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为进一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我班的聋哑儿童,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是与正常儿童相比,语文水平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提高特殊儿童的语文水平,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与应用能力,是我多年来的一直追求。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有的因为耳聋听不见,因此,语言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置课程目标,还要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学生“言”与“思”的兴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进行课堂预设,创设生活化语境、实验语境、图片语境等,结合教师神情,适当加以学生易于理解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帮助学生营造趣味性的学习氛围。
聋哑儿童虽然听力有限,但是他们视力很好,能观察细微的变化。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表情、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比如,在中学语文课本《太空一日》教学中,教师在解释“遨游”词语时,张开翅膀,做飞翔的动作,在讲解词语“俯瞰”时,自己站到高高的椅子上,手搭额头,朝下俯视。教师的表情动作,让学生们一看就懂,增强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有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话剧小品《枣儿》一课中,教师自己装扮成白胡子老人,邀请一学生扮演枣儿,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交流。情境式的教学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认真看表演,仔细揣摩课文内容,积极用手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情境教学,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多种刺激,将枯燥的知识融于有趣的环境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聋哑儿童也能快乐学习、主动学习。
回归生活,提高交往水平
对于中职的特殊儿童来说,不久后他们将要踏进社会,回归生活,学会独立在社会上生活。与人交往,必不可少,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重视与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习生活技能。
比如,教学《畅游瓜果王国》一课中,当时正处于夏末秋初的时间段,正赶上吃瓜果的时节。教师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瓜果,有西瓜、甜瓜、梨子、苹果、李子、葡萄等,让学生仔细观察瓜果,辨别不同瓜果的香味,区分大小、颜色。再请学生自己切开西瓜,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析、判断,了解西瓜的构成及生长特点,了解吃西瓜的注意事项。在学生欣赏了课文后,教师跟学生玩起了“买卖瓜果”的游戏,教师扮演卖瓜果的,学生上前来买瓜果,通过手势,学习讨价还价,还原真实生活场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注重差异,提升语文素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殊儿童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有的语文水平较好,教师的传授知识点基本都能掌握并理解,但也有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助其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学生上课积极,课堂参与率高,有的学生沉默寡言,这里有学生心理因素、能力因素、性格因素。教师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兴趣、能力的差异,创设难易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教师要巧妙抓住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助其思维,导其反思,引领成长。特殊儿童回答问题时,多是手語与各种动作语言,他们不可能像正常儿童完整用语言回答,教师要专注的聆听并观察特殊儿童的神情,习惯他们的表达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纠正不足之处,指引他们向正确的道路前进。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差异,让特殊儿童在享有个别化教育的基础上,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勇.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2018(11).
[2]缪登梅.基于聋健融合的听障学生有效参与语文教学对话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