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04-10缪薛霞
缪薛霞
2016年中国实施二孩政策,导致二孩出生率明显提高。二孩政策的实施,缓解了我国低生育率、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但是二孩的出现,对大孩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值得教育者甚至整个社会思考。当然,教育者本身应当是思考及采取积极行动的直接主体。
二孩家庭高中学生思想分析
在二孩家庭中,有一类特殊群体,那就是大孩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相对不是很大,但却因为大孩与二孩之间较为悬殊的年龄差距,而有着与一般的二孩家庭不同的地方。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这样的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大孩已经进入高中阶段,他们对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往往有着更加明确的分析与判断。根据笔者的调查,高中学生对家庭中二孩的到来,第一反应往往是惊诧,无论是父母是否提前商量或者是突然告知,他们往往会惊诧于父母的决定,而这种惊诧实际上意味着这个高中学生群体,实际上在心理上并没有接受家庭多出一个成员的准备。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会明显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第二,较为悬殊的年龄差距,使得高中学生对弟弟或者妹妹在情感上比较复杂。由于高中学生比较理性,所以他们中的“反对派”一般不会像低龄的大孩一样,采用直接反对甚至是抗争的方法去反对父母的决定,但会在内心形成复杂的、且不愿意示人的想法;即使其中的“赞成派”,也会自然地思考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会不会影响父母对自己的情感投入等。而这些想法也会对学习与生活造成较大的困扰。
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作为这个群体的思想引领者,高中班主任需要负起责任。研究表明,有效做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专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高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让高中班主任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体验教育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呢?笔者以为需要真正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寻找突破口。说到底,二孩家庭中的高中学生对弟弟或者妹妹的复杂情感,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心理负担较重、心理问题频出的现象,本质上都是由于二孩的到来,使得他们的心理发生波动引起的。根据目前心理教育研究结果,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孩害怕父母生二孩,主要是担心二孩出生后发生同胞竞争又或者是同胞冲突,因而造成了安全感不足。这个安全感不足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容易焦虑。
笔者在班务工作中关注到这一现象,在面向这一群体的时候,重点思考了这样一个策略——体验教育策略。
与其让二孩成为高中学习心中的“隐痛”,倒不如将学生的心理在体验过程中暴露出来,让它接受阳光的洗礼,从而去除消极、留下积极。笔者曾经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主题是: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或妹妹。
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假设性的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自己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一现实。然后通过学生的想像,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前期要做好调查摸底,将家有弟弟或妹妹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保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时要注意有相同心理倾向的学生要分散到各个小组,这样防止一个小组内出现一种声音,这样就达不到交流、体验的效果。
结果学生在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深度讨论的时候,观点一开始是比较对立的,但一些已有弟弟或者妹妹的学生的相对偏激的观点,很快就在同组同学的分析、引导,甚至是质疑、批评中逐步湮灭。而留下的是理性、豁达的认识。
加强“三观”教育
在上述体验式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弟弟或者妹妹,他们都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生成体验,从而形成心理认识。由于还是一个讨论交流的过程,因而学生的观点可以得到有效碰撞。在学生体验之后,教师再进行概括与引导,往往可以让学生形成方向比较一致的认识,那就是: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可以为家庭增添一份活力,可以让自己的胸怀变得更加博大……这样的认识一旦形成,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而反思这样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可以发现,高中学生因为家庭中二孩的到来而形成的一些消极心理,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认识引起的。只要培养起他们面对家庭中二孩的积极心态,他们就有可能形成科学、理性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一正,百病全消,面向二孩家庭中高中學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这还只是笔者的初步探索,要想教育更有成效,需要工作更加细致,研究更加精致,这也是后面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洪敏,邹联克,辛均庚.“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
[2]李文向.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 2016(34).